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论有效备课是构建高效高中课堂的关键

 

【作者】 丁永成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论有效备课是构建高效高中课堂的关键


甘肃省甘南州临潭县第二中学 丁永成

  要构建高效的高中数学课堂,有效备课是关键。面对新课程改革,教师应该如何进行有效备课?
  不断增加知识储备,提高自身知识素养
  要多思考。教师要通读教材,熟悉教材中每一章节的知识点,熟悉高中数学内容前后知识上的连贯性。例如,在讲高一《正切函数图象与性质》时,课本上是由正切函数的性质得出函数的图象。而前面学习正、余弦函数都是由图象得出函数的性质。备课时,我一直在思考:应不应该仍然按照旧教材先得出函数的图象?新教材为什么这样设计?我揣摩了新教材这样设计的意图:学生通过学习正、余弦函数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索画正切函数图象的能力,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分析和归纳的能力有极大的帮助。因此,教师备课时一定要多钻研、多思考。
  要多交流。既要跟教师多交流,也要跟学生多交流。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会出现相同的问题,通过交流、讨论,可以找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另外,还可以邀请其他教师听课,请他们批评、提意见,这也是一个成长和学习的过程。
  除此之外,教师要多与学生接触,走进学生,感受学生灵活的思维。这样,教师在备课时就可根据学生的需要和特点来安排教学,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
  独立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
  集体备课固然可以促进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但是也会让一些教师产生惰性,认为只要不是自己主讲就不用看教材;或者虽然看过教材,但是并没有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难以提出深入的见解,使集体备课收效甚微。因此,我们倡导深入思考基础上的集体备课。
  “吃透”教材必须经过两个步骤:一是独立“走进”教材。教师专心研读教材本身,从接受者的角度反复研读课文,直至充分理解,准确把握,并有自己个性化的理解。然后,查阅相关的教辅资料,补充和深化自己的理解。二是“走出”教材。就是以教材为中心,进行知识的延伸和能力的渗透,主要包括知识点的关联、能力的衔接、思维方式的训练等。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多渠道收集和整合相关信息,包括教学参考资料、网络教学资源、生活中的素材等。“走出”教材需要集体备课,只有交流合作才能最大限度地收集、整合各种信息,拓宽自己的视野。
  积极进行“动态备课”,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备课通常分为三个环节:备教材、备实验、备学生。我们把备教材、备实验称为“静态备课”,把备学生称为“动态备课”。教师只有在备课时动、静结合,教学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备课时要抓好这一“开头”,使学生一开始就感兴趣。例如,我们在讲《二向式定理》时引入这样一个问题:“今天是星期一,再过7天、8天、25天分别是星期几?”学生很快得出了答案。“若再过X天是星期几?”学生听到后非常兴奋,纷纷开始思考。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的提出是思维的开始。捕捉到学生在生活中的疑点、兴奋点和热点,会使教学内容更直观、更具体。
  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对学生的实际不了解,讲课就会脱离实际,教学效果自然不好。所以,深入了解学生实际是搞好教学的重要保证,是备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所谓学生实际,一是学生的思想实际,即学生的思想情况,包括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和兴趣爱好等;二是学生的知识水平实际,即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才能在教学中因材施教,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作业和练习的设置应呈阶梯式,供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使用。第一梯度:设计基本的、简单的、易于模拟的题目,促进知识的内化和熟化。第二梯度:设计具有综合性和灵活性的供大多数学生使用的题目,加强对知识的同化。第三梯度:设计一些思考性和创造性较强的题目,供学有余力的学生使用,以利于对知识的强化和活用。
  有效备课简单地说就是有的放矢,即在备课中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既要“胸中有书”,更要“目中有人”。

  • 【发布时间】2016/4/6 16:49:46
  • 【点击频次】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