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文本阅读中开启思维之门

 

【作者】 高 霞 罗 燕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文本阅读中开启思维之门


四川省凉山州会东县直属小学 高 霞  罗 燕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从根本上就是为的“学”服务的,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有足够的空间去发挥引导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是最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应敏锐地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把握好教学方向,随时做出调整,也就是说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既要学会引导“到位”,达到“滞者导之使达,蒙者开之使明”的效果;又要善于放手,适时“让位”,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能力。只有因学设教,学生才能享受到阅读的快乐。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才会充满挑战性,思维之门才能开启,而不是将学生的思维引入一个笔直的小巷,这样的阅读才会真实、有效、精彩。
  一、静心思考是思维之门开启的前提
  听一些公开课,课堂热热闹闹,又是音乐渲染,又是小组交流汇报,又是补充展示资料,可以说一节课师生忙的不亦乐乎。但是阅读教学更需要学生静下心来花一定的时间去主动阅读,去积极思考。在课堂中,需要老师进行简约而不简单的预设,引起学生阅读思考的兴趣,培养学生静心阅读的习惯,经历阅读体验的过程。因此,在课堂中,在让学生阅读中做一些圈划批注以辅助思考,在提出预设问题后也要留给学生充裕的思考时间。
  如《诺贝尔》教学中提出“诺贝尔在实验室等待炸药实验成功前的那一瞬间心理是怎样的?”这一问题。如果不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去阅读书上相关语段再静下心来思考,学生很难一下子走进文本,进行积极有效的情感活动。如果让学生在文字中像过电影一样去感受那扣人心弦的场景,学生在思考中也能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独特效果,学生才会借助文字与书中人物做心与心的交流,对文章的主旨理解也会更加深刻了。
  二、丰富的想象是思维的源泉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为重要。语感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张开想象的翅膀,学生积极的思维训练才会得以落实。如《荷花》教学中设计“如果你也变成了一朵荷花,想象一下会有哪些动物来告诉你什么?”这样一个问题。这既是学生课外生活的延伸,又是对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切入口。教学时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回忆小鱼在池塘中自由自在活动,蜻蜓在树枝上停靠悠闲情境的自然现象,然后引导学生依照课文的表达形式加以表述。如:青蛙跳上荷叶对我说捉到多少害虫,小燕子飞过池塘说我长得多么漂亮等。
  像这样的范例在很多的课文中都有体现。如《沉香救母》中沉香见到日思夜想的母亲会说些什么?《木兰从军》中木兰如何说服家人替父从军的呢?《狐狸和乌鸦》中狐狸第二次碰到嘴里含着肉的乌鸦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这些课文都可以借助生动的画面想象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及心理活动,给孩子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合理引导孩子们发挥想象,拓展、丰富、充实课文内容,调动学生平常的生活积累和经验积累,将原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了可爱的形象、悦耳的声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对文字的认知和理解能力,激发了热爱生活、热爱语文的情感。
  三、疑惑中提升思维的品质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没有疑问就没有思维。学生积极的思维往往是由疑问开始的,在实际教学中,就要求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在教学的关键处设置疑问情境,让学生置于一种“心求通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境界,这种境界是激发思维的最佳时期。“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是《荷花》第三自然段中一句看似很平常的句子,但其蕴含着许多值得探究的问题。
  四、多角度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精神
  在语文课堂上,要落实孩子的主体地位,重点和关键是要让孩子在课堂上独立思考,使孩子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让孩子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让孩子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要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精神,多角度看问题是培养求异思维的关键。
  如《李广射虎》教学中老师提出“李广为什么误将巨石当成老虎”这一问题,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求答案。在文本中学生会找到“林暗”“草惊风”“常有猛虎出没”“巨石形似老虎”等原因,但是也有学生提出“李广有些害怕老虎而出现了幻觉”的想法。
  学生思考问题又常常是单一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关键时刻要引导学生的思维向外扩散。在教学时,要设法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来理解文章的内涵。教《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第一步是让学生从文中读出关键词。大家默读全文后围绕“你读出了一个什么关键词?”进行交流:有的圈画的是“自由”,有的是“快乐”,有的是“开心”,有的是“童真”,有的是“无拘无束”,有的是“亲情”,有的是“爱”。第二步引导学生由关键词再回到文本细细品味体悟。紧扣“自由”一词,让学生说说从哪些句段读出了“自由”,由此引导学生走入课文品读体悟相关段落和语句,理解萧红内心的那份自由和幸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诚然,在这样开放式教学引导下,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思维也活跃起来,说出了不同的心声。课文只是一个载体,教师要通过这样一个载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在求异发散思维过程中丰富了文化知识,培养了创新精神。
  五、实践中训练思维创造性
  创造性思维训练其实是贯穿、渗透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的。学习《赶海》一文,我抓住第三自然段中“哎,那边一个小伙伴,正低着头寻找着什么。我走过去想看个究竟,小伙伴只努努嘴儿,不做声,原来是一只螃蟹不甘束手就擒,正东逃西窜哩。突然小伙伴“哎哟”一声叫起来,原来是螃蟹用大螯夹住了他的手。”这一充满童趣的关键语段展开讨论,读读口语词,找找动作词,做做“努努嘴儿”这一动作,演演这一片段,然后让他们仿照上面的文字,用上口语词和动词写一段话:“我在海水里摸呀摸呀,阿,水洼里有一条小海鱼……!这样的训练能加深学生对文字的感悟和理解,同时又巧妙的进行了练笔。
  在学习《槐乡五月》这篇课文时,文中留下了许多引起儿童好奇和充满童趣的语言,如“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啪啪啪……孩子们跑来了……”这里可以让学生将诗一样的语言编成一首美丽的小诗诵读出来。
  在学习《恐龙》等说明性的文章,可以让学生找一些关于恐龙的图片或白垩纪等与恐龙有关的知识在班级进行交流,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增进了对文本的再认识,从而让学生体验到探求知识的快乐。
  课堂因学生而精彩,学生因教师而灵动。由于区域和学生情况的区别,学情也是千变万化,教师要敏锐地捕捉学生每一次思维的火花,把握每一次教育契机,去精心引导、点拨,给学生倾听、解读、交流、反思的机会,那么学生所获得的不只是一个个答案,而是一种思想、一种方法,一份对语文的热爱,对知识的探求,对学习的感悟。

  • 【发布时间】2016/4/7 19:46:10
  • 【点击频次】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