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

 

【作者】 李国钰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

 

广西省博白县双旺镇邦杰村小学 李国钰

 

  【摘 要】 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具有这种能力的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善于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探索和进取的精神。数学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培养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激发小学生自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会自学,让学生掌握自学的方法;扶着学生尝试自学,帮助学生完成自学任务;放手让学生自学探究,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放手让学生自学探究,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提高学生对数学应用题的阅读理解,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自己小结,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关键词】 培养;自学能力;激发;兴趣;引导

  当今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时代,素质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的教育模式,要全方面地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需要受教育者终生的学习,自主的学习。自主学习,就是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积极地获取知识,强调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精神。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具有这种能力的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善于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善于积极思考,敢于质疑问难,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探索和进取的精神。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淡几点体会。
  一、激发小学生自学的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这就是说,浓厚的学习兴趣可激起强大的学习动力,使学生自强不息,奋发向上。而课堂是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参与意识的重要场所。因此教师应牢牢占领这块阵地,想方设法使课堂激情四射、学生兴趣盎然。这样,学生因为课堂的精彩纷呈产生强烈的参与愿望,教师看到学生的倾情投入而不断提高课堂质量,形成良性循环。因此,激发自学动机十分重要。首先,针对小学生的特点,教师在课上应该利用各种教学媒体,触及学生的心灵,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住。用各种教学手段,不断地把学生带入积极的思维状态,改变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真实自然的环境,使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感染力强,优化教学情境,从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浓厚的学习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智力、非智力因素,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学习知识,培养学习能力。其次,游戏是一种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法,尤其是对于小学生,灵活运用各种游戏,可以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教师要适时组织生动有趣的游戏,不但要鼓励学生玩,还要善于组织学生玩,和学生们一起玩,引导学生玩得有意义。参加游戏的学生都抱着渴望获胜的心理,这就使参加活动的学生有兴趣学、积极去学,并有助于克服腼腆羞怯的心理障碍。孩子们在游戏中,不仅陶冶了情操,而且激发了表达的欲望,提高了实践能力,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再者,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语言艺术。课堂上,老师要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惟妙惟肖的表情,增强课堂美感,把学生凝聚到自己的周围,和同学们共同营造出一种宽松、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产生“教”与“学”的共鸣,将学生带入自觉忘我的学习境地,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情景中去
  二、引导学生学会自学,让学生掌握自学的方法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师首先应该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在数学自学的过程中,如果只布置给学生自学的内容,没有相应的指导,是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的。一般的学生在自学时,往往只是走马观花,随便翻翻书完成任务就罢了。我认为在初始阶段教师应该利用上课时间和学生一起自学,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自学。教给学生“一看,二划、三批注”的方法,重点看例题的有关说明,解题分析,思考过程的旁注,书写的格式,有插图的指导学生观察插图,自学课本前特别注重设计好指导语或自学提纲,使学生不盲目看书。如教学《约数和倍数的意义》这一课时,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的预习提纲:①?在什么情况下,才可以说“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②?我们说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时,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③?除尽与整除的区别与联系?④?两个数在什么情况下才有约数和倍数的关系?⑤?约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这是什么意思?⑥?倍和倍数的区别?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学生阅读时一定会边读边思考,同时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体现让学生“经历”、让学生“体验”、让学生“探索”的学习过程。
  三、扶着学生尝试自学,帮助学生完成自学任务
  这个阶段的自学能力培养,教师应该有的放失,区别对待。如果学生在初始阶段已经较好的掌握了自学方法,教师就可以试着放手让学生独立尝试自学。如果学生在经历了初始阶段后仍然没有形成自学的方法,教师就应该继续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让学生在老师的自学提示下尝试完成自学任务。例如自学《商不变性质》,我让学生通过自学,自己提出问题,划出自认为重要的知识,并加以理解,确实有困难也可以同桌互相帮助,然后完成“做一做”。学生在自学提示的帮助下比较顺利的完成了自学任务。
  四、放手让学生自学探究,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新课标》指出:“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也要相信自己的学生,学生已经具备了自学的能力,放开手让学生去做、去说、去论。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究的自学时间和空间,既能够让学生充分体验,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例如自学《三角形的面积》,学生已经不再像初始阶段那样只是随便看看书,而是带着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学生会在书上用铅笔写出自己思考的问题: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在计算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学生的思考激发了其探究的欲望,在自学时就掌握了三角形面积公式: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自学检测表明学生的自学是有效的。在课堂上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来验证这个公式,从而透彻地理解公式的形成过程。学生在充分活动的过程中提高了实践能力,形成了应用意识,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在培养自学能力的基础上,教师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培养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这是进行自学的一个好习惯,它的好处是可以使学习克服学生的盲目性,增强自觉性,改变被动学习的状态,提高学习效率。
  五、提高学生对数学应用题的阅读理解,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书读千遍,其义自见”。数学教学中题目的阅读同样如此。小学生最头疼的往往是解答应用题,不少学生看不懂应用题的题目的含义,不知所云,也就无法正确地解答应用题。小学数学大纲明确指出:“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由于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浅,知识结构的把握不够全面等诸多因素,往往解答应用题不是一帆风顺的。为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会学生阅读方法是非常重要的。阅读应用题的常用方法主要有略读、跳读、精读等三种方式。略读就是简略地阅读。这是一促快速地、带着某种目的,力图快速了解想了解的问题。教师只要通过逐步训练,学生自然而然地会带着某种需求去略读。跳读就是不按原题的顺序去读。这是一种在基本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归类性的阅读,目的是要深入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通过跳读,可以使学生把应用题分层理解、理解思路。精读就是精细地读、深透地读。学生通过咬文嚼字的仔细研读,逐字逐句地反复琢磨,深入细致地研究,从而理清脉络,抓住重点。精读的作用最大,特别是对那些比较粗心,不愿多思考的同学,通过经常性的训练,逐步培养他们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教会学生阅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好了学生阅读数学题目的能力,就是教会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法,对学生进入中学乃至大学的数理化学科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实践证明,在小学阶段数学阅读理解能力强,解题能力强的学生,到了高层次的学校学习时,数理化成绩都是很优秀的。  
  六、让学生学会自己小结,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小结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让学生自己小结学得的知识和获得知识的方法。例如:在教“小数的性质”时,我通过复习小数的意义和大小,实质长度的比较,使学生懂得了0.1米=0.10米=0.100米后,让学生把0.1=0.10=0.100”从左往右看,又再从右往左看,观察这三个数的变化,然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小结出“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样通过让学生自己小结,不仅能及时地反馈出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发展了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总之,学会自学对一个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当代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是为了不教”,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乐学、能学、会学”,老师的教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们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把教学的时间与空间交给学生,使学生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的学习、创新的学习,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实践、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去获得知识,从而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为将来适应社会奠定基础。

 

  • 【发布时间】2016/5/4 22:50:27
  • 【点击频次】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