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作者】 冯士洪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广西宜州市石别镇清潭小学 冯士洪

 

  【摘 要】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它也将成为综合国力的核心要素。作为一门基础学科的语文,不仅担负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任务,而且还要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因此,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创新意识;续编故事;问题设计;创造性因素

  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正日益成为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而发散思维、想象力、质疑与挑战意识,个性张扬等创新品质的培养也不断在这场如火如荼的“革命”中聚焦。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各方面得到长足的发展,以形成丰富而独特的综合素养
  一、在总结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给予鼓励性的评价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过这样的论断“: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需要感到自浅谈引导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教师在总结评价时,要突出做好学生有创新表现的总结评价,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对“创新”的实现者要恰当地给予表扬和鼓励,用鼓励性的语言,或热烈的掌声,或赞许的目光,使学生充分品尝获得成功的快乐。同时,还要根据“创新”的不同程度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给予肯定性的评价。对那些与创新无缘的学生,不能用静止的眼光去看待他们,在教学中要从他们错误的回答甚至是荒唐的回答和思维中寻找出一定的思路和新意,给予鼓励性的评价,以保护这些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学习的自尊心,产生进取、创新的动力。
  二、从文中、文尾续编故事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读完一篇好的文章,常常会使人觉得意犹未尽,好像故事还没有结束,其感人的艺术魅力往往使人浮想联翩。这时教师应该因势利导,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设想故事发展下去的结果。想象过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着重要意义。如学习《幸福是什么》一课时,该童话想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幸福的真正含义。文章重点写了三个青年的对话,对三个青年人寻找幸福的具体过程却省略。这个空白也正是学生的体验所缺乏的。因此学完课文后,我让学生自拟题目,展开想象,续编故事,讲讲三个青年在寻找幸福的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事。”学生们顿时活跃起来,有一个学生写得很精彩。他以《我找到了幸福》为题,讲了第一个青年和他们分手后来到了一个城市,在学校里努力学习医术,最终成了一位在当地很有名气的医生。有一年,灾难降临了这个城市,这里出现了一场瘟疫。许多人为了躲避瘟疫,纷纷离开这个城市,只留下那些痛苦中的病人。作为医生,他比别人更懂得瘟疫的威胁,可是他没有选择离开,而是潜心钻研医治这场瘟疫的良方,在他的努力下,奇迹出现了,他运用一种独特的配方消灭了瘟疫。原来背井离乡的人们又回到了生养他们的城市,往日萧条的城市又逐渐恢复了繁华。他深深地感受到,帮助了别人就是一种幸福。老师们,只要我们稍稍启发,学生的思维就会迸发创新的火花。
  三、优化教学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深入开拓
  对学生个体而言,所有的问题都是“新”的,因而学生个体所有问题的解决都具有、也都需要“个体化”的创造性。提问是问题在课堂上的外显形式,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要善于提问,多设计些扩展性思维问题,长期训练,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火花。如何创新性地设计课堂提问?一是要引导学生开阔思路,步步深入。一般采用“为什么”、“怎么样”、“何以见得”、“有何根据”等提问结构。教学《世间最美的坟墓》,可这样设计问题,“为什么是最美的坟墓?”“你从文中什么地方看出来的?”二是要引导学生触景生情,多元思维。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耳听、口读、眼观、心想,从多角度形成立体思维。三是要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对比、反比、类比等比较方法设计提问,让学生发现矛盾,激活思维。四是要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深入开掘。教师在教学中,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用递进的方法设计提问,引导学生深入开拓,进行再加工、再创造,培养学生探究事物永不满足的精神。教学《项链》后,可设计思考题“玛蒂尔德悲剧的必然性”,让学生积极思考,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创新思维。五是要引导学生追根求源,探幽取胜。教师运用追踪的方法设计提问,带领学生跟踪而进,顺藤摸瓜,揣摩出话中之情、弦外之音,从而增进学生思考力。
  四、挖掘创造性因素,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也有很大的变化。教材编写人员在语文教材中精简了一些难度较大、较复杂的知识,增加了一些开放性较大的、具有启发性的活动内容。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学会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创造性因素,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向、全面地思考问题,促进学生发散思维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比如,在讲解课文《赤壁之战》时,教师挖掘赤壁之战中的创新因素:曹操的八十万大军输给了刘备与孙权的三万联军,是为什么呢?学生联系前后文找到答案。教师再提出问题,如果曹操不轻敌、不多疑,那么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后果呢?教师可以将此作为一个作文作业,让学生自由发挥,写成一篇小文章。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来灵活运用,诱导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正日益成为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而发散思维、想象力、质疑与挑战意识,个性张扬等创新品质的培养也不断在这场如火如荼的“革命”中聚焦。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各方面得到长足的发展,以形成丰富而独特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吉林,田本娜,张定璋.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与情境教育[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13-14.
  [2]丁敏.浅谈散文教学中的情境教学[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10,VOL10(5):75.
  [3]王红.自我教育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绥化学院学报,2005(5):171-172.
  [4]李吉林.李吉林文集(卷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56.

 

  • 【发布时间】2016/5/4 23:01:04
  • 【点击频次】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