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高中政治合作学习中存在问题的思考

 

【作者】 顾凤章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高中政治合作学习中存在问题的思考


——关于163策略的实施研究


江苏省靖江市斜桥中学 顾凤章

  新课程改革理念倡导在学习中要做到“自主、合作、探究”,这既是政府主管部门和课改专家着力强调的,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在课改实践中逐步认同并努力实现的改革目标。我们学校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163·主体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打造高效课堂,向课堂要质量。经过几年的精心培育,历经多次市内外专家、领导和老师的交流和评点,得到的好评如潮。而课堂模式改革给学校带来了新的气息,改变着老师,也改变着学生,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今,“163·主体课堂”教学策略已成为我校课堂教学的特色名片,但是,“163·主体课堂”教学策略的关键点有两个,一是自主学习,一是合作学习,“163·主体课堂”教学策略自2009年启动以来已经走过去六个年头,合作学习的身影在我校很多的政治课堂中闪现,其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好多课堂上的合作学习徒具其名,合作是有了合作的外形,但学生并没有真正地学习到政治理论性知识,并没有切实地通过对知识的合作探究自主地得到政治、道德、伦理性的素质和素养的部分建构与提升,这种现象值得引起我们足够的注意。
  笔者在163 平时的实践及听课中发现,目前的小组合作学习或多或少地还存在一些问题:
  问题一:追求表面形式的讨论式热闹,不顾教学的实情
  好多教师接受了新课程的理念,已经充分认识到政治学习过程中必须让学生能有广泛的参与,但是,他们往往简单片面地对待合作学习的间题,不管是否觉得有必要,是否适合开展合作学习,把学习的内容分为若干个问题难,要求进行合作讨论,其实,高中政治中的好多知识是需要老师先作讲解,学生有了一定的新知基础,才能结合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不加区分以为合作学习是灵丹妙药,使原本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小组合作,异化成了万金油,到处涂擦,这是“摆样子”、“走过场”的形式主义,这恰恰与新课程所提倡的素质教育是背道而驰的。
  问题二:教师要求不清,合作的形式具有而学习的效果极低
  我们知道,小组合作学习要想有较好的学习效果,其指向性必须集中,而且必须适宜。可是,好多教师在布置开展合作学习前的讲述,要求不够清晰,要求学生讨论的东西呈无序发散的状态,学生没有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步骤,自然不可能迅速、准确地把未知信息即要学习的内容与已有的认知经验联系起来,也就不能真正把要学习的内容学会,更说不上学透,从而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
  问题三:独立思考不够
  我们知道,政治合作学习其最终目的是让单个的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所要学习的政治现象中所包含的政治知识与理论,并且能够运用所学解决问题,因此独立是合作的前提,参与合作学习之前,每一个个体都应该合作是独立基础上的互动与碰撞。“小组合作”之前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容易造成合作时“人云亦云”的现象。
  问题四:学生地位不等
  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着太多的不平等:现在的课堂中,小组长一般由优等生担任,他们具备了合作交流的某些条件和要求,成为组内的活跃分子;而一些学生往往处于从属或忽略的地位,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和表现的机会,而成为从众心理较重的学生,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地剥夺了学习权利。
  问题五:课堂秩序混乱
  由于小组成员之间分工不明确,缺乏必要的人际交流和合作技能。往往是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前排的同学喇地回头,学生就像出笼的小鸟,口即哪喳喳的,满教室都是讨论的声音。四人小组里,每个人都在张嘴说话,谁也听不清别人在说什么。老师一喊“停”,教室里立刻安静下来,汇报讨论结果时,出来的意见还只是个人的想法,没有做到相互信任,相互倾听,相互配合,对小组成员提出的意见和问题不能很好地评判和吸收,没有形成小组意见,也没有因为小组讨论而对个体的思维产生新的碰撞,小组成员之间也没有具备合作的心理倾向。
  综观上述诸多问题,不难发现问题的症结在于合作学习的组织者没有带着政治学科的这一特点去理解、设计、开展合作学习,或者说没有把“合作学习”这一普遍真理与高中政治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于是搞出了许多似驴非驴、似马非马的“合作学习”。在许多人看来,改变了大家一直面向黑板面向老师的状态,若干个学生调过头来,围坐在一起,面对面地交流、讨论、说话,就是合作学习,也不去管这些学生是否每个人的思维都已激活,是否在讨论争执的过程中相互启迪,甚至误认为一个优等生把本要通过老师说的话、讲的知识告诉了其他学生,其他学生就是通过合作学习到了理论知识,升华了情感素质,这是错误的认识与做法。
  用作合作学习的知识小块、知识小点 、问题要选择恰当,不是说所有的知识点块、问题都可以用来合作学习,或者说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与预设的问题去选择恰当的合作时机。有的知识块抽象性太强,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现实生活实际相差较远,就不宜在强调自学的口号下让学生合作学习,可以完全由教师讲授,也可以老师讲授一部分内容后学生再去合作自学;有的知识浅显,或者学生联系现实就能展开思维弄清原理的,只需要学生个别自学,不必合作学习。总之不能把合作学习当做万金油,不管什么皮肤病,都去涂一下。我想有以下几种情况去通过合作学习比较适宜:一是学习中,对政治知识或修养素质要求较高,学习理解仅靠个人的思考不够全面,不能真正理解时;二是个人虽然能够思考,但一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思考较为费时艰涩、耗时太多时;三是大部分学生思维会出现障碍、出现困难,难以完成合作自学任务时;四是因经历、基础、思维品质的差异,思维时彼此间会有差异并且会有争议时。因为这四种情况绝大部分学生不能完成共同的任务,有的根本不可能相互启发思维而由生成、张扬、发展而得到知识的补充与素质的提升。不能相互交流、相互沟通,也就不能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对知识的理解把握,相互促进道德伦理性的素质积淀与升华,分享谈不到,又何谈合作呢?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碰撞各自的情思、体验与理解,才有可能真正学习到教学的内容,才有可能与同伴一起学习中求得各自新的发展,才有可能由差异性出发形成对知识素养的共识、共享、共进,这正是开展合作学习的前提与要义。
  另一方面,思维含量太低,稍作思考学生即可说出,或者以前在这方面积累已经丰富而又不必进一步深化的知识素养的知识内容,显然也不适应用作合作学习的材料。除了问题过于细小、探索空间狭窄、缺乏思维张力的不宜选择,问题过于笼统或学生缺乏相关背景知识的也不定选择。
  我们必经充分认识到,倡导合作学习,不只是在教学与课堂形式上作些更新与变化,其实质是要让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质性的变革,教师在对合作学习的全过程进行了精细的设计、组织、指导以及需要适当的技巧(本人拟在其他文章中展开论述)之外,首先要选择恰当的合作学习的内容,学生才会有积极的职责、高度的交往、充分的互助,才会通过合理的方式放大各自学习的效益而收取最大化的学习效果,才有利于学生养成合作学习为自觉、主动的学习方式的意识,真正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力。

  • 【发布时间】2016/5/7 11:48:20
  • 【点击频次】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