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法选择浅谈

 

【作者】 吕云蔚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法选择浅谈


陕西省韩城市新城二中 吕云蔚

  【摘 要】 语文教学要突出学科特点,不能“泛语”和“非语”,要精心选择教学方法,做到读写结合,要引导学结合语境理解文本。方法可以创新,但不能模式化。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方法;选择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开发学生智力、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载体。近年来,特别是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语文教学一直都在倡导创新教学方法,但我认为,教学方法在于选择是否得当,不是“新”就一定有效,我们讲究,根据教学规律、原则和教学的实际情况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既可是传统的,也可是创新的,但不能模式化,下面结合我工作实际谈点个人体会。
  一、读写结合要务求实效
  新课标中的网络环境下的初中语文竞教,一位老师教学《云南歌会》,在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感悟文章情感之后,要求学生进行肖像描写,描写对象是本班老师或学生,写完念给全班听,要让同学听了后知道描述的是谁。为了让学生有一个可模仿的范例,老师用多媒体展示了两段肖像描写:一是课文《云南歌会》第三段中的内容,一是课文《边城》(节选)描写翠翠的一段话。从实际结果看,训练目的没有达到。学生没有按老师提供的材料仿写,而是随心所欲,按照自己想写的方式来写。
  利用适宜模仿的课文进行片段练习,或者整篇文章的练习,是一种教学常态。只要把握得好,是能收到实效的。但是我们不能图形式,走过场,为读写结合而读写结合,而不管课文内容是否适宜模仿。模仿对象没选好,不仅达不到训练目的,反而浪费时间。上述那位老师所选的两个片段均不适宜初二学生模仿。《云南歌会》第三段描写的肖像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云南妇女,而是脸谱化的肖像。象这样的描写,老师如果不加以分析引导,让学生写作,的确让人为难。很显然老师的教学目的难以达成,教学实效也就大打折扣了。所以,我们倡导读写结合,还要看读的内容和写的要求能否结合,不能结合,不可勉强;能够结合,要寻找二者的最佳契合点,还要注重方式方法的指导点拨。
  二、理解文本勿离开语境
  文本理解离不开语境,了解和掌握语境是正确理解文本的重要前提。波兰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意义的意义》这本书中给语境下了定义,并把语境分为两类:文化语境(指说话人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情景语境(言语行为发生时的具体背景)。他说如果没有语境,词什么也不能代表,只有在具体的语言语环境中才赋于词的真正内涵。因此在日常词语理解和课文内容理解教学时,教师要注重联系,切莫望文生义或牵强附意,弄巧成拙,节外生枝。前不久,听一位老师上《山居秋暝》一课,老师引领学生理解文本时,采取互动、点拨方法,很不错。但是老师对“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分析则有点牵强,说是诗人关心劳动人民疾苦,体现了诗人悲悯情怀,希望同学们也要学会关心劳动人民。《山居秋暝》本是古代描摹山水的名篇,作者描绘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既有环境美,也有人物活动美。“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描绘的是一群村姑洗罢衣服踏月归来,顺流而下的渔舟划浆的声音打破了夜晚宁静的情景,展现的是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过着纯洁美好生活的画面。那位老师硬要说该诗歌中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生活疾苦的关心、具有悲悯情怀就有些不当了。我们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目标,但要因文而异,引导学生深入到课文本质之中,从不同内容中感受不同的情感,千万不能从任何课文中都能读出关心劳动人民、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来。
  三、方法选择不能定于一尊
  古人云:“不依规矩,不成方圆”,这“规矩”决不是僵化的教学模式,它指的是教学规律和原则,而且教学规律和原则是发展的,方法也应是发展变化的。只有遵循它的教学方法才是可行的、合适的,反之,无论这种教学方法被标榜得多么“先进”,都是不好的。教学方法没有新旧之分,优劣之别,更不能厚此薄彼,因为,“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点和缺点,当一种教学方法被合适的人用于合适的地方并产生合适的效果时,它就有效,反之就无效。”现行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为追求华丽的形式本末倒置,“舍质求新”,除了哗众取宠外,毫无实际意义。但也不能长期一种教法,定于一尊,别无创新,导致学生太熟悉会腻而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收不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有人说到传统教法就认为“过时”,不适合新课改。其实新课改不是空中楼阁,无传统之基;相反,他更要求在传统中多创新,发扬光大,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以便更能适应现代课堂教学。在我们今天的课堂上,到处能看到传统教法的影子,要求学生注重背诵,注重积累;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都是很好的传统教法。只要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精神成长的,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与此同时,我们提倡教法创新,但反对只在教法形式上作追求。在所有学科中,恐怕只有语文教法最多。你今天弄出个“××法”,他明天又总结出“几段几步”教学模式。这种教法好被推广,老师还没有适应,忽啦,又一种新的教法给介绍来了,让老师们眼花瞭乱。有个性的、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一般不会受什么影响,可不少老师,尤其是年轻老师心中的那点自信恐怕就被折腾得差不多了,只好诚惶诚恐,紧跟形势,疲于奔命。不少语文老师感叹:越来越不会教书了,大概有此缘故吧。这究竟是不是语文老师的一种悲哀?
  语文教学要讲究方法。选择和使用都应从教材实际、教学实际、学生实际和教师实际出发,不能一成不变,更不能运用所谓新的方法把语文“泛语化”或“非语化”。总之,我认为要继承传统,贵在创新,舍此,奢谈教学方法,则毫无意义。
  参考文献:
  [1]彭钊,浅析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与方法[J].现代教学,2009/Z1。
  [2]黄桃红,新课标理念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讨[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01。
  [3]佘勇,试论初中语文有效教学内涵[J].成才之路,2008/32。

  • 【发布时间】2016/5/7 11:53:50
  • 【点击频次】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