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培养自学能力 发展学生思维

 

【作者】 王慧玲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培养自学能力 发展学生思维


四川省仁寿县文宫镇中心小学 王慧玲

  叶圣陶老先生有一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道出了教学的真谛。学会学习,学会求知,这也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特别注重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什么是数学自学能力呢?数学自学能力,就是学生在有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不依赖他人而自主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一种能力。我在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了如下一些做法,与大家交流、共享。
  一、教会学生看书的方法,自主解决疑难问题
  培养学生数学自学能力,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看数学教科书,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看书的方法也有所不同。
  1、概念的学习
  可采用“三看”的方法进行自学。
  一看(粗看):初步了解学习内容;
  二看(细看):根据学习目标,有目的、按顺序地寻找出问题的关键词;
  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在黑板上或多媒体大屏幕上出示学习的要点、重点、难点,以及对学生看书的要求。如教学质数、合数一节时,我就出示了如下几个教学要点:
  ○1、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
  ○2、能正确判断100以内的质数。
  ○3、能记住20以内的质数。
  这些要点,简明扼要,学生在自学时,能集中精力解决这些问题。
  三看(精看):再看重点内容,力求掌握,一边看一边提出问题,如果在书上找不到答案,可以求助同伴帮助,也可以在教师讲解时予以解决。
  2、应用题的学习
  学生解答应用题主要有两个障碍,一个是文字障碍,另一个是思维的障碍。所以,在指导学生进行应用题自学时,要尤其重视学生读题能力的培养,为下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打下基础。特别是难度较大的应用题,要求学生至少“三读”,并且每一读都有其具体的要求。
  一读:了解题目讲的是什么事情;
  二读:找出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
  三读:找出题目中的隐蔽条件及数量关系的关键词;
  这就避免了学生自学的盲目性,也让学生有了思维的空间,把题目中的具体条件与相关的旧知识联系起来,用分析应用题的两种方法或分析法或综合法,有时还借助线段图找出解题的正确途径。这样,长期加强对解应用题“三读”的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也得到训练。
  3、对计算题的学习
  小学数学教材中各种类型的计算题,文字叙述都较少,这样虽然简洁,但对于小学生来说,要他们弄清算理,了解新旧知识的联系是不利的。在高年级,应该而且可以教会学生掌握自学计算类教材的方法,通常采用“看、想、试”的办法。
  看:看例题的计算过程;
  想:一想每一步计算用到了哪些旧知识;二想如何归纳计算步骤;三想计算中应当注意的事项。
  试:用已获得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并对照例题检查。
  二、教会学生写学习要点,训练归纳能力
  在引导学生看书的同时,还应当关注学生在看书的基础上,归纳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看数学教材,写出学习的要点。如我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让学生自学看书,大多数学生写出以下学习要点:
  ○1、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
  ○2、三角形的底和高怎么确定;
  ○3、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
  ○4、三角形面积与同底同高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
  从学生写出的这些学习要点,可以看出学生已基本掌握了三角形面积计算。
  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学习要点,去看书,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措施。而学生根据教师教给的自学方法归纳出学习要点,则是学生自觉能力提高的显著标志。
  三、激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让学生学会看书的同时,教师要激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并教给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1、对于属基本内容的问题,让学生再看书,在书中找出答案;
  ○2、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或同桌互助或小组探究学习;
  ○3、有较大难度的问题,首先肯定提问者提出问题的价值。然后,再启发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找出中间问题或搭建一个解决问题的桥梁,歩步深入。这类问题一般情况下只是智力较好的学生有能够掌握,不要求全体学生都做到。因此,在处理此类问题时,不可以花太多的时间,以免本末倒置而影响全体。
  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第一,自学是数学教学的手段之一,不能完全取代教师的启发讲解或与之对立,应使二者和谐地统一起来。第二,教师必须教给学生自学的具体方法,易于学生掌握;第三,因材施教,对难度较大的内容不宜采用;第四:要充分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征,应循序渐进、因势利导;第五,注意自学效果的检测,随时纠正自学方法上的偏差。

  • 【发布时间】2016/5/7 16:30:41
  • 【点击频次】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