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态度

 

【作者】 卜和彦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态度


:贵州省兴义市神奇中学 卜和彦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呢?
  首先,在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高中历史课程应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同时还应该“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认识人类说话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可以说这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几乎涵盖当今中国和世界的现实主题,需要通过将历史和现实相结合,以史为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并不是孤立的,而应该和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全面提高人文素养。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死板地说教和灌输,而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权,通过独立思辨去认识、解决问题,教师只是这个过程的一个引导者。
  在经过两年的不断尝试和改进后,我总结出以下几种比较有效,同时也能活跃学生思维和课堂气氛的方法:
  一、鼓不敲不响,理不辩不明
  不知大家看没看过那幅著名的画?这幅画其实很简单,但它的奥妙就在于如果你看的角度不一样,其结果会大相径庭!有人看到一个丑陋无比的老太婆,有的人则会看到一位容貌美丽的年轻漂亮的女孩!
  这幅画最大的价值在于揭示了一个真理:同样一个事物、同样一件事情、同样一个人如果你从不同的角度看,得出的结论就会不一样,对你产生的影响也会截然不同!所以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方面应该善于引导学生去明辨是非,让学生以情感体验为基础,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做出价值的判断,形成相应的价值倾向性,表现出肯定或否定的态度,并在情感上确信其价值的存在。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也是对历史反思评价的过程,是褒是贬,是赞扬是批判,无不体现在对历史事物判断评价之中。学生情感态度的确立,使其情感结构发生质的变化,开始由外部的情感体验,发展至内部情感态度的确立。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我对教材中一些内容进行了处理在实际教学中可根据科学规律和时代进步加以探讨和商榷。例如:我在复习必修一中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时,让学生分组探讨这一体制的利弊?学生在经过一番讨论后,归纳出了中央集权制度的优越性,特别是对于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社会发展方面和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也使中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同时学生也看到这一体制容易导致暴政、后期束缚社会的持续发展等弊端。紧接着让学生讨论,从这一制度由先进到落后、最终被取代的过程有何启示?学生就在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引导下,提出了一些见解:政治制度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突破传统的束缚是政治体制改革和创新的前提,只有适时地调整和创新才能保证社会的持续发展;我国当前的政治体制改革正是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改革需要循序渐进,不能急躁冒进,防止出现像东欧、苏联那样的错误;还有一位学生说出:“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这充分体现了学生从辩论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认识。
  二、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并不能单纯地依靠讨论和教师的引导,有时通过真实的历史资料或优秀的历史题材的艺术作品,更能引起学生心灵的震动,而且适当适量采用现代化多媒体进行教学,效果要比“书本+粉笔+黑板+地图册”好些。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声音、图形、视频、动画和图像等结合起来,即能产生直观、生动、形象等声像效应,又能使枯燥、抽象、不易理解的历史概念、历史材料、历史事件变得更具体直观、更具有感染力。
  三、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上,这种需要特别强烈。”⑥这就说明学生都有一种强烈的自我表现欲,都希望能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并能得到别人的肯定、赞同。而让学生写一写,就能满足学生的这一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我在教学中,在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历史概念、历史特征、历史结论和历史规律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学术热点、社会热点以及学生关注的话题,选择一些较典型,又有代表性的史实材料、历史现象,确定历史小论文的题目。同时鼓励学生自己设立论文题目,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思维的火花和创造的能力。在这一年的创新教育改革中,我结合高二历史教学设计历史小论文题目,通过指导学生撰写论文,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例如:在如何看待某一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这一问题上,我就以辛亥革命一课的基础知识为基础,让学生撰写小论文,谈谈如评价历史伟人孙中山先生。不少学生都运用所学知识和自己查找的相关资料,对孙中山进行了全面的评价,既看到他在反帝反封建中的革命性,又看到对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妥协、退让,从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从而认识到:历史是发展的,应全面地辨证地分析,坚持两点论和阶级分析,同时还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清主流。同时,由于学生的实际情况,他们的写作水平可能参差不齐,所以我都是以鼓励为主,特别是一些原先对于历史并不太感兴趣的同学的文章,都尽可能地加以点评,指出只要写了文章就值得肯定,对于一些新颖的观点,独到的写法都加以表扬,甚至只是文中写了一句精彩的语句,词语用得恰当,都给予表扬。当然,表扬一定要实事求是,该表扬的要表扬,该批评的也要批评。通过这种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和逻辑思维能力,对以后的应考也是大有裨益的,可以说是一举三得。

  • 【发布时间】2016/5/7 16:55:26
  • 【点击频次】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