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中学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

 

【作者】 孙 花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浅谈中学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    


贵州省盘县第十一中学 孙 花


  【摘 要】 中学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在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语文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工具,更是语文教师与学生情感沟通的桥梁,教师的课堂语言水平艺术对教学效率具有关键性作用,对学生语言素质的提升具有很强的影响。作为一门特殊的教学语言,它应具备规范性、情感性和启发性等基本特征。语文教师应具备高水平的课堂语言素养,并不断努力,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语文课堂语言艺术。
  【关键词】 语文教师;课堂语言;影响;特征;修养

  学者裴娣娜说:“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水平,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效率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1]306 实践表明,语文教师课堂语言的清晰、明朗、生动、富有亲和力、感染力、富含高雅的人文素养等,不但会使一堂课取得巨大的成功,而且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种效果既包括教学效率也包括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影响。中学阶段是人一生中最关键而又有特色的时期,是人一生中黄金时代的开端,中学生朝气蓬勃,风华正茂,在各方面都表现出积极向上的趋势,而且极富模仿力,同时也容易受到感染和影响。由此看来,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水平就显得极其重要,它会影响学生一生的建设和发展。那么,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怎样说好自己的语言,怎样利用自己的语言去感染和影响学生,这其实也是一门艺术。 为此,本文通过梳理中学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的特点、课堂语言的运用以及提高课堂语言素养的技巧方面,初步探析了中学语文课堂语言艺术的魅力,希望通过这一角度的学习,从而提升自己的语言水平。
  一、中学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艺术的意义
  中学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是教师用来传授知识的基本手段,教师通过语言传递信息,给学生影响;学生运用语言加工接收到的知识,形成自己的认识和体会f并通过语言反馈信息。教师传递信息、讲授知识离不开语言,学生学习知识、运用知识也离不开语言。课堂语言是实现教学工作最基本、最直接的手段,是语言这一人类交际工具在教学领域中的具体运用,它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金钥匙,是引导学生从黑暗走向光明的火把。
  教学语言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把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教好不是一个教师的本事,把学习成绩最差的学生教导成为最好的学生,才是一个教师的真本事。学习语文很吃力的学生不是智商低,而是存在某些心理因素阻碍他们发挥,教师要扫除其障碍,帮助其发展,就必须运用合适的语言进行沟通鼓励,从而一步一步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语文教师的语言会影响学生心智的成长,以语文教育为主要目的的语文课,在学生心智成长中举足轻重。
  中学语文教师艺术地使用课堂语言,可以提高学生的说话艺术水平,因为教师的课堂语言针对的主要是学生,学生是最好的听众,语文教师的语言往往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一语一词都会带给学生影响。如果一个语文教师使用文雅的语言进行教学,学生不仅会觉得老师素质高尚,而且会逐渐受到影响,慢慢地运用高雅的说话方式进行交流。所以语文教师的语言素养对学生的素质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中学语文教师艺术的使用课堂语言可以提高知识传递的准确性。“高明的教学语言,可以保证教学信息准确、高效地传输,便于学生接受知识,提高能力。”[2]257同时,中学语文教师艺术地使用语言也是与学生沟通情感的桥梁,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徘徊的十字路口,他们叛逆而固执,直接进行教育会适得其反,如果语文教师在课堂里适当艺术地使用语言进行指引,效果肯定会不错,甚至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影响。 
  二、中学语文教师课堂语言的艺术特点
  课堂语言是语言这一人类交际工具在教学领域中的具体运用,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知识信息的载体,教学绝不能没有课堂语言,课堂教学中,只要有教师出现,就有教师语言的存在。课堂语言除了具备一般语言的共同特点外,还与一般语言有着明显的区别,具有它自己的特点,即它必须具有规范性、情感性和启发性。
  (一)规范性
  规范性是语文课堂语言的基础,在中学生眼里,教师是知识和智慧的化身,他的一言一行都可以效仿,因此教师语言必须具有规范性。教师语言的规范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教师必须使用国家法定的全国通用的普通话。语文教师是普通话最直接的推广者,语文教师应成为推广普通话的模范,普通话必须成为教师的职业语言。一些相对落后的农村中学课堂里,语文教师直接用方言讲课,就算用普通话讲授知识,也夹杂许多方言音,听起来不伦不类;其次,教师的语言在谴词、造句方面不要有错误,尽量避免用词不当、语句不通、颠三倒四等语病。中学生模仿能力很强,他们不仅向老师学习文化知识,也向老师学习规范的语言。在教师语言规范的潜移默化之下,学生习得规范的语言。反之,教师语言不规范,则会产生消极的效应,使学生学了不规范的语言却不自知,致使他们以后会由于各种需要不得不为语音的不标准而烦恼。
  (二)情感性
  富有情感性的课堂语言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显得特别重要。没有浓厚的感情因素,语言就会像没有灵魂的躯壳。教师把毫无情感性的语言带到课堂里,学生一定会昏昏欲睡,毫无激情,相反,如果教师的语言热情四溢,学生就会很快进入情境,整堂课就被浓郁的艺术气氛笼罩,有了教师的语言激情,才会有学生的接受激情。可以说情感性是语文课堂语言的特质,每个语文教师都应该努力使自己的语言富有情感性。正如著名教育家韦志成先生的描述:“教师有时慷慨陈词,掀起学生的感情波澜;有时娓娓动听,好似溪流注入学生心田;有时引而不发,调动他们的积极思维;有时语言警策,引起他们心头的震撼;有时充满诗情画意,陶冶他们的性灵......” [3]129 这应该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语言修养的目标。
  语文教师欲使语言达到真正富有情感性,还必须追求语言的亲切。亲切性是情感性的前提,没有亲切性的教学语言,就会出现台上老师手足舞蹈,台下学生莫名其妙,教师热情洋溢,学生却一脸漠然。心理学研究发现,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除了与他们的智力水平和学习方法有关外,还与他们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当为创造最佳的学习心理状态而努力。可是令人失望的是,目前仍有许多中学语文老师根本不在乎这一点,他们总是以长者或传道者的威严姿态站在讲台上,又以智者的身份吐出“居高临下”的语言,其语言本身就会让学生退避三舍。“非亲切性的语言总在有意无意地破坏着学生听课的心理定势,阻塞着师生双方的知识交流和感情交流,因而导致了教学的低效性。” [4]26 所以教师的语言应尽量给学生亲切感,就算是一句“请说”的亲切性语言,它所起的作用就和“快说”完全相反。
  (三)启发性
  语文教师课堂语言的启发性,是指教师的教学语言具有调动学生积极性思维的作用。教师启发性语言能启迪学生智慧,引导学生向问题的深度思考,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进而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语文教学活动中去,激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地去合作,去探究。教师在教学中,是引导学生独立获取知识,而不是代替学生去掌握知识,也就是说,教师不要把知识说尽说全,而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教师的教学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而不是牵着他们,激励他们主动学习而不是压抑他们,要开启他们的思维而不是替他们去做结论。高明的教师就善用启发性的语言,使学生的感情与作者的心弦合拍,这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教师课堂语言艺术的运用
  苏联当代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很大程度上是合理使用时间的重要条件” [5]421 ,可见,语文教师课堂语言的重要性。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 主要体现在一堂课里,一篇文章的讲授上。所以,按提高课堂效率来看,可以从怎样说好导入语、怎样朗读文段,以及教导学生正确处理与同学之间的矛盾这几方面来阐述。
  (一)说好导入语,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导入语,也称为语文开场白,具有启发性的导入语,不仅倾注了教师大量的时间、精力和心血,体现了教师超人的智慧,才气和独创性,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对所要学的内容或问题产生好感,引起思考欲,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导入语的设计可以有很多种方式,不管用什么方式,教师设计导入语应考虑全篇文章,对整堂教学进行全盘考虑,激发学生学习文章的欲望。同时,导入语不应过长过繁,它犹如文章的“凤头”,小巧玲珑、应简洁明了、短小精悍,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诱发学生对所学文章的兴趣和感情,如果导入语占用太多课堂时间,不管设计得怎么出色也是本末倒置。
  例如学习初中文言文《卖炭翁》一课,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一个衣不暖身的穷苦人,对风和日丽、阳光照耀的天气该是多么盼望啊,但是,很久以前,有一位穿得十分单薄的老人,却不喜欢这样的好天气,总是期待着朔风凛冽,大雪纷飞。他,就是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卖炭翁为什么有这样的反常心理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卖炭翁的生活去寻找答案吧。”由于学生急于去理解卖炭翁的反常心理,都迫不及地去阅读课文探究问题,使课堂步入佳境,利用这种启发式的导入语就会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师示范性朗读,引起学生感情共鸣
  由于语文教学的特殊性,要求每位语文教师有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有丰富的情感。在教学课文时,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教师可将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用声音传达给学生,并给他们以感染和教育。而有感情朗读还是教师语言艺术的集中体现,如果进行声情并茂的范读,必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例如教学《海燕》这篇散文诗,需要朗读来带动学生的情感。第一句“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 。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的飞翔。”朗读者身临其境,学生思绪飞扬,像其中的“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这一句,更是激动人心,学生都被海燕的那种勇敢的战斗精神所感染。又如朗读《孔乙己》中“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忽然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这里孔乙己极为微弱的声音,“温一碗酒“四个字,表现出孔乙己气息微弱,快走到穷途末路那种凄惨的境遇,朗读时就要读得轻缓而且带有悲凉的气氛,朗读者能从朗读中活显出孔乙己的悲惨命运,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会留下深刻印象。
  教师示范性朗读的目的是为了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在相互情感上引起共鸣,也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情感和思想,所以教师在朗读上一定要入情入文,重音、低音,语调缓慢急速停顿都要处理恰当。
  (三)教导学生处理与同学之间的矛盾
  教导学生处理与同学之间的矛盾其实是一种语言的运用,也就是教导学生正确地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学习语言,主要是与语言实践为凭借,其着眼点在于学生基本语文能力的应用和语文素养的培养。” [6]342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说话水平。学生语文素养提高了,说话水平得到提高,生活中口角矛盾就会相应减少。很多农村中学课堂内,偶尔会听到一些骂人的话,课堂里的这种状况虽是偶尔,但教师一定得注意及时帮助化解,很多中学生与中学生之间的矛盾或斗殴源于对方口里说出的话听着不顺耳。
  例如,一位执教者在讲授《济南的冬天》时,有位男同学起来朗读文段,一读完,有一个学生马上大声地说:“原始地区来的娘娘腔。” 那位学生也瞪着眼睛说:“放学路上见。” 教室里安静极了。那位执教者示意学生坐下后,很平静地说:“同学们,老舍先生是语言艺术大师,他的语言充满人情味儿,咱们马上要讲的第二段开头第二句话‘请闭上眼睛想’作者用了一个‘请’字,接下来的几句话用了好几个‘吧’字,如果我们把这个请字去掉,或者把这几个语气词换成其他词,效果会怎样?” 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不好。解决了去掉“请”字和换掉“吧”字为什么不好后,老师趁机把原始这个词语换成原生态,并讲解换成后者的好处。接着,教师评价了学生的朗读,告诉学生,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充满温情,不宜用高昂的语调来读。评价同学朗读的学生脸红了,教师马上说,大家年纪还小,许多东西需要慢慢学习,正所谓“不知者无罪”老师希望你们有一颗包容的心,用你们开阔的胸襟去包容身边的人,相信你们以后一定会成为最了不起的人,以后咱们说话一定要注意词语的运用。这时,老师看到,两个同学看着对方笑了,一场矛盾就这样避免。
  教师艺术地使用语言帮助化解学生之间的矛盾,不但可以提高当堂课的教学效率,而且也会在无形中帮助学生提高说话水平,也是教师语言情感性和亲切性的体现。
  四、中学语文教师提高语言艺术水平的途径
  (一)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师不同于其他科目的老师,他(她)是用我们的母语与学生传授知识,交谈感情,感悟人生的。因此,语文教师对于古今中外的名著都应有个大略的了解,对哲学和历史均应有涉猎,对经典的诗词名句都应烂熟于心,老师的桶里有,学生的碗里才有,做到厚积薄发。如果还没达到这个水平,就该多给自己加油、充电。常读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吟咏一些脍炙人口的诗词名言,积累精品语言(像成语、谚语、歇后语,箴言、警句、座右铭,诗句、对联、现代语,歌词、戏文、广告语等)、特色语言的积累、语言块的积累、精美诗文的积累、语用知识的积累,写写日记和随笔,对于语文教师修身养性是极有帮助的,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启发也是无限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二)教师要努力提高外在语言的素质
  教师教学语言还应讲究音质、音量、音速和音色,努力提高课堂语言的素质,才有利于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一般地说,音量应以全班学生都能清晰入耳为准,过高过低、过强过弱都会引起学生的不适之感,从而破坏了学习情绪。音速应以中速为宜,有些内容学生要做笔记,有些内容要给学生留有思索余地,语速太快,会使学生承受不了,语速太慢,学生容易“吃不饱”。在课堂上,教师还应注意各阶段语言的不同表现,起始阶段的语言,应新颖、有趣、简明并舒缓渐进。分析阶段的阶段的语言,应准确、深邃、犀利而波澜起伏。课堂高潮的语言,应情采飞溢且渐趋高亢。结束阶段的语言,应概括轻昂稳收。这样,以音质激发学生听课入耳的兴趣,以音量拨动学生的心弦,以音速牵动学生的情绪,以音色烘染课堂的气氛,就能把课堂教学营造得有滋有味、深深吸引学生。教师也可以利用身体形态作辅助以提高课堂语言艺术,正如王庆辉在《创新型教师语言艺术的约定与达成》一文中说到教师语言艺术的内涵应该包括课堂语言和态势语两个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教学就是通过语言造就人才[7]59 。 当然,教师语言的素质受生理条件的限制而有差别,这就需要教师以教学效果检验自己讲话能力的优劣,有所扬弃。也可以从自身出发的缺点出发,每天早上起来练练声音,多收听讲述声音练习的广播并在课堂外不断练习。“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
  (三)教师在生活中应该养成良好的说话用语习惯
  良好的说话习惯是进行交际的基本能力,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说话习惯,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对提高语言魅力具有深远的意义,因为语言是一种情感的交流,更是为人师表的魅力体现。平时不注意说话用语,不讲究说话方式,说话水平就会越来越低,如果把这种后天形成的低俗说话习惯带进课堂,后果一定会不堪设想。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开口说话之前,一定不要冲动,先在心中告诫自己,冷静,然后把你想说的话,在脑子里想一遍,想一下如果你这样说可能会有怎样的后果,如果是自己听到这样的话,会有什么想法,什么感觉。确定不会伤害别人的情绪,再说出去。或者想一下如果换一种方式说会是什么效果,如果换一种方式可以把所要表达的意思完整地传达给别人,而且对方能够欣然接受,为什么不换种方式?这个思考过程其实很快就可以完成,也就需要几秒钟。但是这个几秒钟,可以改变别人对你的看法和认同,更重要的是它会使你的话语慢慢变得有魅力。因此要随时提醒自己,思考这几秒钟绝对值的。另外,语文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成员,不管在哪里,和谁说话,一定要定位好自己的角色,一定要时时在心底告诉自己,不能随便开口,因为你是一名语文教师,你所代表的不仅仅你自己一个人,从你嘴巴里流出来的不是废水而是知识。
  (四)善于设置相关情景进行训练
  “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景”。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更多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口语,教师把书本知识或者生活所悟等加工成简单易懂的语言教给学生,实际上也是一种口语交际,口语交际活动,离开特定的环境就无法进行,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景 。 “教师的特殊语言技能,是在课堂教学的特殊语境中,为适应教学目地、内容的特点和需要,综合运用语言技能而形成的一种运用语言的技巧。” [8]259  因此 ,教师一定要利用好课堂这个大语境,创设一些模拟现场进行训练,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参与,一起学习,一起进步。同时,教师也应尽量多给自己创设符合生活实际的交际情景,让自己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比如一个人练习的时候,可以把周围的花草树木当场交际的对象进行训练,也可以用独白的方式训练,生活处处是舞台,做培养提高自己语言魅力的有心人。
  总之,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直接影响课堂效率,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语言是传授知识的主要工具。语言艺术则是提高教学的主要手段,语文教师担负着培养学生语言和人文素养的重要使命,更应该不断提高语言艺术。正如著名教育家于漪曾说:“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粘住东西。教师的语言要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9]25语文教师一定要坚持磨练讲话能力,历练课堂讲话能力,达到牢牢粘住学生注意力,才能真正实现提高课堂语言魅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裴娣娜.现代教学论:(第二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8]李海龙.阅读教学论[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3]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4]孙春成.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8.
  [5]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6]倪文锦.高中语文新课标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7]王庆辉.创新型教师语言艺术的约定与生成[J].成人教育,2005(4). 
  [9]于漪.眼睛·语言·心[J].语文学习,1992(1).

  • 【发布时间】2016/5/25 16:34:14
  • 【点击频次】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