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如何在小学数学中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率

 

【作者】 池雅娟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如何在小学数学中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率


陕西省彬县范公小学 池雅娟


  【摘 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教学活动”。实践表明:学生的参与率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许多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索,才能使他们主动地得到发展,才能使他们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学习的主人翁。因此,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创设情境、动手操作、互相评价、强调应用等手段来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率,给学生充分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增长智慧。
  【关键词】 提高;参与率;激趣导入;动手操作;互相评价;强调应用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实践表明学生的参与率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许多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索,才能使他们主动地得到发展,才能使他们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学习的主人翁。因此,教师应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面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让每个学生都要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激趣导入,激发学生参与欲望。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唤起学习兴趣是学生积极学习的重要条件。对于小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才会促使学生去追求知识,探索知识的奥秘。所以,兴趣的激发是一堂课的关键。这就要“寓教于乐”,教学有方,“开窍”有术。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兴趣呢?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善于发现突破口,找准聚集点,捕捉契机,依据学生的特点,灵活变换角度,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并把学生引入情境,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吸引力,萌发求知欲,吸引学生主动去探索问题。
  1、联系生活实际,情境激趣。在教学中,要尽量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激发求知欲。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我让出示了常用的几种学习用品,让学生猜它们的价格。老师给出提示:一把尺子的价钱是两张5角钱,请你说一说,它的价钱是多少?学生已有这种生活经验,很快猜出是1元钱。1元 钱还可以怎样付?学生兴趣高涨,他们会积极主动地去探讨,去学习有关人民币的知识。
  2、创设认知冲突,设疑激趣。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通常总是开始于疑问或问题,开始于惊奇或者疑惑,开始于认知的冲突。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教师就要根据所学内容给予一定的刺激。如在教学《分米、毫米的认识》时,我出示了一则用错了长度单位的淘气日记,学生读了这则日记后,大部分学生莫名奇妙地笑起来,我就问他们笑什么?他们纷纷举手说明笑的原因,我就让他们改一改用错的长度单位,在改到“7米”高的凳子和“10厘米”厚的数学书时,有的学生不知道改成什么长度单位才合适,还引起了争议。这时,我顺势说:“咱们先把这个问题放下,再学两个新的长度单位后,你们自然就会解决这个问题了。”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带着对新知识的强烈渴求和浓厚兴趣,愉快地参与到新知识的学习活动之中。 
  3、创设情感游戏,活动激趣。 
  七八岁的孩子很好动,如果把他们好动的特点迁移到学习上,让他们在学习时常常摸一摸、摆一摆,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加深理解知识。我在教学中,常常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小棒、圆片、三角形等等。儿童注意的特点是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容易为一些新奇刺激所吸引。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变换教学方式,也可以通过做有趣的数学游戏,让他们在玩中学,可以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把容易分散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有意识地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上课时,我说:“今天我们先来做个小游戏,一起动手拍一拍。要求,你拍手的次数是老师的一半。”学生都不知道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兴趣盎然的跟我做着。第一次,我拍了4下,学生跟着拍了2下。第二次我拍了2下,学生又跟着拍了1下。第三次,我拍了一下,有学生就傻眼了。随着问题的出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这样自然而然的引出了分数。在充满探究精神的状态下学习,学习效率肯定很高。
  二、动手操作,确保学生参与广度。
  我们都知道“听过会忘记,看过能记住,做过才能学会”,因此,“动手”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促使学生不但“学会”,而且“会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课堂教学是师生多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因此,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设条件、创设情境。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这一课,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1.首先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主题图,说一说笑笑和淘气是用什么方法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
  2.组内研究一下,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找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
  3.动手操作,学生通过“量一量,折一折”等方法,找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4.学生汇报并演示自已的做法。
  5.用自己刚才得出的结论,把课本上的空填完整。
  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将操作、观察、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不仅使学生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而且还启迪了学生思维发展,达到了数学教学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技能的目的。
  三、互相评价,培养学生参与能力。
  传统课堂教学大多采用师生问答、教师评价的形式,老师成了评价的权威,是学生学习表现唯一评定者。由于教师是课堂评价的“主宰”,课堂上缺乏了学生的积极参与,也就缺乏了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现代素质教育观,要求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在愉悦的身心交往中发展学习技能,发展人格。所以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打破师生授受的传统讲授程式,促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方向交流,在共同活动中自主学习,获得知识,成了课堂评价改革的关键。
  要让学生参与评价,教师在课堂上就必须保证他们评价的时间。我们的学生是一个个具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注重学生发展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在课堂上保证学生有自主表现和发展的空间,为每个学生提供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如我在教学中经常会让同桌互相评价他们所做的练习题,如果发现有错误的,同桌可以帮其纠正。(因为我们在排座位时,尽量一个优生配一个学困生)如果同桌帮不了的,可以提出来让其他同学帮助解决。还可以让学生争当“小老师”来调动他们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如一个同学回答了问题,让另一个同学来判断,对还是错。错的要找出错在哪里?应怎样改正?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免得一个学生回答问题,其余学生不是在玩,就是抢着说自己的答案,不虚心倾听同伴的发言。通过学生间的评价达到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目的。
  四、强调应用,激励学生参与热情。 
  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才是数学学习基本的目标,也是数学学习的直接目的,所学的知识能解决实际问题,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学习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意义,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各种能力只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提高。 
  因此,我们数学教师应该创设新颖、多层的练习方式,注意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要把学生获得的知识变为技能,需要反复多练。但重复单调的练习,学生就会厌烦,注意力不集中,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例如:在教学《认识钟表》一课时,在学生认识了整时、几时半、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这四个时刻之后,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这四个时刻的认知,同时根据我所执教的班级中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五个层次分明的练习题,发给每个学生,学生在做练习的时候,可以有选择的进行练习。但是这是一个闯关练习,学生只有完成前三个基本练习后,才有可能来完成后两个练习。实践表明:学生们对这个练习非常喜欢,课上做练习的积极性非常高,98%的学生选择了全部练习。同时练习的正确率也很高。在课后的检测中,学生对这一知识的掌握程度达到了95%以上。 
  总之,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主场所。只有帮助和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自信成长,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参与者、探究者,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平台,才能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 【发布时间】2016/5/25 16:47:43
  • 【点击频次】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