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如何转化学困生

 

【作者】 朱翠英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如何转化学困生


贵州省盘县第十一中学 朱翠英


  学困生的学习一直是困扰数学教学的难题。如何有效地帮助学困生,使他们摆脱“学困”的境遇呢?
  一、 内容——提前渗透
  学困生在学习新知时,由于先前学习过程中对相关知识的认识显得零乱、不成体系,因而使得他们在学习新知时普遍感到吃力,甚至无法接受。针对这一特点,我在上新课之前,总是先为学困生适当地复习旧知,渗透新知,尽量让他们在新授课上能和其他同学同步前进。如在教学“认识整万数”时,我就采取了这种方法。具体做法是:教学新知之前,我先给我们班的几个学困生复习了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并针对这节课的难点,强调了数位、记数单位的概念以及不同数位的位值。这样的强调其实就是新知的提前渗透,目的是为了让学困生意识到认识更大的数时也可以用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去类推,从而减缓认知的坡度。实际教学时,这几个学困生都很好地认识了整万数,顺利地掌握了整万数的读写方法。
  现在的教材在新授之前不再安排有针对性的复习,这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合适的,但对部分学困生来说,则会给他们学习新知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教材不安排复习并不意味着在新授教学时不能复习,特别是对于学困生来说,复习更显得必要。虽然在课前教师要做很多工作,但由于这样做能帮助学困生找到适当的起点,探索或接受新知,从而避免学业失败的不良影响,获得进一步学习的自信心,成功实现了知识与情感的“双赢”,所以很值得教师去做。如果能够持之以恒,一定能尽快让学困生“脱困”。
  二、 过程——同伴助学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有时教师的讲解学困生听不懂,而有时让周围的同学讲解,学困生反而能听明白。这可能就是“童言相通”吧。基于这一发现,我给每个学困生安排一位“小老师”。平时,“小老师”像老师一样检查、批改学困生的作业(这是特殊的针对性作业,和其他同学的作业不一定一样),并督促学困生及时完成和订正作业。当学困生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小老师”们会及时帮助他们,如果帮助不了就报告给老师,让老师能够及时给学困生提供指导。在这种互助学习活动中,“小老师”负责“点”,老师负责“面”,点面紧密结合,能有效地督促学困生认真对待学业,不断取得进步。“小老师”们在帮助学困生的过程中也锻炼了自己,提高了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能力,增强了综合素质。更为可喜的是,学困生与“小老师”结队学习,对其他同学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营造了班级学生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
  三、 作业——延迟处理
  作业,是巩固新知的重要手段。学困生的作业,不仅错误多,而且大多不能及时订正。我曾经绞尽脑汁,使用各种办法,想让学困生及时订正作业,可效果并不理想。其实,仔细分析原因,有的可能是学生已经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多数情况可能是学生没有真正理解相关知识,一开始不会的现在仍然不会,有的甚至在订正时就把错误重抄一遍。冷静分析原因后,我开始尝试新的方法。对能够及时订正的内容,依然要求他们及时订正;对教师讲解后依然难以理解的内容,则实行延迟处理,就是让他们在学习完一个单元的内容之后,再回过头来订正这些作业。在实践中,我惊喜地发现,他们不仅能轻松地订正作业,还能把这些题的错误原因和正确的想法说得清清楚楚。
  为什么延迟处理会更有效呢?因为延迟处理的过程其实是一个等待的过程。学困生之所以“困”,很可能仅仅是因为他们对某些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比别人需要更长的时间而已。从成人的角度看,这不是十分正常的吗?正因为有了等待的过程,学困生才有机会对所学知识进行“反刍”,对知识慢慢地消化、吸收、内化。有必要强调的是,适当地对订正作业的延迟处理,并不是允许学困生对所有的错误都不要及时订正。及时地弥补学习过程中的疏漏是十分重要的。我个人还有这样的体会,对学困生订正作业的延迟处理,有时还可以调节教师的过激情绪,改善师生关系。

  • 【发布时间】2016/5/25 17:01:01
  • 【点击频次】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