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作者】 叶荣新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广西北流市六靖镇初级中学 叶荣新

 

  【摘 要】 学生的问题意识薄弱,主要表现为两类:其一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其二是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教师的教是导致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主要原因,表现为教师权威、教师成功感的错误定位。在教学中必须创设良好的教育气氛和环境,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倡导发现教学,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促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问题意识;能力培养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问题意识体现了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创造性,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所以,问题意识在思维过程和科学判断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动力,能促使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到进行新的发现。因此,对学生问题意识的激发和培养,是当前创新教育所倡导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努力的方向。
  一、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高度肯定和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中外教育家的共识。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要求自己和学生“每事问”,他高度评价问题的价值和意义,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问题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课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中学思想品德课是一门非常特殊的课程,涉及内容极为广泛,既有哲学、经济学、品德学、法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方面的内容,又有众多的社会现实问题,它不仅仅要求学生了解、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更要求运用这些知识和基本理论去认识、理解社会现实,提出、分析、解释问题。这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就有了很高的要求。而问题意识则是学习能力的基础,因而培养问题意识对于提高学生思想品德课的学习能力,乃至最终提高学习效果具有直接的影响。
  1.有利于学生掌握较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内容的过程,既是一个认识各种社会现象的过程,也是一个探究社会规律的过程。这无疑需要学生问题意识的参与,否则就无法进行任何形式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规律的探索和研究。对此,布鲁纳认为,越是在这方面有经验的人,越能把学习归纳成一种探究,越能形成探究心理,即问题意识。所以,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探究学习的习惯,掌握科学的思想品德课学习方法。
  2.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的,最主要的并不在于使学生掌握知识、原理,遵守行为规范,而在于通过思想的交锋,达到思想认识的融合和提高。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和配合,发挥其主体作用,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目的。教师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要着重使他们带着富有趣味和价值的疑难问题去学习,这可以调动起他们的思维积极性和探究奥秘的好奇心,从而积极主动完成学习任务,同时也可以使学生们从具有挑战性和刺激性的学习中获得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所以问题意识对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往往是单纯的获取知识、掌握原理所不能及的,它可以直接演化为学生学习的动机和热情,发挥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3.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社会现象的本质。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使学生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分析,正确把握社会运行的各种基本规律。而要达到透过现象看本质,就需要学生具有一种刨根究底的问题意识才能实现。那些富有探索精神的学生,往往就是具有问题意识的学生。好奇好问、多奇多问的问题意识,可以改变学生总是围绕教师和教科书转以及迷信权威和满足于了解现象而不愿作深入思考去认识隐藏于事物背后的本质和规律的学习态度,从而突破思维定势的局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积极性。
  二、目前中学生问题意识能力的现状
  据考察和研究发现,我国中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主要学习方式至今仍是以记、背概念和原理为主,对社会实际问题至多是注解性的解释,而缺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问题意识普遍比较薄弱。具体表现为两种情况:第一类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第二类是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造成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原因较为复杂,但教师的教是主要因素,表现在:
  1.受传统师生关系的影响,师道尊严、教师权威,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受到抑制。在教学中,我们的教师要承担多种角色,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知识的权威、真理的化身,教师至高无上,而学生则完全处于被动和服从的地位。这种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被推向极致。教师不能以平等的态度去对待学生,在这样的师生关系状态下,在有着绝对权威的教师完全控制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想也完全处在教师的控制之中,只能亦步亦趋地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学生的求异思维得不到发展,探究精神得不到培养,思维的积极性得不到鼓励,甚至一些创造性的灵感和思维火花还会因其与教师设计好的答案不相符合而受到讽刺、嘲弄和呵斥。久而久之,熟悉、习惯了这种教育文化的学生自动地把自己思维的自主性交给了教师,也就丧失了问题意识。
  2.对思想品德课职能的片面理解。在许多教师眼中,思想品德课的根本职能就是统一学生思想,消除学生与教材、与国家意识形态不同的认识。确实,思想品德课是有统一学生思想的职能,但是,“统一”不等于“禁锢”,真正的思想统一,必须要经过各种思想观点的展示、交汇、碰撞、交锋、整合这样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学生产生问题、提出问题、辨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不经过这一过程的“统一”,实质上是对学生思想的禁锢和钳制,这无助于学生思想认识的提高,也从根本上违背了思想品德教育的规律和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目的。
  三、激发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基础
  激发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基础,也是学生增强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前提条件,因而在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把激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为重要任务和目的。
  1.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与气氛,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思想品德课的内容是无法包容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的,面对千姿百态、变化幻多的社会生活,学生总会有疑问,因而学生总是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但问题意识能否得以显现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往往抑制了处于萌芽中的学生问题意识的表露,具有问题意识的学生或者没有时间或者没有机会,或者不敢提出胸中悬而已久的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是影响以后学习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端正思想认识,从知识灌输转向引领认识和辨析,从教师本位转向学生本位,从分数至上转向问题为重。应增进教学民主,加强师生交往,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少年儿童好奇心强,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充分爱护学生的问题意识,保持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切忌将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和社会现象的认知问题看作个人品德思想品质问题,以免扼杀学生的问题意识。
  2.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发展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除了要有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之外,还要特别注意采用启发式教学,精心设置问题环境,为学生问题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培养提供科学的方法支持。有人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达到目的,于是在短暂的时间里给学生提很多问题,而这些所谓的“问题”,多数不具备问题的价值,实质上仍然是过去传统“填鸭式”、满堂灌。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把“问题”强加给学生,而应通过启发式教学,根据学生的已备基础和生活经验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同时,也必须注意不能让学生只是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做出思考和判断,而被教师设置的问题牢牢地套住,陷入被教师追问的被动状态。因此教师要以“问题”为中心,巧妙地设疑、布疑、激疑和质疑,让学生去释疑、解疑,以促进问题意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郅庭瑾. 教会学生思维[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2]阎立钦主编. 创造教育——面向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抉择[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3]姚本先. 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N]. 中国教育报. 2001-02-21(03).

 

  • 【发布时间】2016/6/13 16:12:16
  • 【点击频次】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