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析高中历史教学历史意识的培养

 

【作者】 刘卫仁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浅析高中历史教学历史意识的培养


江苏省靖江第一高级中学 刘卫仁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学科”。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特别强调通过历史学习,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所谓历史意识,就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一种思维观念与方法,它包括时空意识、背景意识、史料证据意识、批判性思维意识、多元化历史视角意识以及反思意识等,它是学习历史必不可少的一种思维意识。
  一、时空意识
  历史学科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时空性。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习惯用当代的眼光看待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缺乏历史感,缺乏时空意识,不能进入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时空来分析历史人物的思想与情感,而是以当下的立场来看待问题,因而就不能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
  历史首先表现为时序性。表达历史时序的能力与素养,就是能运用各种时间术语描述过去,认识主要的历史分期方式,认知过去与现在的不同,并建立过去与现在的关联性。因此,要让学生建立起清晰的时间概念,了解世纪、年代、前期、中叶、后期等关于时间的表达方式;依据时间顺序编制史事的发展进程图表;划分历史阶段,归纳阶段特征;横向梳理同一历史时期中外大事,分析中外共时性的问题;用时间术语、分期方式结合历史背景和历史影响,论述自己对历史发展的认识。有了准确的时间概念,才能站在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所处的时代,得出的历史认识才不会脱离历史。历史随着时间流动又在一定空间内演绎,历史中的国家、地区,其政治、经济、军事、民族、文化等都是在一定的空间中进行。培养空间意识素养,要引导学生识别历史地区,掌握古今地名位置及区别,识别与历史事件有关的地图、环境路线等,能横向纵向构建中外历史发展的体系框架,并对历史作出合理解释。
  二、背景意识
  历史的真相需要我们走到史实背后发掘背景史实,它不会直接呈现于史实中,通常隐藏于众多史实背后,以原因、条件、动机、理念等形式,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事件的发生发展。从历史的角度看,只有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放在它们所处的历史环境中去,尽可能客观地、多角度地、发展地、辩证地看待和理解,才能更加接近历史的真相。
  运用相关材料考察学生对历史背景问题的认识,注重考查学生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历史背景与历史事件之间联系的能力,是新高考的特点之一。然而由于缺乏历史的眼光,很多学生不能从历史场景或背景出发去理解历史,更容易受到民族的、意识形态的、当代的立场的影响,从而形成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历史认识。因此,无论是从历史学科素养的养成还是从高考的角度,都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背景意识。教师一方面要尽可能多地呈现历史细节,帮助学生进入历史情境中;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主动搜寻、收集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相关的史料,涵盖其所处时代的经济、政治、军事、思想文化、科技、地缘以及与此相关的心理因素。然后在对复杂的史料进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将其置身于更广阔和更深远的历史背景之下进行观察、思考、评价。这既有利于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形成自己的历史认识与情感态度。
  三、史料证据意识
  历史将过去作为研究对象,人们对历史的研究离不开史料。傅斯年指出“史学即是史料学”。历史认识实际上就是在史料所提供的“证据”中构建的。注重史料教学是回归历史学科本真的需要,强调“史由证来、证史一致、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史学思想方法,关注史料的证据价值,培养学生史料证据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史料证据意识,一是要让学生了解史料呈现方式的多样性,如文献材料、图片、考古遗址、文学艺术作品和影像资料等,懂得获取史料的基本途径。二是要区分史料不同的来源和不同性质,学会鉴别史料的真伪、史料的价值。如懂得艺术作品和民族民俗学研究成果的史料价值,汲取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掌握原始资料与非原始资料、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有意史料与无意史料的主要区别,能汲取它们蕴含的主要信息;认识考古发现、档案、文献、著作、笔记、回忆资料检索和调查访问这些史料不同的历史特点和证据价值;懂得通过科学技术手段获得的考古资料属于一手资料和直接证据,它们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取决于这些科技手段的先进性和正确运用;知道历史材料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会因对象和问题的不同发生变化。三是学会自主收集、归类整理与问题相关的可靠性材料,按时空为坐标,以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生活等基本要素为类别,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整理历史信息,并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问题或理解历史概念。四是合理选用、适当运用史料,以史料为证据构建历史过程,以小论文等形式,理解和阐释历史问题,表达自己的独立见解,形成历史认识。总之,培养史料证据意识,要让学生懂得论从史出,用证据说话,学会鉴别史料的真伪和不同来源及价值,并适当运用史料,理解和解释历史,探寻历史的真相。
  四、批判性思维意识
  历史学科中的批判性思维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是简单接受教材表述的史实和结论,而是要尝试着批判性地思考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尝试着得出更合理的历史认识的一种能力。它有助于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费克米兰曾说:“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最终取决于老师是否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刺激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的环境。”教学民主是形成批判性思维意识的前提。教师要具备批判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技能,将整个教学过程置于民主平等和开放的环境之中,尊重学生人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猜测,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要善于发现他们思维中的合理因素并及时鼓励。这种教学环境下,学生的个性、思维敏锐性和独立性都会得到发展,批判性思维也会日益增强。历史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理想模式。教师要提醒学生用批判性思维意识收集史料、整理和甄别史料;鼓励学生围绕研究课题进行讨论和辩论,并站在批判的立场上思考自己和他人的观点,相互质疑,立据反驳,促进问题的解决;通过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题材的社会调查报告、历史人物评传等形成反思成果。这样,学生逐步学会了对历史现象进行正确地分析,有利于促进他们批判性思维意识的形成。
  五、多元化视角意识
  《历史学是什么》告诉我们:“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更是指人们对过去事实的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真相只有一个。然而记载历史、研究历史的学问却往往随着人类的主观意识和时代变迁而变化、发展。历史认识的差异是由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主要是受不同的阶级属性、政治立场、时代环境、不同的史学范式、掌握史料的差异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当然,也受史学家生存的社会空间、个人经历、学识素养以及心理因素的影响,历史认识也会不同。因此,不同的史学视角看待历史,就会得出不同的历史认识。
  随着史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发展,运用新的史学范式重新阐释历史现象已经成为高中历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阶级斗争史观、文明史观、整体史观(亦称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等史学范式已经得到广泛运用。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多元化的历史视角意识,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不同的历史认识,充分挖掘丰富史料,不断拓宽史学视域。在科学史观的指导下,把它们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分析理解,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评价,从而得到比较全面的、客观的历史认识。这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都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也是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目标的体现。
  六、历史反思意识
  历史反思素养是历史学科素养的核心要素之一,是对历史问题的理性思考。历史教育的功能,在于培养学生树立国家和民族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科学意识以及国际意识。历史反思意识就是通过历史学习获得促进个人终生发展和民族、社会、国家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形成的家国情怀和人文修养,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养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
  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精髓,理解、认同、尊重历史的多元性、特殊性,弘扬人类优秀文化精髓,认识其现实意义;正确运用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等分析评价历史问题;通过阅读历史人物传记,对历史人物抱有同情的理解并从其经历中获取促进自身发展的教益;学会从人的尊严、权利等角度全面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从中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基于史实的认知和反思能更好引领学生的精神成长,能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认清时代潮流和趋势。
  总之,重视历史意识的培养,既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形成一种忧国忧民的历史情感、积极向上的价值观、科学正确的历史观,也凸显了中学历史教育作为公民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的本质。

  • 【发布时间】2016/6/21 17:11:06
  • 【点击频次】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