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讨论有效性的探究

 

【作者】 莫凤云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讨论有效性的探究


贵州省独山县为民中学 莫凤云

  【摘 要】 当前课堂讨论有效性的缺失严重抑制了课堂的效率。追求有效的课堂讨论,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已成为课改的热点问题。本文在分析思想品德课堂讨论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及原因的基础上,拟对如何提高思想品德课堂讨论的有效性问题进行探究。 
  【关键词】 思想品德;课堂讨论;有效性;探究 

  我们先来看一则教学案例。 
  一位教师在讲授《强国之路:改革开放》一课时,先让学生观看了中国加入WTO、上海成功举行APEC会议的录像,然后提出了“中国加入WTO、上海成功举行APEC会议,说明中国必须长期坚持什么基本国策?其方针又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前后四人开展讨论。待教师一宣布,一个小组七嘴八舌,各自为政,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已懂,就不参与讨论。另外一个小组,当教师布置好任务,组内的一名优生就将自己的想法脱口而出,搞“一言堂”,而同组的其他同学听他说,看他做,一会儿,组内就没有其他人发言了。在墙角的一个组一直没有声音,谁都不说话。教师在讲台上看过去,他们就头一低,乱翻自己的书,老师一转眼,他们就继续“眼观八方”。其他小组热烈讨论着……学生讨论大概进行了3分钟,教师担心时间不够,就要求学生停下来,进行小组交流汇报。汇报一开始,一个小组的一名男生一开口就说:“我认为我国加入WTO,对外开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可少的条件,是我国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而同组的另一名男生又举手示意要回答,教师叫了他,他说:“我觉得我国加入WTO,必须坚持对外开放,而且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针。”其他小组没有一名学生站起来发言…… 
  由这一教学案例我们可以看到,热闹非凡的课堂讨论背后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一、思想品德课堂讨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分组不合理,分工不明确。教学案例中,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后,立刻简单地让前后桌的学生组成小组,展开讨论,由于小组是按就近原则结合的,这就造成了一个小组中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在同一学习小组内部,各成员又缺乏明确的责任分工。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教师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差异。所以,成员各行其是或合作任务被个别学生所包揽,学生的参与不均衡,没有做到人人尽责。 
  2.时间不充足。在小组合作讨论学习时,往往是教师呈现问题后未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马上组织讨论,不到两三分钟就叫停。这样的讨论是流于形式的。出现这种情况,一是教师对课堂讨论的内涵和意义的理解不深刻,对讨论的基本要求和所要达到的目标缺乏科学全面的认识。二是未做好讨论前的准备,未设计好讨论的时间、方式及如何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讨论。学生没有思考的空间,也就不能有真正的思考。所以,教学必须“留下空白”,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
  3.时机不成熟。在学生方面,缺乏平等的沟通与交流,尤其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结果往往是优秀生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和想法;在教师方面,教师在课堂上一直处于高高在上的地位,学生会觉得师生之间不平等,不利于师生的交流、互动;在讨论问题方面,教师设计的问题没有思维的价值,无法引发学生的思考热情。出现这种情况,一是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讨论技能的培训,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讨论行为。二是教师未做好讨论前的准备,讨论问题未经过细致的研究和精心准备。三是学生本身的原因。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水平、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性,造成了沟通与交流的障碍。 
  4.效率较低。一是有些小组一片安静,小组成员既不查资料,也不参与讨论,大家互相观望,就等教师宣布讨论结束和出示讨论答案;二是有些学习小组从开始讨论到回答问题,都是多数学生一言不发,心甘情愿当听众,讨论往往就成为个别学优生唱的“独角戏”。出现这种情况,既有分组不合理、分工不明确的原因,又有缺乏讨论技能的训练的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师没有承担起应有的监控和介入的责任,导致讨论失控、失度。 
  5.缺乏指导和调控。学生进入课堂讨论这个环节,教师很少走下讲台到学生中间,没有及时给予学生恰当的指导或参与小组的讨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教师将学生的自主学习等同于自己学习,把自主学习理解为抛开教师的作用,完全由学生“做主”的形式,在教学中往往错误地认为,只要把学习时间交给学生就行了,让学生自己去学习了,那么,这就是以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讨论了。 
  上述诸多问题,严重削弱了课堂讨论的功效,那么如何才能提高思想品德课堂讨论的有效性呢? 
  二、思想品德课堂讨论有效性的策略 
  1.精心做好讨论前的准备工作。精心做好讨论前的准备是课堂讨论有效进行的前提。教师是课堂讨论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教师精心做好讨论前的准备工作,直接影响着课堂讨论的质量。教师对课堂讨论的精心准备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⑴科学分组,科学分工。实施小组成员的优化组合是课堂讨论能否有效的前提。教师在构建讨论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二是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三是小组的成员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组长、记录员、观察员、收集员、操作员等,而且各种角色应该互相轮换,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或流动,也可以是组间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还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此外,要做好小组长的指导工作,使小组长懂得如何主持小组讨论以及有关注意事项。 
  ⑵精心设计讨论的问题,难易度要恰当。课堂讨论问题的设计必须科学合理,要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精心安排。拟设的讨论问题,一是要指向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以及学生思想上的疑点和学生关心的热点,并经过反复推敲,精心设计,做到因材施问,使课堂讨论有的放矢,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难易度要适中。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既不能让学生觉得轻而易举,唾手可得,也不能让学生感到高不可攀,深不可测。只有那种高于学生原有心理、智力和能力水平,学生运用多种思维方式进行苦苦地思考或探究后才能求得结果的问题,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才是引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源头活水,才能提高讨论的实效。
  ⑶做好讨论前的布置、指导工作。要使课堂讨论取得成功,思想品德教师还须做好讨论前的布置、指导工作。提前布置讨论题目,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与讨论题目有关的教材内容,收集查阅论证分析问题的材料,写好发言提纲。同时,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讨论技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讨论技能是有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的前提和保证。 
  ⑷设计好讨论的时间。学习是学生内心的感受过程,学生解决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都要经过一个较为复杂的思维过程,没有充裕的时间思考,充其量只能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学生只有经过了自己的酝酿和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才能有话可说,有观点可讲,讨论时才会深入,才会有心灵的交汇、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融,才会有新知识、新观点的不断涌现和迸发。 
  2.把握最佳的讨论时机。抓住最有利的时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才能激发起学生的讨论学习欲望,才是最有效的。所以教师要把握如下最佳讨论时机:当学生感到独立思考出现障碍,凭一个人的力量难以很好地完成任务时;当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时;知识需要拓展时;当问题具有探究价值时,等等。 
  3.有效的指导与调控。学生是讨论的主人,但讨论不是孤立的,而是师生双方统一的教学活动中的学习。课堂讨论不是学生的参与、教师的旁观,而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离开了教师的指导和调控,课堂讨论将变得杂乱无序,甚至盲目。因为在学生中间,也存在着不平衡,尤其不可回避的一点是成绩好的学生与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之间还存在着差距。很多时候,成绩较好的学生在讨论中往往包揽了发言的权利,另外一部分学生也确实感觉超不过别人,只好不开口,讨论的意义便失去了。因此,教师在充分放权的前提下,还要平衡讨论过程中发表观点的权利,引导和平衡学生参与讨论的差异,真正让讨论成为每一个学生的讨论,而不仅仅是一部分优秀学生的专利。加上课堂是动态的,学生随时都会有新思想和新问题产生,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引导和解决,往往会阻碍课堂讨论的顺利开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介入,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指导,对学生中出现的独到见解或创新思维,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以激发其继续探讨的兴趣和热情。 
  总之,课堂讨论是实现思想品德课教学最优化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实践中还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障碍,我们教师只有正确地理解和运用好课堂讨论,努力改进思想品德课堂讨论,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才能真正使思想品德课堂讨论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冯根水.课程标准案例式导读与学习内容要点.初中思想品德[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3). 
  [2]严卫林.怎样掌握课堂讨论的火候[N].中国教育报.2005(05). 

  • 【发布时间】2016/6/21 17:11:53
  • 【点击频次】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