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如何提高学困生学习成绩浅议

 

【作者】 张廷才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如何提高学困生学习成绩浅议


黑龙江省依安县三兴镇中学 张廷才

  学困生是老师重点关注的对象,这是提高教学成绩的关键所在。如果教师关注了他们,并且着重研究提高学困生学习成绩的方法和手段,那么,老师的教学成效才能够大幅度得到提高。否则,上课只把目光盯在学优生身上,不去关注学困生,很难提高教学成绩。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下如何指导学困生,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一、 要弄清楚学困生产生的原因。
  一个班级中的学困生可以分成几个类型,一般情况下会有:智力弱差生、基础弱差生、贫病失学返班生等。老师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指导,也就是对症下药,才能够产生好的效果。没能够弄清楚学困生的情况,就去盲目指导,要想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是很难的。因此,作为任课教师一定要下一番苦功去调查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分清楚情况了,再做个辅导学困生计划,才能够有的放矢,不至于盲目地去做计划和指导方案,造成事倍功半的结果。所以,作为任课教师,针对基础差的学生,要采取从基础知识开始补课才行,也就是查缺补漏,从最基础的地方开始教,也可以在上课做练习的时候,出一些补课题让这类学生做练习;要是学生因为家庭原因而耽误了课程,不是基础知识差造成的,那么,就要针对情况补课,可以在节假日、早晚自习等时间给学生补课;要是智力弱的原因,那就要另当别论了,可以让这类学生做一些和智力相适应的练习题,浅显些,弱智生感兴趣的练习可以帮助他们提高智力,也能够锻炼这类学生的生活能力。例如交际语言,常用字书写等等。总之,不能放任不管,要区分情况去帮助指导学困生,最起码要树立起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也就是让他们能够做上练习题。
  二、 要分层指导,难易结合搞好分层练习。
  往往是学困生在课堂上发呆,做练习题发傻,这都是老师没能够分层指导的原因。上课尤其是上公开课的时候,老师追求课堂结构的严谨和顺畅,不惜放弃学困生不管,在回答问题和指导学生的时候,总是找学习好的学生。这样势必造成学困生学习更加困难,同时也造成学困生产生被老师抛弃的感觉,他们从此开始越来越没有自信。老师如果在课堂上做练习题的时候,出难易结合的题,让学困生和学优生同步练习做题,只是要在内容上简单些,学困生自信心就增强了。因为各个学习小组都有学困生,他们代表小组回答和做练习题,会有成就感。况且组间学困生形成竞赛,组内学生会帮助本组的学困生学习,使他们进步更快。
  三、 编好学习小组,同学互助学习,指导学困生学习。
  上课时,老师把学生编成若干学习小组,三四个人一组,小组互助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提高成绩和锻炼能力。怎么编组很有学问,如果把学习好的学生编在一组,学习困难的学生编在一组,就不利于学困生的学习。反之,把学习好的学生和学困生编在一组,那就不一样了。因为都在一个小组互助学习,老师以小组为单位评价课堂学习情况,就促使学优生主动去帮助学困生学习。老师再有意识地从帮助同学学习这点上,评价各小组学优生课堂表现,小组间形成竞争态势,课堂学习气氛就会浓厚起来。老师指导学困生学习就更能够收到良好效果。
  四、 家校联手,互通情况指导学困生学习。
  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关注程度,对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影响很大。家长不向老师过问孩子学习情况,往往是由于:一是家长不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二是家长不去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三是孩子两头瞒着自己真实的学习情况。只要老师和家长信息交流及时和全面,那么,家校联手教育孩子,学困生就会进步的很快,反之,就会很糟糕。如何家校联手呢?一是家访要定期进行,老师向家长汇报学生在校学习情况,征得家长的意见和建议,联手合作想办法教育好学生;二是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家长来到学校,进班级听课、座谈。学校和班主任以及任课教师一对一介绍学生全面情况,对学困生采取得力措施,帮助他们搞好学习。三是校讯通要很好地利用上,及时通报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家长能够及时详细地了解孩子的学习,让家长能够及时督促自己的孩子学习。
  五、 编课外学习小组,指导学困生学习。
  课外学习小组的成立,可以帮助学困生提高学习成绩。往往是学困生放学或者节假日就成了脱缰的野马,东跑西窜,无所事事。有的在夏天去野浴,有的春天去野游,冬天风雪交加就更危险,如果建立课外小组,把孩子组织起来开展学习和体育、音乐、美术、书法等课外活动,就对学生学习和能力提高很有好处。在课外小组学习中,学困生更能够放松自己和投入学习。学习中能够主动问同学,把不会的问题学会。老师留的预习题也能够在课堂上答出来。这样,提高了学习成绩也增强了自信心和成就感。
  对学困生不能放任不管,也不能一成不变的只在他们回答问题错误的时候训斥,要想办法,采取得力措施帮助指导他们,这样才会提高教学成绩。

  • 【发布时间】2016/6/21 17:31:38
  • 【点击频次】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