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作者】 盘家鹏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浅谈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广西省贺州市平桂管理区沙田镇芳林学校 盘家鹏


  【摘 要】 文言文翻译是文言文阅读中一种考查综合性能力的手段,是对理解实词含义、虚词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三方面能力的综合检测,也是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手段。我们要做好文言文的翻译题,除了要扎扎实实地掌握古汉语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外,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我们才能更准确、更明白、更符合现代汉语规范地译出古文,做到“信”“达”“雅”。
  【关键词】 文言文;翻译;原则;方法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如何指导学生翻译文言文,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技巧与要领,成为古代文学作品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与难点,本人认为,“理解内容”便是对学生文言文能力的主要要求,就是要求准确把握词句在文段之中的正确意义;而“翻译”则是将所供的文言句子按照直译的方式翻译为规范的现代汉语。
  它要求学生能借组工具书达到翻译文言文的目的,而在现实教学过程中,翻译文言文的过程是很枯燥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方法和规律是是非常重要的。文言文翻译主要有两个要求:正确、通顺。正确是指内容而言,要如实表达本意,不曲解、不缺漏、不滥增;通顺,是指表达而言,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具体翻译古文时,我们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掌握六种操作方法。
  一、要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原则
  直译,就是依据原文的词语、句子,逐一翻译,还要求保持原句的句式和语气等,将原文的字字句句都在译文中得到具体的对应和落实。如“其真不知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句中的“其”,应译为“难道”,表反问语气,后句中的“其”要译为“恐怕”,表推测语气。
  在翻译时,某些词句直译以后语意仍不明朗,甚至十分拗口,我们就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来辅助(只有在难以直译或者直译不能准确表达原文意思的时候,才依据原文意义进行意译)。又如“居庙堂之高……”(《岳阳楼记》),直译为“处在宗庙、殿堂的高处”,含义仍嫌不明确,可采用“在朝廷做官”这种意译,则使人容易理解了。意译灵活性大,译者可在理解原文实际含义后,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使较深的词句译得通俗明白,但仅体现了大意,不及直译缜密,而且对正在培养古文阅读能力的中学生来说难度要比直译大得多,我们平时教学中应该尽量少采用,以免挫伤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二、翻译时要求学生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文章的词、句都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的。翻译古词、句,必须了解它们所处的语言环境,然后才能正确翻译。如“其一犬坐于前”,(《狼》),光看这一句,似乎可译成“其中的一条狗坐在前面”,但联系上文“途中两狼”,“少时,一狼径去……”可知“坐于前”者不是“狗”而应是另一条“狼”。“犬”即“像狗似的”,用来修饰“坐”的姿式的。这个例子说明,译古文先应通全文,了解大意,然后紧扣“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要求作详译。又如:“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光看这一句,似乎可以译成“狐狸叫喊道……”但联系上下文“(陈涉)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可知“呼曰”者不是“狐”而是“吴广”。“狐鸣”即“像狐狸嗥叫那样”,用来修饰“呼”的。翻译古文先应通读全文,掌握大意,然后依据“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精神作详译。
  三、古文翻译的六种方法:录、释、理、添、删、缩
  录: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等专有名词,都可照原文抄录。其次,古今词义一致,人们熟知的词,如“山”、“火”、“车”、“问”、“逃”等,也无需翻译,保留原文即可。
  释: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段;运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来解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语。在理解古诗文名句中,要把握关键性词语予以解释。如《观潮》中“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岳阳楼记》中“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中的“观”字,就可以结合原文中解释为“景象”,可翻译为“钱塘江的涨潮,是天下壮伟的景象”、“这就是岳阳楼雄伟壮丽的景象”。这种词语,如不解其意,翻译就无法进行。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的活用,用法多样的一些虚词等要特别注意,一定要联系上下文,选准它的确切解释。
  理:调整、理顺译文的词序。大多数文言词句的词语排列次序和现代汉语是一致,但也有一些文言句式,如“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原次序译作“苛酷的统治凶狠比老虎”,这不符合现代语习惯,应把“比老虎”调整到“凶狠”之前,又如《记承天寺夜游》中“相与步于中庭”,动词的限制成份“于中庭”在翻译时应从动词后面调整到动词前面,译为:(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再如《陋室铭》的结句“何陋之有?”,译时就要将宾语“何陋”调到谓语“有”的后面,这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我们翻译时遇到定语后置,宾语前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文言文现象,要调整语序后再翻译。
  添:文言文中,句子或短语中的某些成分及介词常常省略,数词后面不带量词的现象也普遍存在。为了使翻译的句子更符合现代汉语句式的规范,在翻译时,一般应根据添补完全之后的内容来翻译,即凡是省略的词、成分,都要添补上去。 如《桃花源记》中“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翻译时要补上“桃花源中的人”和“渔人”。再如《口技》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译时要补上被省略的量词,译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增添必要的内容,使译文通顺、明确。如“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其中“抚尺”和“一下”之间缺一个动词“响”,翻译应加上。又如“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译文时,句前应加主语“王叔远”,“一”字之后应加量词“枚”。
  删:有些词语仅有语法作用而无法译出的,可删去不译。如“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中的“夫”,“何陋之有”(《陋室铭》)中的“之”,“学而时习之”(《论语》六则)中的“而”都属于这一类。又如助词“之”在作宾语提前的标志时(如“何陋之有”《陋室铭》)“之”字不译,或作为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的标志时(如“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之”字无意义,翻译时就可以删略不译
  缩:文言文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将其意思凝缩。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现代汉语中很难找到四种不同说法来译“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四个短句,在翻译时可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总之,我们要做好文言文的翻译题,除了要扎扎实实地掌握古汉语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外,还要了解一些古文化常识,我们才能更准确、更明白、更符合现代汉语规范地译出古文,做到“信”“达”“雅”?。

  • 【发布时间】2016/6/22 15:56:50
  • 【点击频次】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