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多管齐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作者】 龙运枝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多管齐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广西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岩茶乡中心小学 龙运枝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这是社会主义的教育性质决定的,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切实抓好。而小学阶段是养成教育的最佳年龄期,抓好这个阶段的教育,对少年儿童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至关重要。让德育渗透在每一个教育环节中,更能达到教育学生向善,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一、建立德育管理网络,做到德育教育无死角。
  建立德育管理网络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在学校、家庭、社会这个大教育环境中,这个环境的整体性功能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就是说,学生的成长不单是学校教育的结果,在他们成长过程中必然会受到来自家庭、社会等各种教育因素的影响。我们加强小学德育工作,必须注意对家庭、社会的研究。我校德育工作的实践证明: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目标不一致,就会严重影响教育的效果。
  那么,怎么才能实现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一体化呢?我认为学校应当注意协调各种教育力量,使德育工作形成整体合力。教师进行家访,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的不同,可以进行大范围的家访,特别是要有针对性的家访,建立“联系卡”,向家长宣传有关家庭教育的知识,提出对学生德育的目标及要求;其次,邀请家长参加重要的学校教育活动、节日文艺汇演等,使其了解学校的教育内容和子女的表现情况;第三,请有关单位协助建立德育网络。学校要经常与政法、卫生等部门联系。聘请有关同志担任校外辅导员,经常请他们来作法制教育报告会,参与重要的教育活动。这样增强法律意识、安全意识、卫生意识等,使他们萌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学习的远大理想。同时学校还应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开展家长会,建立家庭教育研究会等形式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向家长宣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介绍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学校的培养目标,解释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要性。使家长了解家庭教育应如何与学校教育配合,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孩子的德育发展。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应言传身教,与孩子平等相处,尊重孩子,与孩子共同分享成长的快乐与忧愁,让孩子在各自的家庭中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开阔视野、锻炼能力。只有家校合作、家校携手,才能营造育人的广阔天空。
  如此坚持校内、外相结合,各方协调配合,形成德育合力,发挥整体教育功能,形成了良好校风、校纪、班风、学风,获得家长和社会的帮助,从而做到德育教育无死角。
  二、发挥学校团体的引领功能,创建和谐德育环境。
  学校的团体组织最能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进行引领,在小学阶段就是更为注重少先队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少先队定期并长期开展各种富有特色的主题活动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和认知,锻炼学生的自我表现能力,训练学生的文明行为。活动的形式应多样化、生动化,主张寓教于导,寓教于乐,寓教于生活。例如:晨会课、班队课、德育实践课都可安排相应地与时代或校园紧密结合的主题,如开展“争做诚信人”的活动,教育者可让学生以班委为核心的形式展开讨论,并确立每周的诚信方案,学生可通过宣誓、朗读、写作、表演等形式将“诚信”这一主题固化,并以此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评选出每周、每月的“文明诚信之星”,对学生进行适当合理的激励,让学生在实际生活的观察体验中内化品格。
  学校的少先队等团体组织可以更有效地为学生提供自我管理、自我展示的机会和平台。教育者应主动地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在自我管理的过程中展示自我、肯定自我;让学生在教育者引导下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管理班级。自我管理是学生自我服务、行为自律的需要。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种积极性加以强化,让每个孩子都成为班级管理的积极参与者和行为主人,让他们乐于遵守纪律,乐于配合班级工作,也乐于为集体服务。在引导学生自我管理的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共同讨论并确立整个活动计划,充分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尽量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锻炼、展示的机会,最后要重视对活动结果的评价,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强调活动的长远意义,使学生能体会到自我管理的成功与喜悦。例如:在班级管理中,班委是学生自我管理的一种浓缩,可通过自荐的形式让每位学生参与班干部的竞选,让学生体验到靠自我努力强化主体意识获得的超越自我的进步,将自我管理的体验内化为自身的一种道德行为准则。
  三、开发校外德育活动资源,形成富有特色的教育手段。
  德育不仅在学校以内进行,而要把德育教育延伸到学校以外的大环境中。在校外的革命烈士陵园、博物馆等都是德育的教育基地。在重大节日或纪念日组织学生到德育教育基地进行实地的德育教育工作,更能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德育的熏陶。再如在新兵入伍参军时,组织学生去欢送新兵入伍,从而达到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如此这些都是在充分利用校外的德育资源来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教育。教育基地把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作为德育的首要目标,以专题讲座、观看教育片、开展专题教育活动为基本形式,同时利用身边的人和事,晓之以理,使他们真正懂得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符合社会规范和法律准则的什么是要受谴责或惩处的。对学生讲清道理,晓以利害,使他们心服口服,从而促使青少年道德认识上逐步趋于成熟。德育基地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项活动、参加集体主义教育专题活动等,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观念、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特别是集体主义专题教育,形式灵活,在轻松、欢快、愉悦的氛围中,青少年明白了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受到了深刻的集体主义教育。
  四、在各学科教学中适时渗透德育于其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课堂是我们教师对学生教育的主战场。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除思想品德课以外,其他学科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德育不分学科,它贯穿于所有的学科当中。例如语文教学,有的课文还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行为指导,引导学生实践。这样既明理,又导行,才能使学生既知道为什么去做,还知道怎样去做。要让学生结合自身进行比较,确立明确的导行目标,构建课堂多维交往结构,采用小组讨论等方式,就可以满足低年级小学生交流的欲望,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学生之间的相互教育从而产生德育效能。教师可以在设置道德情境的前提下,让学生通过纵向比较:看自己是否比以前进步,或者横向比较:看别的做得好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自己是不是和别人做得一样好,在比较中,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有的课文可以对课文内容进行引申,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大家的讨论,把课文告诉我们的内容归纳出来,学生通过自己的讨论可以很容易掌握应有的德育道理。从中学生可以养成认真细致的优良习,可以充分利用课文内容中丰富的思想品德因素对学生进行教育。在体育课上可以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拼搏的信心与勇气,从小养成自觉学习、刻苦努力、不怕失败、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各学科都可挖掘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小学生在道德知识的理解上是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精确的、本质的理解。低年级小学生的理解常常是肤浅的、表面的,具体性很大,概括水平很差。数学教学中也可以利用其学科特点,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美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美的教育;科学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善于观察、乐于动手的教育等。
  五、营造浓郁校园文化,打造优质德育环境。
  浓郁的校园文化环境,体现了一个学校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底蕴,它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具有良好的导向、激励作用,并能规范学生的行为,更好地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学校应善于将营造文化的过程呈现成一个德育的培养过程。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上,力求让学生主动参与。让校园里的校门、走廊、教室等场地,处处都呈现出育人功能,例如:让教室的走廊成为学生的“才艺展示长廊”,将学生自己的书法、绘画、剪纸、雕刻等作品渗透到学校文化氛围的建设中;指导学生参与到校电视台编辑、制作、采访、录制和播放的全过程中;让学生成为小记者、小编辑、小主持人,做生活的主人,及时发现和报导学校的新人新事新面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校园活动中去发现、体验,在享受、回味中接受校园文化环境的教育功能,树立良好的校园风范和校园精神。
  教学楼的走道上有醒目的格言、名言及特色班级名称;队室里张贴着雷锋事迹宣传图片及国家领导人的题词;以及学生“做好事”图片、文体活动等照片。报栏中有为评选出的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拍下的彩照,展示在学生面前。使之学有榜样,赶有目标。此外,充分发挥少先队广播室的作用,及时报道好人好事、活动信息,使整个校园呈现出一派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气氛。思想教育是一个艺术。小学德育工作应力求做到灵活多样,新颖活泼,使思想教育具有针对性、知识性、趣味性。否则,学生就会对德育感到厌倦或产生对立情绪。我们在德育工作中,引导教师经常注意变换教育方式、方法,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之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 【发布时间】2016/7/4 16:22:16
  • 【点击频次】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