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析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学生主动学习

 

【作者】 阿布力孜·艾力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浅析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学生主动学习

新疆喀什地区泽普县依玛乡中心小学 阿布力孜·艾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起着组织、引导学生学习的作用,还要挖掘学生的潜能,突出学生是主体,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积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所谓“主动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立性特征的总和,是从事创造性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学生主动学习。
  一、教师要精心设计学习过程
  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培养出来的。因此,精心设计学习过程尤为重要。教师要从“学什么、为什么要学、怎样学”的角度,依据“学是教主导下的主体,教是以学为主体的主导”的原则,按儿童学习数学的认识规律设计好教学过程。做到该扶则扶,该放当放。
  (1)全新的知识,教师也要寻找新知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学习,教师只在关键处点拨和讲解。例如“分数的初步认识”就是平均分的知识。教师可先复习:每份分得同样多便是平均分。然后出手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提问:怎么分?每人分到多少?你能用整数表示出来吗?让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只在这里给学生讲解:每人分得的苹果不能用整数表示。要用“—”表示,这就是分数。如图:然后结合实际讲解的含义,接下来可以引导学生自学,分数各部分名称。这样的新授课就不是老师在“教”了,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2)与旧知紧密相连的新知,教师基本不讲。要在强化旧知的前提下,确定学习目标,让学生自己运用知识的正迁移,完成认知冲突,顺利掌握新知。教师只需在旧知与新知间架起一座能让学生自己通过的桥梁。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可以先复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及其推导过程,然后提问:a、在学习计算三角形面积时,可不可以也运用平移转化、等积变形的方法呢?b、你打算把三角形转化成什么图形。你认为可以吗?c、动手拼一拼,看一看,想一想。d、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讨论便可得出结论,并明白计算三角形的面积为什么要÷2的道理。接下来再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就可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这样的设计就充分体现了由扶到放,该放则放的原则。
  (3)练习、复习课,老师要注意不能上成练习题课。如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复习时,可让学生思考:a、你学到了什么?举例说明。b、还有什么不懂?c、你还想知道什么?然后让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进行讨论。通过回答“你学到了什么”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举例说明”是掌握知识的表现,以“还想知道什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并鼓励他们积极动脑,学生学得就很愉快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以学生为本,处处为学生着想,以学生为本,努力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热情高涨地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学习知识,巩固知识,拓展知识,学生才能不断独立,不断自主地学习新知。也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教师要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要想使学生主动听课、积极动脑、学会学习,教师就必须在课堂上让他们把耳、目、脑、口充分利用起来,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要会听。让学生听讲时要边听边记,抓住重点。不仅要认真听老师讲,还要认真听同学发言、听同学发言中存在什么问题。其次要会看。主要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凡是学生通过自己看、自己想就能掌握的知识,教师可以不讲或适当点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充分的观察材料。第三要会用脑去想。课堂上要给学生足够的动脑筋去想的时间,培养学生肯动脑筋想问题的习惯。最后要会说。语言是表达思维的重要方式,要说就要去想。在课堂上教师要尽量让学生多说,这样就能促进学生多想。
  三、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1、为学生体验成功创设条件。首先是对学生要予以成功的期待,因为教师对学生期待具有很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能激起学生潜在力量,激发向上的学习动力。其次是创设使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机会,进行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精心设计练习,布置分层作业。最后是展示成功,让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展示的机会,营造享受成功的喜悦情境。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知兴趣。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馕巴个数。并认真按老师的要求,然后做题。如果有4个馕巴,平均分给木台力甫和古丽孜巴,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学生很快伸出2个手指头。教师接着说现在有一个馕巴,要平均分给木台力甫和古丽孜巴,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馕巴个数。这时许多同学都问题难住了,有的同学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馕巴。教师进一步向学生提问:你们能用一个数来表示这“半个”馕巴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四、充分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激发学习兴趣
  成功的表现是相互联系的,有机会表现,才能有机会获得成功,课堂上要尽量给学生提供表示自我的舞台,在表现中增强兴趣。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对某道命题进行分析和暗示,再由学生自己思考完成,有的学生得到一种或几种解法,这时教师给他表现自我的机会,在全班同学面前肯定他的成功,欣赏他的解法,满足他的心理需要,会产生一种自豪感,推动学生信心百倍地学习,去创造。这里就有一个因材施教的问题,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心中有数,掌握难度,针对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找到问题的切人口,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人的认知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间循环往复,不断转化,问题的提出应该有针对性,不宜太易或太难,问题太易,则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太难则会使学生失去信心,无法表现自己,容易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因此,我在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中,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研究,想方设法创设竞争和成功的机会,促进学生知难而进,积极进取,在“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即知识的“增长点”上设下疑问,这样有助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巩固,也便于将新知同化,使认知结构更加完善,并最终使学生将认知结构中的“最近发展区”上升为“已知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促进学习过程的良性循环。
  五、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做
  好动、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是小学生共有的特点,不管什么事他们都愿意自己去试试。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他们好奇、好动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和多种感官的参与来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注意力。例如在活动课“有趣的七巧板”中,在制作七巧板之前,先引导学生观察7种图形的大小、位置,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制作。在进行拼图练习时,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在掌握了基本拼图要领后,照着书中图形拼图,继而让学生大胆创新,拼出自己喜爱的图形。在活动中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发展创新意识。又如,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以后,可以设问:取一根16厘米的细绳可以围成几种不同的长方形?学生根据已学得的知识讨论得出:16厘米就是所要围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周长÷2就是长方形的一个长与一个宽之和。然后借助钉子板,实际动手操作,积极思考,并结合小组讨论各抒已见,大家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只有让作为主体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亲自实践,运用自己的大脑主动地思考,去发现和创新,使学生体会到自己就是学习活动中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切实、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

 

  • 【发布时间】2016/7/4 16:58:08
  • 【点击频次】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