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践研究

 

【作者】 黄文英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践研究


广西玉林市陆川县乌石镇紫恩小学 黄文英


  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目标,其目的是要改变学校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传授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并要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一、关于课程资源
  《全日制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学科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学科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教材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以至于人们常常误以为教材就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一提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就想到要扩大教材容量,提高教材要求,或者是多订购几本教材,甚至进口国外教材。
  其实,课程资源的内涵极其丰富,它是指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1]长期以来,中小学课程资源的结构比较单一,除了把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外,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基地、内容、条件等方面也很单一,而且未能形成有机整体。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纲为纲、以课本为本的“大一统”的教学行为,虽然发挥了传递人类文化的中介和桥梁作用,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有可能接受文化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却忽略了学生内在的、个性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忽视了学生在学校、课程、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要全面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就必须在整合和优化课程结构、开发课程资源上下功夫。
  二、多渠道开发和利用学科课程资源
  《学科课程标准》指出:“学科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其次,“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学科课程的资源。”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是寻找一切有可能进入学科课程、并能与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从目前的研究成果看,多渠道开发和利用学科课程资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开发并利用好学科教材,发挥教材的多种功能
  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其开发和利用的重点是研究和处理教材。教材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文本,还承担着丰富学生生活经验,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诸多任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借助教材这个例子,主动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情感熏陶和思想启迪,通过对教材的学习领悟到教材以外的东西,从而获得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习惯,综合提高学科素养。
  (二)创导生动活泼自主学习方式,改变单一的讲授文本为主的教学方式
  一定要改变把学生禁锢在课堂里、日复一日地重复口耳相授、单调枯燥的教学方式。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如上网、读课外书、询问、讨论,在课前、课后搜集资料,组织新闻发布会、故事会、朗诵会、讨论会,演课本剧,办手抄报,编习作集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学科实践中学习学科,在讲述、讨论、交流、品评、操作等活动中促进发展,形成扎实的学科能力,并且体验学科学习的乐趣。
  (三)开展丰富的学科实践活动,拓展学科学习的空间
  课堂只是小天地,天地乃为大课堂。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如,风景名胜、博物馆、纪念馆,引导学生在自然、社会的大课堂中观察、调查、获取信息,学习学科。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科实践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方式,将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恰如其分地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成长。
  (四)创设多彩的有利于母语学习的校园环境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合理地利用校园、教室等场地,创设多彩的校园文化,将这些设施赋以生命的活力,将这样的环境作为学科课程资源之一,以熏陶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学科能力的发展。有些学校在教室里张贴学生自己的书法、绘画作品,发动学生精心布置班级的“图书角”“阅读栏”“我会读”“我真行”评比栏,“看谁写得棒”习字栏,在校园的草坪写上“小草正在睡觉,请不要打扰她”等充满爱心和诗意的话语,让学生在多彩校园环境中通过各种渠道感受学科,学习学科,在充满真、善、美的环境中陶冶情操,健康成长。
  (五)开发并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
  在课程教材改革中,不少学校在分析学校的办学优势和资源配置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开发出构建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根据学校特点开发的校本课程往往形式活泼,新颖有趣,能激起学生学科学习的兴趣。比如,有的学校开设了“画与写”的课程,让学生在画画的同时,为图配话,并将这些作品编成班级刊物;有的学校开设了“每周一诗”的课程,让学生从小认识优秀的中华文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教师要有强烈的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
  以往大家往往认为课程资源开发主要是专家特别是课程编写者的工作。其实专家们开发课程的优势往往体现在内在的学术价值上,但要课程反映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学生的差异性与多样性,往往是无能为力的。《学科课程标准》认为“学科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对于学科课程如何反映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生的需求,学校和教师应该具有更大的发言权。教师必须转换角色,变革教学行为方式:不能仅仅充当课程的实施者,也要主动地去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教师不能眼睛只看着课堂,看着书本,还要面对课堂以外,面对学生的全部生活;教师要创造性地去开发和利用一切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资源,把课程资源当作实现新的课程目标的中介,充分发挥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作用。
  (二)要根据地方特点开发课程资源
  各地区蕴藏的自然、社会、人文等学科课程资源各不相同,各具特点。课程资源的开发要根据地方特点、学校特点、教师特点,努力发挥各地优势。教师要根据需要,利用当地、当时的课程资源,建构地方或学校的学科课程,创造生动活泼的学科学习和实践的形式。地方或校本课程一定要有地方特色,用好、用足当地的课程资源,如北京可利用天安门、故宫、长城等人文资源,延安可围绕这一革命圣地的文物、景观来创设建构地方课程,海南岛则可利用海岛、大海、热带景色风光等自然资源开发课程。即使在同一地区,地处城市和农村的不同学校,可开发和利用的资源也各不相同,城市学校可以更多地开发校外公共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工厂、街道等社会资源,而农村学校则可以现成地利用当地的山川、江河和动植物等自然资源。应该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展现每个学校自己的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不同学校各自的角色功能,为社会培养出各级各类合格的人才。
  (三)要根据学科课程特点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不同课程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和育人功能。目前学校教育教学内容主要是以课程的方式来呈现的。有些课程以开发人的智力,训练人的心智操作技能为主要任务;有些课程以陶冶人的情感、情操,提高人的人文素养为主要任务;而有些课程则可以训练人的动作技能、技巧为主要任务[3]。这就决定了不同课程所要开发的课程资源是有区别的。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既要考虑到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与联系,又要体现出学科课程本身的特点。这里有三点应该注意:一是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就要注意开发最适合本学科特点的课程资源,不盲目仿效其他学科教师的做法,“依样画葫芦”往往容易弄巧成拙;二是课程资源具有多质性,也就是说,同样的课程资源可以为实现不同的课程目标服务,不同的学科可以运用同一种课程资源,因此,应提倡课程资源共享,这也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特点。三是课程资源具有替代性,如果没有最适宜的课程资源,可以由那些特征和性能近似的其他资源代替。
  (四)要加强理论学习,重视实践研究
  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是本次课改中提出的新的课程理念,广大教师对课程资源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化、不断更新的过程,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是在动态的探索过程中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因此不能急于求成。广大教师一是要加强学习,从理论上认识课程资源的概念、性质、种类和存在状态,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的程序、步骤与利用方式。还要加强实践的研究,并且重视学习和吸收国内外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中总结出的实践经验。

  • 【发布时间】2016/7/20 19:43:04
  • 【点击频次】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