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论运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

 

【作者】 卢灵江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论运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


贵州六盘水市水城县保华镇保华中学 卢灵江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实现教育现代化已成为基础教育高奏的主旋律。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学科教学已经呈现出迅猛发展的趋势。比如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语文教学,运用得好,确实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省时、省力、增加课堂信息量、化难为易、突出重点的目的。但是,许多教学课件虽然注意了多媒体的结合,能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交互性好,处理信息速度快的优势,但往往忽视了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使得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所以,语文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应体现出语文学科的特点。 
  一、结合语文工具性特点,注重语言训练 
  语言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语文教学最根本的任务在于“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那么,语文教学必须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加大语言训练的力度,多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多听、多说、多读、多写,这其中包括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使用。 
  语言训练必须立足于语言和文字训练,舍此无法达到语言训练的目的。如一位教师教《雷雨》时先播放电影中的精彩片段,把学生兴趣吸引到对人物对白的潜台词的辨析上,并把需要评析的人物对白通过幻灯的方式展示在屏幕上,重点词句还用不同颜色凸现在学生眼前,以引起学生注意。课件注重基础和关键,制作实在,课堂效果自然很好。但是我们现在见到的一些语文课件往往只注意了兴趣性和直观性,在制作上常常以图像视频音频代替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和感知。如有一位老师在教《荷塘月色》三、四段的时候,制作了一个以轻音乐为背景,集动画、图像为一体的多媒体课件。课件确实展现了课文内容,能够把学生带到月荷交映的情景中去,但遗憾的是,在展现画面的同时没有配上课文朗读,使得课件失去了对学生进行课文朗读的训练的示范作用。再有一位老师教《再别康桥》时,课件中既有男声女声示范朗读,又有电视剧朗读片段朗诵MTV,还有中英文朗诵歌曲,这样使得学生整堂课几乎都是在听,对诗歌本身比如语言意象的解读几乎没有。这种教师充当击键手,让学生丢掉课本抛弃语言看屏幕,把语文课上成录像放映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二、结合语文情感性特点,注重资源的传情性 
  文章不是无情物,作者的作品总是“情动辞发”的产物。课文愈好,思想感情往往愈浓烈、愈真挚。散文、戏剧、小说、诗歌,无论哪一种文学作品走是通过无声的文字传递作者对生活、对社会、对国家、对时代的真挚而深沉的感受。因此,语文教学中要求教师注意情感性。传统的语文课堂依靠教师的情绪、情感传达感情,存在着许多局限性,实践证明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大大丰富情感手段。而有些教师往往只重视课件的技术含量而忽视了课件的情感分量,因此制作阶段投入的感情不够,在课件的设计和素材的选用方面不太注意传情性。 
  如何体现课件的传情性呢?我觉得,第一,教师在制作课件时要倾注自己的感情。因为只有教师在制作时倾注了感情,这个课件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第二,教师应选取一些有灵魂性的经典课文来做课件,因为这类文章能能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获得思想的启迪和灵魂的熏陶,是可以流传的下去的,做这类课文的教学课件或许也可以随之流传。如笔者听一位教师教授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课件开头就打出“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休想叫我屈服”的字幕,并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抓住了学生的心。后半部分讲母爱的内容时,适时穿插关于母爱的名言如“母亲的心是一个深渊,在她的最深处你总会得到宽恕”等以及一些母亲拥抱残疾儿女的画面,还有《懂你》这首歌曲,再加上教师真挚动人的引导,学生无不落泪。第三,课件在素材的组合上要注意的它的情感性。一位教师教授柯灵的《巷》时,只搜集了许多幽深的江南小巷,却忽视了作者的情感因素,作者眼中的巷如一篇飘逸恬静的散文,一幅古雅冲淡的图画,有如古代的少女。作者的志趣是宁静淡薄。忽视了这一些课件就显得苍白无力。如果在这一段上加上一段悠扬的丝竹乐,境界就全出来了。 
  三、结合语文开放性特点,注重资料的灵活性与空间性 
  语文学科还有一个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特点,即它的开放性。语文课文除了其表层上的意义外,还有它深层的含义,即“言外之意”“话外之音”。因此,学生学习语文既要知道文字表面的意义,还要挖掘它的深层意义。而这深层意义就“好像一颗多面体的宝石,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折射出五彩斑斓的光芒,读者可以用自己的智慧编制出各种不同的意义网络没有人能够穷尽它,完善它。” 外国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中国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林黛玉”,都是说的这个道理。语文学科的这个特点,要求语文教学要采取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即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来建构语文的意义,而不是仅仅重复教参上的观点。换句话说,教师制作课件时应体现出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能够发挥他们的创造性能够贯彻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先进理念和原则。教师无需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大可用课件尽可能的提供相关资料,如创作背景、作者生平、评论家对这些作品的相关评价以及其他相关作品等,或者设计一些讨论,并不给出什么“标准答案”,给学生尽情展现自己的个性与创造力的空间。 
  四、结合语文的知识性特点,注重资料的丰富性和形象性 
  知识性强,又是语文学科主要特点之一。一方面,中学语文教材涉及其他学科知识极其丰富广泛,天文、地理、历史、哲学,古今中外无不包溶。另一方面,它包含各种体裁的文章,小说、散文、诗歌、科技文等等。因此,我们制作课件必须先深入分析各种类型课文、各种知识和技能的教学特点,恰当选用资源。例如在小说《药》和《祝福》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录象或VCD,把《药》和《祝福》的电影作为教学参考材料,选择重点片段在课堂上放映,帮助学生理解;也可作为比较学习的材料在课外时间或兴趣小组的教学中运用,组织讨论,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性认识。在《胡同文化》、《道士塔》等文化散文的教学中可以把景物风光的VCD或图片放给学生观看,增强其形象性;在《神奇的极光》和《南州六月荔枝丹》中借助有关科技录象,对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缩短盲目想象的时间方面有明显的效果。  
  五、教学示例 
  我根据上述思考,试制了多媒体课件《故都的秋》,设计运用如下: 
  课件导入部分向学生展示秋景图片,营造秋的氛围,从直觉形象上给学生以感染。同时,引导学生发掘秋的丰富内涵,回忆诗人墨客对秋的感悟和赞叹。既诱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进入了一种情景,无论是从直觉上还是理性认识上启迪深化学生对秋的认识和感悟。为学生下一步深入理解课文作了铺垫。  
  课件的设计严格遵从语文学科的学科特点,调动学生充分感知文本,通过教师的配乐诵读,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的阅读和感悟上,又可以通过相似的音乐背景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在诵读之后,为进一步感知课文,充分阅读文本,设计了整体感知这一环节。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上,课件的处理注意了开放性,给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提供了条件。提出两个关键性问题,让学生深入思考,合作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加以整合,从而整体上把握课文,深入的理解课文。在课件的设计中,考虑到多种媒体的运用,在学生讨论列出自己的结构图之后,切换到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成果,并让学生自己解说,同时教师可以追问一些重要问题加以引导(如开头结尾写南国之秋的用意和作用,文中议论部分的作用等)。从而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而且在课件的设计中没有给出什么所谓的“标准答案”,为学生的“仁智各现”提供前提,展示学生的鲜出明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在整体感知,深入把握文章的基础上,课件根据本文的教学重难点,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从听说读写等多角度完成学习目标。文章的首要目标就是学习借鉴“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课件设计的第一个探讨问题就是引导学生对这种手法从感知体悟到消化吸收,在组织这一问题的研读讨论中,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感知能力、评价鉴赏能力,又可以锻炼写作表达能力。第二个问题是引导学生从具体感知文章入手,认识散文“形散神聚”的艺术手法,通过学生的讨论研究,可以深化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把握。第三个问题是深化对课文主旨的理解,同时涉及到文章作者、写作背景等内容,课件设计给出学生提示,但并没有直接给出相关资料,这些内容可以让学生们共同提供,以培养合作自主意识,教师准备的相关材料可以给学生展示,也可以不展示,视学生探讨情况而定,这也体现出课件制作的灵活性。  
  深入探讨,把握学习重点之后,课件设计了能力训练,这是对学习重点的巩固和提高,既把握了学习重点“情景交融”,又引导学生亲自实践,切实提高能力素质,使课文的学习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真正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组织教学活动。  
  总之,语文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必须体现出多媒体在教学中的独特优势,同时又和语文学科的特点有机结合,扬长避短,展示出语文学科多媒体使用的艺术性,才能真正达到语文多媒体教学的目的。

  • 【发布时间】2016/7/20 19:53:11
  • 【点击频次】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