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在职高语文教学中践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作者】 王莲秀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在职高语文教学中践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昆明市晋宁县职业高级中学语文组 王莲秀


  【摘 要】 语文既是基础学科,也是人文学科,教育不只是知识的教育,更重要的是精神教育。职高学生不仅要学好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语文基本技能,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更应在语文学科里获得一种深厚的道德素养。作为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核心课程的语文课,不仅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还应是学校实施德育教育的最生动最形象的主渠道。一篇篇文质俱佳的文学作品,对学生来说不仅意味着掌握语文知识,更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人生目标、价值取向等的熏陶浸染,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职高语文教学可以利用自身课程的优势资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中华传统美德,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美德内容,从传统美德中汲取精神养料,“耳濡目染”的熏陶学生,内化为学生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利用语文情感迁移的特点,加强对学生“做人”的引导,提高学生“做人”的素质和水准。本文从诵读、悟思、挖掘文化资源等方面入手,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渗透中华美德的教育。
  【关键词】 职高语文;渗透;传统美德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情感和良好民族习惯的总和。语文学科是滋养道德品质的沃野。学生阅读的过程就是与民族传统文化进行精神对话的过程,就是畅游在民族文化宝库中接受传统文化洗礼的过程。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本身潜在的思想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传统美德教育,坚持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播和环境熏陶,使文内化为人的品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如今,面对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外来文化不断渗入中国,中国传统思想普遍受到冷落,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在青少年中也逐渐谈化,学校以及教师们对于传统思想教育的重视不够,家长的支持力度也不足,有人甚至认为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思想只适用于那个特定时期特殊时代,它是特定时期特殊时代的产物,当今还是现实一点好。人们越来越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趋物化,无钱不谈事,无物不往来,这样深深地影响了学生的道德取向及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因此,作为一名有担当的教师,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这个责任告诉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更要让学生熟悉中华文化思想的丰厚博大,承担起践行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
  中国文学历来有“文以载道”“文道并重”的传统,《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根据语文教学特点和教材特点进行思想教育,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智育与德育的统一。
  一、从诵读经典美文入手,感悟中华美德。
  伦理道德在中国传统社会一直占据着优先和特殊的地位,是人们追求的终极目标。道德人格在社会生活中有着无形但却巨大的影响,在维系社会秩序方面是一种比法律更为有效的手段。人们往往首先考虑的不是如何遵从国家法律,而是如何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履行好自己的道德义务。中国传统道德规范是一个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容丰富的庞大体系,仁、义、礼、智、忠、孝、诚、信、宽、和是最基本的中国传统道德规范。经典美文是民族精神的源头、人类文化的瑰宝,千古传承记录着民族最高智慧,是民族千年老人对后世子孙的谆谆教诲,承载着圣贤们的伟大思想。读圣哲之言,体圣哲之心,发圣哲之语,定在之中,慧在之中。利用早自习时间,有计划的安排学生诵读《弟子规》、《三字经》、《德育启蒙》,日日诵读浸润,感悟人生真谛,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1.诵读《弟子规》,开启学生的心智。《弟子规》是古代圣贤的智慧结晶,它以无尽的思想光辉指引人们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前进,是教育子弟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它分别从孝、德、谨、信、爱、仁、学等各方面指引我们应该如何去躬行,想做一个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规有矩、有礼貌、尊老爱幼、守信用。深入内心地反复读诵《弟子规》,开启学生的心智、陶冶学生的性情、变化学生的气质、滋养学生的人生,从中学会做人处事的道理,真正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
  2.诵读《三字经》,陶冶学生心性。《三字经》中一些句子是从古代儒家经典中演化而来的,较好的表达出中国古代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语言极其简练,内容却非常丰富,包括人生哲理、教子、劝学、常识、道德、礼仪、经书和借鉴等,品读《三字经》,从一个个短小而精锐的典故、故事中,懂丰富深刻的人生哲理,尊敬师长,宽厚待人,勤劳节俭,清正廉洁,谨慎持身,悔过改错,爱国爱民,弘扬正气,立志勤学,发愤图强,诵读中使学生心灵得到了净化,个人思想得到了升华,获得并体察到人生存在的意义以及人的内心世界。古人曰:“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
  3.诵读《德育启蒙》,指导学生修身。《德育启蒙》所言都是正心、诚意、修身、齐家之要事,内容贴近生活,简便易行,用浅显的语言敦化人们怎样对待家人朋友、怎样立人处世、怎样修心养生等,用经典、实用的人生哲学指导自己日常的做人做事,顺利地成就自己的人生。
  4.诵读经典古诗词,弘扬传统文化。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古代优秀诗人一向都重视德行品格,有“立德”、“立功”、“立言”的崇高理想,关怀天下成为发自内心的责任,超越了个人的得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忧国忧民。无论是抒情诗还是叙事诗,都表达出强烈的人文关怀精神,给人以良知善念的启迪,蕴含了深厚的思想源泉。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读中接受精神上的洗礼。
  二、挖掘教材精选篇目,渗透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选文是中华几千年的文章中的精品,完美的形式中蕴含的是优秀的民族文化精神,是民族文化的凝聚点,始终保持着民族传统的思想道德的丰富内涵。课文中蕴含的大量传统文化现象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帮助学生获得各种文化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到各种文化现象背后所蕴藏的深层的文化精神、文化情感。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地利用好这些课文,在语文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树立传统美德的教育意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传统文化思想,并且融于教学的始终,使学生在学习中情感受到熏陶,思想受到感染,心灵得到净化,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懂得是非曲直与美丑善恶,并依此规范自己的行为准则,自觉地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翻阅语文课本,中华传统美德的课程资源极其丰富,汇集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除以孔、孟、儒家学派核心内容外,还包含诸子百家、三教九流的各种文化思想。
  1.在文言文中渗透,悟美思德。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里孔子和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次谈话中,学生懂得了孔子“以礼治国”的政治主张,对子路的哂笑,并不是认为他的政治主张不对,而是用委婉的态度批评“其言不让”。孔子强调“不学礼,无以立”,“不知礼,无以立”,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从外在的一举一动到内在的思想活动、精神诉求,都要用礼来规范。从贾谊《过秦论》里提出的“仁政”的政治主张中明确了统治者要以仁爱之心来治理国家,制定和实行种种有利于人民群众的政策才能民富国强。从李密的《陈情表》情挚意切的表述中感悟到“百行孝为先”的真谛,“孝”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 ,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核心和起点,是人道最鲜明的体现。从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廉颇和蔺相如两个人物身上,我们除了看到他们的智慧与勇气,还看到了他们身上所展现出来的“宽”与“和”。“宽”,严于律己,宽于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是万物生成和发展的基础。最后两人的“刎颈之交”也才有了当时的赵国。
  2.在现代文中渗透,激发情感。从林清玄《好雪片片》中感知了人性美、“明净的善意”,不管自己处境如何,他都坚持送出自己的温暖,给别人以善意和祝福 。作者同情和理解一切有生命东西的痛苦,乐于帮助处于困境的人。正因具备了这样的好品质,才能感受到一种爱的回馈,才能敏锐地感受到老人带来的温暖,才能领悟到“人的好本质,不会被任何境况所淹没” 。在与他人发生社会交往时自己应本着理解、体谅、尊敬的心理去对待别人,具有了恻隐之心、忠恕之道,别人的痛苦和欢乐才能在自己心中引起强烈的共鸣,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从老舍《我的母亲》的“母亲”苦难的一生告诉我们:不能因贫穷改变做人的标尺,不能因距离淡化对亲人的牵挂。由母亲的勤劳诚实、热情真诚、宽厚忍让、坚韧刚强,体会来自平凡世界的人际温暖,学会感恩;学会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学会修身养性,与人相处要忍让、真诚、热情;学会在逆境中生存发展,磨砺坚毅的品质;体会生活环境对人习惯养成的重要影响。随着《合欢树》带有淡淡忧伤的文字里,走进史铁生的世界,走进史铁生对母亲的沉甸甸的回忆中。并借此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爱,感悟爱,并珍惜亲情,学会感恩,莫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时候再悔恨。明白父母生我、养我、育我,我们要爱之、惜之、怜之,爱父母、敬父母本是发乎情的内心诉求,是一种浑然天成的情感,在生活中要做一个有心人,发现爱并珍惜亲情和学会感恩。从莫言《卖白菜》中朴实、真挚的文字里,母亲的泪水里懂得了无论处境怎样艰辛困苦,都应坚守诚信。只有内诚于心,才能外信于人。从王蒙《善良》中宣扬的人性美中,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对善良进行思考,明确善良在人生中的作用,了解恶的破坏力与善的影响力,进行善良教育,在生活中信守与人为善的原则。学生体会善良带来的温暖,“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做一个与人为善的人。在冯友兰《人生境界》中开始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明白在做平常事情的时候也应有精神追求的道理,力求使自己从一个自然的人变为一个有道德境界乃至天地境界的人,启发学生思索人生境界,树立远大、正确的人生目标。
  语文教材中像这类的文章举不胜举,只要语文教师找准结合点,力求做到寓德于事、寓德于理,就能让学生真切鲜活地接受中华传统美德的熏陶和感染。
  三、拓展文化资源,体验传统美德。
  近年来,随着社会风气越来越混乱,上至国家高层领导、下至平民百姓,都越来越意识到传统文化作为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推动我国历史前进的一种力量,是实现中华腾飞的思想基础和强大动力,也是重塑中国伦理道德和价值体系的最合适的基础。随着传统教育的推广风生水起,诞生了许许多多优秀的纪录片、影视片和书籍;职高教学中,充分利用社会的优秀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传播,既生动、又有切实的教育意义,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传统教育的熏陶,有效的解决了单纯说教式教育可能造成学生的抵触情绪,更容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用发人深省的纪录片唤醒人们的良知。组织学生及学生家长观看传统教育大型公益纪录片《圣贤教育改变命运》,本片是原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经济半小时》、《对话》等栏目的著名主持人陈大惠先生发起制作的,纪录片主要以中华传统文化公益论坛的形式、真人真事讲述着每一位老师本人、家庭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以传统文化教育的观念和做法忏悔过错、改造自己,从而改变自己及家庭的命运、走向幸福人生的康庄大道。亲身讲述自己故事的这些老师,虽然各自命运不同,但是他们都有共同的人生轨迹:自以为是、浑浑噩噩的坠入痛苦人生的深渊——认识了圣贤教育而身体力行、改过自新——改变了痛苦的命运而走向幸福的人生。真人真事的现身说法,无疑是最有说服力的教学方式,直指生活现实、震撼人心,用现实的真人事迹导引出每一个人心底深处的良知,为深化传统教育打开心扉、铺平道路。
  2.用催人奋进的励志片激励学生向上的热情。 传统教育的目的是促使人向善、向上,数千年的人类文明史在各国诞生了璀璨的文化,推行传统教育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下,只要是让人内心向善、催人奋进的作品,都可以作为传统教育的有力武器;我们不用善良和奋进去占领学生的思想阵地,那学生的思想必将被邪恶和堕落所占据。全球电影业已经发展了一百多年,在这期间国内外诞生了许许多多的励志片,如《阿甘正传》、《放牛班的春天》、《海伦凯勒》、《当幸福来敲门》、《永不妥协》、《风雨哈佛路》、《尼克胡哲的故事》等。利用这些影片作为宣导的工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又可以让学生生活在奋发向上的氛围里面,在潜移默化中去改变、端正同学们的想法和做法。
  3.用一本本充满哲理的好书,改造学生的人生准则。书籍,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一本好书可以让人明白人生的道理、亦可让人改变一生。如蔡礼旭老师的《如何经营幸福人生》这本书,从“五伦”关系出发,让我们知道,人与人之间、不论贫贱富贵、都会自然的产生五种关系。五伦关系不是封建腐朽思想,而是人伦大道、亘古不变的人与人关系的基石,是经过数千年实践检验的真理,不管处于什么时代、什么样的社会制度,人一生都离不开这五种关系;顺应五伦之道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根基,是人一生幸福的源泉;一旦违背了五伦关系,人就难以立身处世、家庭不和、社会混乱、道德沦丧、国家也就失去了安定兴盛的人道根本。这本书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高度,以亲身经历、结合生活实际的方式,让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真正的正知正解,她教会我们如何处理: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师生关系、上下级关系、夫妻关系和朋友关系;如何生活、思考、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欲望和心态;让人们从圣贤的教育中找回生活的方式和准则。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可有目的的推荐一些好书要求学生阅读,并写出读书笔记或读后感,在班上交流或张贴于“学习园地”,让同学相互品赏、相互感染。久而久之,得到了较好的精神上的洗礼。
  四、开展传统教育实践活动,践行中华美德。
  一切的学习和感悟,不能落实到行为当中的话,那就是空谈;传统教育的核心落实到行为和实践当中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而孝行是一切德行的根本,《诗经》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所谓“百善孝为先”说明了人的一切的善行都是从孝道衍生出来的。试想一下,一个连生我养我的父母都不爱的人,难道他会真心对待和爱护他的兄弟、配偶、朋友、师长和上级吗?就算他能对这些人表现出热情和善意,那也一定是自己怀有自私自利的目的而做出的“表演”,更不可能有对下至团队、上至国家有真诚的忠义之心。孝敬父母的人,主观上不会给父母添麻烦,也就不容易惹事生非,也会遵守校规国法。孝顺的人,不愿让父母和家庭蒙羞,也更有廉耻心这样的人,也才会有真诚心和敬畏心,更会尊敬师长,友爱同学。因此,培养孝行亦是实现一切德行教育的根本。如何培养学生的孝行呢?
  1.召开传统教育家长会,让家长懂得自己对孩子教育应该承担的责任。“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这是教育的核心和本质。目的是培养善良仁厚的人,方法——是上行下效。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更是家庭的事。家庭是孩子教育的根据地,父母才是孩子教育最重要的老师。上行下效践行孝道,根本的老师就是父母。父母本身做好了为人父、为人母、为人夫、为人妻、为人子、为人女的范例,孩子自然便会上行下效。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孩子不听管教,必定是父母自己本身没有做好。职高学生的教育若能有孩子父母的高度参与与配合,积极学习和践行传统圣贤教育的话,必将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开展班级研讨会。教会学生换位思考:有人伤害你的父母你会如何?而你伤害过你的父母吗?父母为我的付出了那么多,我为父母付出过什么?让学生从心底里反思自己给父母多年造成的烦恼。要求学生每周为父母做一件事的活动,并在班级中进行心得分享。
  3.开展“发现身边的好人好事”的活动。让学生学会用阳光的心态来看待身边的人与事,感受生活中美,享受幸福。
  4.利用“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等开展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的活动,为父母洗一次衣服、做一顿饭,加强父母与子女的亲情互动。
  5.深入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我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春节”、“端午节”、“清明节”、”七夕”、“中秋节”等节日所积淀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发起学生推广和传播传统节日文化,凝聚国民思想的教育。
  语文教学是一片纷繁而肥沃的土地,它培养着智慧,孕育着品德,造就了具有良好品德修养的社会人。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科教师,必须“以人为本”,充分挖掘和利用好各类教学资源,结合特定的教育目的,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寓教育于实际语文教学之中,真正收到春风化雨、万物竞生的喜人效果。教育学家叶圣陶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要用自己的教育智慧,让语文教学德育教学提供不竭的源泉,让中华传统美德潜移默化地植根于学生的心里。
  参考文献:
  [1]《中国传统文化精要》梁国楹  王守栋著  人民出版社  2011.10
  [2]《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秦浦编著  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10

  • 【发布时间】2016/8/14 16:01:37
  • 【点击频次】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