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指导学生探究性阅读

 

【作者】 黄丽梅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指导学生探究性阅读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新州第二小学 黄丽梅


  探究性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份,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当今推行新课程改革和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因此,如何在语文教学正确、有效地指导学生探究性阅读呢?这已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语文教师眼前的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发扬民主,突出主体  
  新课改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阅读教学理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活动只能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感知,通过自己的思维来进行,别人是不能包办代替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把人类的文明成果转化为自己的精神库存,才能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智力和能力。“目中有人”的语文教学,就是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要发扬教学民主的精神,其次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允许学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有时没有必要用教学参考书上的答案去禁锢学生的认识。著名的美国学者苏珊郎格说过:“在社会科学中,没有正确的答案,只有不同的答案。”此言道出了探究学习、获取知道的深刻哲理。
  二、自读与点拨相结合
  过去的语文阅读教学,基本上是一种“接收学习”,即教师讲,学生听。探究性阅读教学必须改变这种现状,把学生自读和教师的点拨结合起来。由于语文课具有“技能型”的特点,语文教学则应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只有自主自学,才能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关键是要学生自己能够对知识和技能进行内化,这种内化需要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才能实现。因此,阅读教学要给学生提供“内化知识技能”的时间和空间,把读书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阅读专家曾祥芹先生呼吁:阅读教学要废除以教师过多讲解来挤掉或取代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讲读”模式,要建立在教师点拨下以学生自读为主的“自读”机制。这种见解实乃真知灼见!学生在自读中“自为理解”,主动探究,加上教师的有效点拨指导,就能得到思考和开悟的满足,得到启智的喜悦和审美的享受,得到科学思维和方法技能的训练。
  教师的点拨可以是一般方法的指导,也可以是具体问题的解答;可以在学生自读遇到理解障碍之后,也可以在遇到疑难问题之前。但无论是哪一种,都要注意阅读技能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尽可能概括出认识问题的规律性。
  三、从定向学习向自主学习过渡
  探究性阅读教学应从定向探究逐步向自由探究过渡。自读的初级阶段,应以教师的讲析为主,组织定向探究。这时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分析理解课文的目标基本上由教师提出,学生则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之下去读懂课文,达到教学目标。以后,教师应逐步放手,逐渐减少讲析与点拨,使学生逐渐熟练地掌握阅读方法,自行确定阅读目标,正确认识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进入到自由探究的阶段。这是“自主阅读”的高级阶段。此阶段无论课内还是课外的文章,学生均能自己读懂,即能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发现并能获取知识,概括和掌握其规律。教师的点拨只是参与讨论,为学生提供参考意见。
  四、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相结合
  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课堂教学主要应采用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形式。独立思考问题,能培养思维的独立性,克服思维的盲从性和依赖性。由于不受旁人的影响,由于没有现成的结论,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得出的认识往往比较客观,感受也比较深刻。由于独立思考的思维训练强度大,思维能力提高快,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所以,在学生自读课文时,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但是,“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如果仅仅让学生独立思考,学生的阅读往往会陷入迷惘困惑与疲劳、枯燥乏味之中。因为个人的智慧毕竟有限,况且学生处在学习提高的过程中,“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形是常有的。因此,独立思考必须与集体讨论结合起来。集体讨论是一种合作学习的方式,可以发挥课堂学习的集体性优势,用集体学习的活跃、热烈气氛,化解个人探究的枯燥和乏味。在集体讨论中,学生可从集思广益,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启智开悟,可以化解独立思考碰到的许多疑难和障碍,还能锻炼口头的表达能力。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结合起来,两者相得益彰,思维训练就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这是一种自主学习和探究知识的极好方式。
  组织学生讨论,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讨论欲望,即探究的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产生发表自己观点的兴趣和动机,积极参与集体讨论。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讨论的问题有些来自学生。一般来说,来自学生的问题比较容易激发讨论的欲望,因为青少年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和好胜心,当同学提出问题时,他们往往会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冲动,以满足自尊心和好胜心。当然,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一定都围绕教学中心,不一定都切合教学要求,有些问题可能是钻牛角尖的,有些问题可能是言不达义。这时,教师就要加以引导、点拨,概括出符合教学要求、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自读初期,讨论的问题主要由教师提出,这就要求教师设计问题时一定要恰当,创设“愤”“悱”情境,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探究欲望,激发起讨论的积极性。
  其次,要积极创设师生平等、民主研讨的课堂情境。在讨论交流中,教师不要轻易作优劣正误的评判,对学生的发言,要尽可能给以正面的评价,哪怕是极微小的合理成分,都要充分肯定。即使完全错误,也不要直接驳斥或指责,而应从发言的勇气、态度等方面去加以鼓励。对错误要指出,不能不讲原则,但语气一定要委婉,态度要恳切。在讨论中,教师要尽量淡化“裁判”色彩。
  五,思维训练与记诵积累相结合
  阅读教学是一种以理解为核心的自主思维训练,而思维的工具是语言,因此,思维训练必须要和语言训练结合起来。学习语言就必须积累语言。叶圣陶先生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训练语感的最佳途径是熟读背诵。按照生理学、心理学的理论,熟读和背诵,能让书面语的一切言语因素在学生的大脑皮层留下系统的印象。诵读多了,印象就会深刻起来,记忆也特别深刻,最终就会在头脑中形成牢固的“网络系统”。有了这个网络系统,就有了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即语感。有了语感,无论听话还是读书,都能理解其含义,感受其形象,判断其正误,体察其具体应用中的细微差别;有了语感,提笔作文,便能表情达意得心应手,遣词造句左右逢源,体味到“神来之笔”、“妙笔生花”的快感。正如清代学者唐彪所说:“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欲所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绝”。在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中,记诵积累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必须让学生深刻领会熟读和背诵的重大意义,并给以具体而科学的指导。
  一是背诵的内容必须典范精粹。可指导学生背诵古诗文中的名篇。因为背诵古诗文,能对人的语言训练起到全方位的作用,从语辞的典雅到文脉的贯通,再到思想的内函,无不浸染熏陶着读者。不过人们易于感觉的还是文字的典雅与精练。背诵现代白话文则主要是领悟其哲理,学习其生动性、形象性。
  二是背诵的方法必需讲究。朱自清先生说:“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囫囵吞枣或走马观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强调的就是一个“熟”字。此外,还可以把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告诉学生,学会经常与遗忘作斗争。
  总之,指导语文探究性阅读,尤其是指导小学语文的探究性阅读,是一项艰辛、细致而长期的教学任务,须靠全体教师的艰苦不懈的努力。只有通过教师的辛勤工作,广大学生,特别是小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就必然会得以增强,语文教学质量就一定会得到提高。

  • 【发布时间】2016/8/14 16:04:58
  • 【点击频次】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