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略谈新课程理念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作者】 谢淑彬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略谈新课程理念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四川省仁寿县古佛乡中心小学 谢淑彬


  历史的车轮驶进21世纪后,改革浪潮风起云涌,在改革中求生存,在改革中求发展成为时代的特征。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也翻开新的一页,课程改革为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前进方向,新课程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和方法已深入人心,广泛的指导着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怎样认识学生、学生在教育中的地位作用等问题,是教师的世界观、教育观在看待学生问题的体现,它支配着教师的行为。新课程理念突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现在我就摒弃传统的学生观,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新课程理念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纵观教育史,以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师中心论,认为教师有绝对的权威,强调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的绝对支配作用,教育者关心的是如何有效地、可控制的进行知识的传授。受此影响,传统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被动的客体,是单向接受知识的“容器”“仓库”,是学习的“机器”。新课程理念的学生观是以人为本,学生是积极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在教与学的矛盾中,学生是内因,教师是外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源泉,是发展的根据,是根本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教师要当好组织者、引导者,以学生为中心,充分激活学生这个主体,抓住这个内因,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由接受性学习转变为探究性学习,由个体学习转变为合作学习。因此教育者要善于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让课堂中有体验、探究、质疑、争论,有失败的叹息,亦有成功的喜悦,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这样学生通过自主的知识构建活动,以主人翁身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高能力,陶冶情操,发展个性,课堂效益就会事半功倍的提高。
  二、新课程理念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育全面发展的人。传统的课程有“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新课程改革“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要求课程由“知识本位”转变为“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本”,这是教育价值取向的根本性转变,实现了教育本质的回位。正本清源,令人振聋发聩。使学生成为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过去认为只要掌握知识数量多的就是好学生,在知识日新月异的时代,势必加重学生负担,搞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培养的学生高分低能,成为解题的机器。这种片面追求应试教育的短期行为,对学生的发展不利,也不能很好的掌握应用知识。新课程倡导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知识是即时的,“惟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而人的能力素质是长远的。知识容易过时,而能力素质则受益终身。所有我们不能舍本逐末,培养人的素质才是根本。新课程关注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人格完善,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具体到课堂教学中,每节课教师精心制定全面的三位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定由传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维目标,转向到新课程理念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把学生的全面发展落到实处。
  三、新课程的重要理念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一脉相承,体现新课程改革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追求。创新教育就是人本教育,人与生俱来有求知的天赋,儿童天生对世界充满好奇,对未知的事物充满探索的欲望。创新教育就是保护学生的天性,“顺应人的本性”,把这种可贵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做积极的引导并发扬光大。传统教育中教师以“灌输”的方式塑造“产品”,忽略倾听学生内心的声音,抹杀学生天性,禁锢学生思维,阻碍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因此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教育策略上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及合作学习,鼓励学生探索,让学生在冲突中解决问题,在困难中锻炼意志并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实践性内容,实践能力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是学生未来进入社会的现实需求,让学生在“做中学”,“用中学”;在班级管理中建立民主、平等和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这样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四、每个学生都富有潜力,都是发展中的人。这要求教育者树立科学的差生观,充分激活人的内在力量,实现新课程提出的为全体学生发展的目标。每个学生都是巨大的宝藏,等待教育者去开发和发掘;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等待教师去发现。教师要充分相信、信任学生,用真情去关心爱护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才能释放所有潜能,发展其天赋与个性。同时学生都是独特的、活生生的生命个体而非被动塑造的“产品”及装知识的“容器”,有不同性格、兴趣和智慧,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不平衡,还不够完善,在成长之中。教育者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树立科学的差生观。没有差的学生,只有差的教育。“只要提供适当的先前与现实条件,几乎所有人都能学会一个人在世上所能学会的东西”,造成差生的根源是社会、学校和家庭提供的条件不适合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师先查“病根”,再开良药,开展个别辅导,培养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信心,释放学生潜能,差生的转化大有希望。
  综上所述,新课程理念体现时代要求,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活学生的内在潜能,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师要主动自觉的更新观念,树立科学的学生观,更好的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

  • 【发布时间】2016/8/14 16:05:15
  • 【点击频次】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