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探讨中学历史教学中德育教育

 

【作者】 苏泽尧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探讨中学历史教学中德育教育


四川省平昌县邱家镇初级中学 苏泽尧


  道德是社会学和伦理学研究的对象,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产物。以中学历史内容为载体,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也是现代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体现。
  一、德育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邓小平同志说:“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对青少年的教育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未来几十年民族国家的发展情况。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新一代的青少年呈现出与他们的父辈迥然不同的精神面貌。他们思维活跃,接受信息能力强,拥有比他们的父辈更加优越的生存发展条件。但是与此同时,社会整体道德水准的继续滑坡,不可避免的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崇尚自我,缺乏团队精神,是非善恶标准模糊,知行脱节,责任心不强等方面。对于青少年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社会各方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都应该在青少年的德育问题上发挥积极作用,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好的条件。
  二、历史教学中德育的特点 
  既然要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对青少年进行德育,那么德育是什么?对这一问题,一直有很多的误解。比如认为“我国现阶段的中学德育是根据国家人才培养目标,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独立完善的人格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被摆在第一位,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外延也有很多,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以至很多人一听到德育这个词,马上就与爱国主义等同起来。
  德育内涵外延的无限扩大,容易使德育工作陷入“大象无形”般的空洞。德,顾名思义,就是道德,品德。从孔子的“德不孤,必有邻”、左丘明的“德,国家之基也”到王充的“德不优者,不能怀远”和司马光的“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我们都可以看出来,“德”,并未包涵思想政治之意。延续至今天,德应该指的是“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品行,品质”。德育应该指的是思想道德教育,德育在很多正式或者非正式的文件中都被解释成为“以一定的社会要求,进行思想的、政治的和道德的教育”,是一种明显的误读。德育不包涵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指德育的过程中不允许有思想政治教育,而是指在德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为道德教育服务的,是手段和方法,而不是与道德教育并列的目标。
  在中学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应该注意到其蕴含性、渐进性、评判性等特点。
  1、蕴含性。德育在历史教学中的蕴含性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德育必须有所依附。历史教学有其固有的知识载体,论从史出,是非功过历史教学中的德育与其他学科的明显区别。“寓教于史”,德育才能成为“有源之水”。另一方面,知识能力的教学培养过程中也必须反映德育的内容。“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素材,准确的把握史料,寻找适合的德育切入口,是体现教师教学智慧重要舞台。
  2、渐进性。德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德育的目标应该有清晰的层次性,七年级第一学期应该达到哪个层次,九年级第二学期应该达到哪个层次,每一个层次内部又应该细化为哪些内容,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德育目标应该如何协作,都是值得我们研究的地方。德育目标的实现必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如果对这一问题没有清醒的认识,历史教学中的德育必将是无法承受之重。? 
  3、评判性。不论是对历史人物是褒是贬,对历史事件是颂是斥,所谓鉴古知今,都是在一定的立场和观点的基础上进行的评判,因而在将历史史引申出其蕴含的事理时,必须明确自己所站的立场。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每一个时代都会从自己的需要出发对过往的历史进行重述,但是作为历史工作者,不应只是一味迎合时政的需要,应该有自身的专业诉求,站在历史的角度对过往的历史进行客观的评述,知识分子的批判性传统永远不应该是忘却的对象。
  三、德育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一)国际主义教育
  任何一个国家、地区、民族想孤立于世界之外,单独发展都是不可能的。《中国历史》用大量的、鲜活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这个道理。1950年的中国抗美援朝、抗美援越等等史实,都说明国际主义精神的重要性。这些历史知识的学习都有助于我们的学生形成国际主义精神。也在学生心里埋下了国际主义的种子。
  (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内容十分丰富,它渗透在历史教材中,教师应充分发掘这些因素,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三)乡土历史教学
  乡土历史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具体而生动的材料。例如本校的发展史本身就是一种历史素材,再者本校毕业生中报效国家的佼佼者等等,对学生进行乡土历史教学,可以把历史讲近了,把人物讲亲了,使学生通过对家乡历史发展的认识,培养他们为建设家乡的美好明天和中华腾飞而努力奋斗的志向。
  四、德育教育的方法
  (一)直观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图表,影视,参观、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等直观手段,加深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印象,使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受到德育教育。
  (二)正面引导
  教师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从具体、生动的历史材料中悟出真谛。如针对学生中因攀比而引发的高消费现象,可讲述隋文帝提倡节俭的事例,启发学生认真思考,引导他们自觉调节自己的不良消费行为。
  (三)情感熏陶
  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具体生动的历史材料或实物,辅之以充满情感色彩的语言去影响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如岳飞英勇抗金、戚继光荡平倭寇等杰出人物可歌可泣的事迹,激发学生强烈的报国情感。真挚的道德情感,来自于教师本身的道德修养,因此,教师要通过“自我塑造”来达到塑造学生的目的。
  (四)比较法
  在历史教学中以不同的角度使学生鉴别历史的是与非、善与恶、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增加对民族英雄和祖国的感情。例如讲述到中共“一大”代表时,我们突出李汉俊,邓恩铭等为革命事业而壮烈牺牲,相反的周佛海等却叛变革命,成为头等汉奸。通过比较,使学生能够明辨是非,判断美丑,树立光辉的爱国主义形象。从而深化爱国主义思想。
  总之,学校必须坚持德育为首,注重通过各种渠道去实施德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我们紧扣历史教材中的内容,通过多种方式去让学生感受历史、体验历史、认识历史,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更能够从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说,历史教学对德育的促进作用我们决不能低估。

  • 【发布时间】2016/8/14 16:07:19
  • 【点击频次】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