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道家“无为”思想对阅读教学的启示

 

【作者】 刘华珍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道家“无为”思想对阅读教学的启示


四川省大英县蓬莱镇古柏小学校 刘华珍


  【摘 要】 我们的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学了那么多课文,听了那么多的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主旨与写作手法的分析,最终却鲜有人因此形成浓厚的读书兴趣和具备独立阅读分析文章的能力,究其原因在于当前的阅读教学重教轻学、重分析轻阅读,禁锢了学生的思维,磨灭了学生的阅读兴趣。道家的“无为”思想讲究顺其自然、因势利导,讲究“自化”,带给当前阅读教学许多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 道家“无为”思想;阅读教学

  一、道家“无为”思想与现代教育学中学生是教学的“主导、主体”理论
  “无为”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道法自然”价值取向的直接体现。“无为”的本质就是顺应自然的变化,使事物保持其天然的本性,不人为造作,达到“无为而无不为”。道家的“无为”,并非不求有所作为,只是指凡事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违反“天时、地性、人心”,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无为”即“无背道之行,顺自然而为”。顺其自然、因势利导是其最高法则,“自化”是其最高境界。
  现代教育学倡导学生是教学的“主导、主体”,就是要求教育者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内在体验,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
  道家的“无为”思想和现代教育学中学生是教学的“主导、主体”理论,两者都特别重视受教育者的内在感受,都要求教育者要尊重并顺应受教育者的生命发展规律,调动受教者的内在发展需要,让其在开放、自由、无功利的环境中自主地、自觉地掌握知识,养成习惯,从而道德高尚,热爱生活,全面发展。
  二、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要论述当前阅读教学的现状,先看看当前阅读教学的主体——学生。他们从小学到中学,学了那么多课文,听了那么多的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主旨与写作手法的分析,最终却鲜有人因此形成浓厚的读书兴趣和具备独立阅读分析文章的能力。这是为什么呢?那就要把目光投向我们的阅读课堂。我们的阅读课一般是这样的:阅读文本——提出问题——回答问题——总结问题。课堂看上去紧凑严谨,学生有思考,有交流,老师也有引导和总结。但是往往我们教师扮演的是“法官”形象,答案就是“法条”。学生再怎么发言,最后一定有教师给出的正误判定,判定的依据就是标准答案。用一种模式,一个标尺去解读文本,这就是我们当前阅读课堂的众生相。当然也有老师的阅读课会让学生展开兴趣阅读,然后发表见解,这是不错的阅读教学方式。但老师仅仅是偶尔为之,不敢放开,因为总是担心要点讲不透,讲不完,尤其是那些所谓要精讲精练的重点课文。纵观自己和他人近几年来的阅读教学,不难发现阅读课堂过分强调实用性和应用性。“实用性”、“应用性”说到底就是“应试性”——“考什么就教什么”,“考什么就学什么”,重教轻学、重分析轻阅读,这才是导致学生丧失读书兴趣、没有独立阅读分析能力的真正原因。
  《语文课标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情感活动中,培养自身的独立的阅读能力,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注重学生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那么怎样才能实现阅读的回归,实现学生主体、个性的回归呢?道家的“无为”思想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三、道家“无为”思想对阅读教学的启示
  (一)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道家“无为”讲究“因人之心”,讲究不违反“人心”,这其实就是告诉我们要懂得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内在发展规律。反照我们的阅读教学,就是提示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自我感悟和独立阅读体验,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和感受。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由于阅历不同、思维方式不同,他们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肯定存在着差异,所以在阅读教学中首先就是尊重个体的接受心境,重视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独特体验和不同感受。老师要抛开习惯去讲评和赏析文本这两个束缚,不能一言堂,善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善于引导学生交流,让学生在分享和碰撞中,丰富和提高认知。学生在这种轻松、愉快、自由的课堂里才能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从而才能养成良好而持久的阅读习惯。
  新课标在对阅读的实施建议里说道:“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自由和被尊重可以说是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基础。
  (二)重视自由阅读和课外阅读
  《老子》 第四十三章论述:“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 出于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老子的“不言”“无为”其实就是不说教、不妄为,依据受教育者的自然天性,遵从“自然”、“自由”的教育原则,让受教者在自由、真实的体验中受到教育。传统的课堂阅读目标性太强,功利性太强。学生的阅读是不自由的。
  自由阅读可以理解为自然阅读,是阅读者为需要而阅读,为获取信息而阅读,为实用而阅读,为兴趣而阅读。它不需要像语言学习那样在阅读后对阅读材料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分析讲解,也不需要像一般阅读能力训练那样在读后完成各种阅读检测题,它只是阅读者通过阅读获得了未知信息。学生在这样的自由阅读中感知、想象、意会、领悟,接受潜移默化的熏陶。况且在文学的殿堂里,有很多东西是不能用种种知识的工具来思考和分析的,“可意会不可言传”“此时无声胜有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文学阅读当中,我们更多的存在状态是感悟和体验。
  课外阅读和自由阅读一样,学生在无约束的状态下,依据个人的内在需要选择阅读内容,在阅读中获得独特的阅读体验,内心不断充实,心灵得以成长。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六大解放”:解放头脑,让学生能想;解放眼睛,让学生能看;解放双手,让学生能干;解放嘴,让学生能谈;解放空间,让学生能接触自然;解放时间,让学生能学自己想的东西。” 给学生自由,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不妄为、不任意干涉控制学生,让学生自得其乐,自我体悟和提升应该成为阅读教学的大趋势。
  (三)创设充满灵性的阅读课堂
  老子曰: “善行, 无辙迹;善言, 无暇滴”。“善行”的人, 不会留下一点痕迹。“善言” 的人不会出现任何瑕疵。一个最好的教育者一定是一个“善言”、“善行”的人,一定是一个能创设“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境界的人。让学生爱上阅读,老师就必须要给学生创设一个有“爱”的课堂。这个课堂没有约束,自由灵动,有思想火花的碰撞,有内心情感的交织。学生在充满灵性的教育环境陶冶下, 潜移默化地、自主地阅读, 最终发现并感受到生活的真善美, 激发内心创造更美好生活的激情。
  这样的课堂阅读要求我们的教法灵活,不刻意追求某种模式。以人教版语文教材为例,
  书本安排了精读与略读课文。按照不同的要求、文体,老师在课堂上一定会区别对待。因为精读课文考试概率较高,教师往往会细致分析理解,略读课文考试概率较小,教师会讲得粗略一些。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固有的教学思维,我们就很难让课堂变得灵活自由,充满生趣。我们要意识到每篇文章都不一样 ,它们或细腻或粗放 、或重知识或重思想、或严谨或飘逸,精读课文精在什么地方,略读课文略在什么地方,这些都是比知识的讲解更有趣,更能吸引学生的地方吧。当然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的事,我们无权替学生做主。语文课堂包罗万象,可是我们只能观其一面;它穿越古今,可是我们无法全部触及,这正是语文的魅力。语文是有生命和灵魂的,阅读是阅读者用生命和灵魂与作者深层次交流,文本的精髓只有在充满灵性的课堂上才能被发掘出来!
  综上所述,从道家的“无为”思想中我们受到启示,培养学生长远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必须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内在发展需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自由,灵性的氛围中展开阅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3]林亚大,朱于新.课堂教学要重视课程的生成[j].中学语文教学,2006.
  [4]王家伦.语文课堂评议应向学生“所得”倾斜[U].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8.
  [5] 汤漳平,王朝华.老子(精)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M].中华书局,2014
  作者简介:刘华珍,女,1982年5月出生,中学语文二级教师,现任教于大英县蓬莱镇古柏小学校,邮编629300,联系电话15982547030.

  • 【发布时间】2016/8/14 16:08:14
  • 【点击频次】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