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怎样引导学生鉴赏古诗达到美的享受

 

【作者】 吴汉华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怎样引导学生鉴赏古诗达到美的享受


贵州省都匀市归兰水族乡奉合中心学校 吴汉华


  所谓鉴赏是一种审美活动,即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把握艺术形象的过程中,通过感知、情感、想象和理解等一系列心理机能的活跃而形成的认识、体味、玩赏的审美活动。所谓鉴赏是一种审美活动,即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把握艺术形象的过程中,通过感知、情感、想象和理解等一系列心理机能的活跃而形成的认识、体味、玩赏的审美活动。因此,只有那种获得了审美享受的阅读活动才叫鉴赏。那么小学生阅读古诗怎样才能获得审美的享受呢?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谈如下看法。
  古诗具有一定想象的描写,有一定韵味。比如教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这首句诗时,我是这样让学生思考的。“日照香炉生紫烟”,写从远处观望瀑布时首先扑入眼帘的是香炉峰。这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所谓香炉是指名为香炉的山峰,既然是香炉,自该生烟,脑海中自然会出现这种景象:高高的香炉峰顶云雾缭绕,在日光的照耀下,好似缕缕是紫烟从香炉中生起。那么香炉峰冒出的为什么会是紫烟呢?这是由于“日照”的缘故,把香炉峰上的云雾染成了紫色。于是平添了几分朦胧而神秘的感觉。此句突出了云端高峰更衬托出瀑布的高大雄伟,同时为下面的诗句作好了铺垫。二、三句转入到瀑布的正面描写。第二句“遥看瀑布挂前川”,既点了题,又突出了诗人的高大形象,在脑海中描绘这么一幅图画:一位胸襟开阔、气概超群的诗人正独立山前,昂首远眺,甚至还可以看到他飘飘的衣裙、翩翩的凤神。而这雄伟的瀑布是何等的雄奇,何等的有气势,这不正是诗人精神、性格的写照吗?该句中的“挂”字更值得回味,这明明是一条水珠飞溅、奔腾不息的瀑布,怎么成了挂在山前的一幅静物呢?一个“疑”是因水气蒸腾而上,水流之急,若真若幻,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首先是由于“遥看”的缘故,再者,由于瀑布奔腾之急而给人造成的错觉。这好比下雨时,你还可以看到点点的雨珠下落,而大雨如注时,雨珠连成了线,却反而见不到其下落的过程一样。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写出了瀑布一泻千丈的磅礴气势。此时引导学生进行理解,其中的“三千尺”既是夸张,又是造成了语言的模糊,它不是一个定数,而是为了突出瀑布的宏伟气势。
  末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这该不是天上的银河落到了人间吗?读着这样的诗句,我们仿佛看到了那银色的瀑布在青山蓝天、紫烟红日映衬下飞流而下,那么壮观,那么雄伟。
  整首诗一气相连,前三句极尽渲染、铺垫之能事,写出了瀑布背景之朦胧、形体之高大、泻落之飞速。这就造成了它从云端飞落的假象,在此基础上再推出末句“疑是银河落九天”,比喻从云端飞落的瀑布,不但声貌兼得,而且神理俱全,确实称得上“切至”的妙喻。
  引导学生鉴赏古诗,还要注意诗中所创造的意境,有的作者通过具体描绘出来的实境,寄寓着某种人生的境界,从而把读者带到一种令人心旷神怡的意境,去品味人生的趣味。比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森林,复照青苔上。”四句诗写出了一空旷而有灵气,幽静而又生机,清逸而有暖意的诗境。教师此时应点拨学生从多角度、多方向伸展思维触角,领悟诗人透过这看似空阔简单、色调淡寂的景色描写,展示了他所追求的那种远离城俗,幽静醇美的理想境界,理解看似平淡,实则意味深远的普通词句, 感受诗人的心境,构成了这首诗的景外之景,言外之意。而有的诗则将情丝溶入景物之中,即化情丝为景物。又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中深秋的高山,弯弯曲曲的石径,飘渺的白云,若隐若现的人家,红得似火的枫林,构成了一幅清新明丽的深秋山野图。我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作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其次,通过学习,根据诗的意境所画的插图、幻灯片、所设计的多媒体,让小学生仔细观察,再以字词句的理解为抓手,借助现代的多媒体技术把诗中的景物、形象等加以再现,进一步激发其强烈的审美情感。又比如教学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是诗人流放赫回时写的一首七绝,写诗人获赫从白帝城沿江飞舟顺流而下回江陵的情景。千里航程,在诗人的感觉里,时间只用了一天,耳边只闻猿声,目中惟见青山。缩去了多少时日,舍去了多少景物,这一切都为强调一个“快”凸出一个“轻”,这就把诗人归心似箭,轻快兴奋的心情,活脱脱地表现出来了。
  总之,要引导学生鉴赏古诗,首先要正确地阅读古诗,要能体会作者的用意;其次要注意其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物我一体,引导学生开展丰富的想象和善于进行联想,要善于捕捉文字以外的东西;最后,抓关键词句, 反复品读, 学生心中就会产生与诗人、诗作相关的深切感受, 引发读者情思,感情诵读就水到渠成。这样,我们在教学古诗时,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发布时间】2016/8/14 16:09:00
  • 【点击频次】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