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课外阅读与习作指导有效结合的实践研究

 

【作者】 陈锦红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课外阅读与习作指导有效结合的实践研究


广西玉林市陆川县乌石镇双垌小学 陈锦红


  课题主持人:陈锦红
  课题组成员:冯增秀、朱玉珍、陈胜凯、陈剑锋
  课题立项研究时间:(2014年7月——2016年7月)为期二年时间
  一、课题提出和价值: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在语文教学的实际当中,仍然有许多应当摒弃的传统观念和做法在制约着我们语文作文教学的实践。这就使得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往往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实际矛盾。,《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就在于将课外阅读与习作指导有效结合,形成自主而积极的课外阅读的态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期能找到一把提升语文阅读和习作效率的途径,对学生行成有效积累,并逐步形成能力的金钥匙。整个过程中,重点将致力于课外阅读指导的研究,多种阅读形式的研究和在阅读中提升学生阅读习作能力策略的研究和以读促写的习作指导与评讲研究。研究中尽力去除阅读的功利痕迹,努力实现自由主动阅读,享受阅读幸福的理想境界,在轻松快乐的读写结合训练中,让经典阅读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二、本课题发展趋势和理论依据
  (一)趋势:目前,许多学校都将读书活动放在了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广大教师也充分认识到了阅读与写作不可分割的关系,认为丰富的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有效途径。在这样的大局势下,“营造书香校园,建立书香班级”也在我们学校如雨后春笋,不断冒出。学校的阅读氛围较为浓厚,更有许多的教师投身于学生课外阅读的研究。
  (二)理论依据
  1、传统语文教学重视通过博览、诵读、精思、背诵,让学生接受丰富的滋养,具备较扎实的阅读习作功底。“滋养说”是教学实验的理论支撑。
  2、苏霍姆林斯基等关于阅读的论述。苏霍姆林斯基把课外阅读比喻成“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并提出了阅读跟学习紧密联系的主张,认为阅读给学习创造“智力背景”,要把握和实施“学习”和“课外阅读”两套教学大纲。这也是实验的理论依据之一。
  3、学习迁移说是一条古老的心理学定律,即平常所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将课外阅读的积累运用到习作当中去,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是实验的又一理论依据。
  4、《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且在“总目标”中对课外阅读的总量有了具体而明确的量化规定小学一至六年级阶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并对课外读物提出了具体建议。《课程标准》是教学实验的纲领性文件。
  三、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做出明确要求: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是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是语文教学的精髓。课外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开阔学生视野,丰富语言积累,发展思维,净化心灵,发展健全个性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小学生受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限制,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都不高,而阅读则是提高语文能力最为有效的方法。《课程标准》规定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段)不少于160篇。虽然课程改革已实施多年,但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并未得到改善,阅读意识淡薄,缺乏阅读兴趣,没有阅读方法。我校对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进行了调查,总体上说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①学生课业量重,无暇进行课外阅读;②对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学生用于阅读的时间占用课余时间比例很小,远远少于看电视等其他活动;③阅读指导较少,系统性的指导更少;④认为没有合适的书籍。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归结于“考试猛如虎”,对课外阅读的理解,认识不够以及家庭经济条件,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原因。其一,在升学的强大压力下,学生首先需要考虑搞好课业学习。同时,学校和家庭普遍认为小学生自控能力差,不能按事情的轻重缓急来分配时间,因此不重视甚至是不提倡学生课外阅读;其二,学校和家庭仍觉得课外阅读是不务正业,会影响课业学习;另外,学生没有兴趣,不知道该读哪些书。这也表现出学校和家庭自身对课外阅读的不够重视,对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不足。还有,受经济条件和环境的影响。一些家庭,除了课本以外就找不到一本可读的书。而课外阅读能力又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习作水平,调查发现,习作水平高的学生都具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习作水平低的学生百分之八十都将原因归于“无话可说”。课外阅读对于开阔学生视野,丰富语言积累,发展思维都具有重要作用,是提高习作能力最为有效的方法。  
  为此我校将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提高小学生习作能力的研究。该课题由实验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后形成自主而积极的阅读态度,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积累运用的方法,以此,提升自己的习作能力。课题以课外阅读积累模式和方法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扩大阅读积累量,推进课外阅读,提高小学生习作能力为目标追求。 
  四、研究原则
  1.全面性原则
  2.自主性原则    
  3.合作性原则
  4.激励性原则
  5.实践性原则
  五、本课题主要研究的内容  
  1、学生方面  
  (1)通过开展读书活动,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以自主、能动的心态投入课外阅读。  
  (2)使学生能够自主运用读书方法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让学生具备自主选择,鉴别阅读作品的能力;能主动与他人分享阅读感悟,体会;自主进行课外阅读积累的意识增强。  
  (3)学生的习作水平有显著提高。  
  2、教师方面  
  通过实验,提升教师的文学欣赏、评析以及创作水平;更新教师的教学观,教育价值观,学生观等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一支科研型的教师队伍,逐步形成融科学性,创新性,实验性为一体的个性化办学特色。  
  3、科研方面  
  (1)根据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年龄阶段特征,制定详细的小学生课外读物的推荐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拟订具体的推荐书目及推荐说明。(诵读,阅读书目)  
  (2)针对不同的阅读目的和不同的文体,制定一系列指导学生进行浏览,略读,精读等阅读方法的指导方案和切实有效的措施,形成多种课外阅读指导课教学模式。(阅读方法)  
  (3)尊重小学生独立的人格和个性的自由发展,建立多样化的阅读交流模式。(读书活动)  
  (4)初步建立有意从作文体裁,立意,构思,遣词造句,表达方式,文章结构等方面进行阅读积累运用的习作指导模式。(习作指导) 
  六、本课题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
  根据不同研究内容,采用相应的方法进行研究,主要将采用如下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用理论指导实践,对小学生课外阅读与写作进行有效指导,根据效果反馈,边探讨边实践。  
  2、调查研究法。采用问卷调查为主,辅以座谈和个人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3、个案研究法。在每个研究小组对一位同学和一位教师做跟踪采访,记载研究过程,形成经典案例。  
  4、效果对比法。将实验班级和非实验班级的实验前后情况作比较,以了解实验的成效。  
  5、经验总结法:在不断地进行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研究重点,随时总结,探索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模式。  
  七、“研究项目计划”实施的步骤设计 
  第一阶段:实验准备2014年7月—2014年9月  
  (1)查阅文献资料,编写调查问卷,选择具体研究内容和方向,完成设计方案  
  (2)申报立项,举行开题会,进行教师前期培训。  
  第二阶段:实验实施2014年10月—2016年4月  
  (1)对实验班学生进行阅读课外阅读情况调查。  
  (2)进行不同学段学生阅读需求与要求的研究。  
  (3)研究几种课外阅读指导课课型。 
  (4)进行指导学生运用读书方法进行阅读的研究。  
  (5)进行习作指导的研究。  
  (6)开展课外阅读与作文主题活动的研究。  
  第三阶段: 实验总结2016年5月—2016年7月  
  (1)总结研究经验,撰写研究报告,提出结题申请,接受结题验收。  
  (2)汇编出学生阅读积累本,学生作品集,教师研究性报告,研究性论文,教案,案例等。 
  八、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
  1、本课题负责人陈锦红,是从事教学工作多年的高级教师、学校的骨干教师、课改精英,曾在国家、省、市、县级发表了多篇优秀的教育教学论文,有扎实的教育和科研理论及较强的领导、组织、科研工作的能力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2、本课题的参与者冯增秀、朱玉珍、陈胜凯、陈剑锋,全是积极向上、年轻有为、充满活力的一线教师,他们近年来在国家、省、市、县级发表了多篇优秀的教育教学论文,都有很高的专业水平、科研能力、工作热情,有上网收取下载资料的能力,有合作攻关协同作战的集体意识都有直接组织教育科研实验的实际能力和经验。能保证本课题获得预期的成果。
  3、有利的科研手段。学校建有电教室、多功能室、实验仪器室、图书室等,参加者均能上网查找、下载网上资料,这为课题的实验提供了必要的设备资料研究等现代化手段,可保证课题研究顺利进行
  九、经费预算:
  购买书刊400元,购买有关软件350元,晒相和录像600元,教师参观、考察、调研差旅费800元,带学生考察车费500元,会议费2000元,计算机录入100元,光盘、软盘等300元,稿件打印、出版补助费650元,会务费和专家鉴定费2000元,合计:7700元
  十、本课题研究项目的特色  
  通过开展广泛阅读有益的课外书籍来弥补生活经验的不足,从而接触更广阔的生活空问,获取更生动、更丰富的写作素材。这样,学生在写作时,就可以把从作品中汲取的间接生活素材,巧妙地挪移到作文中。学生的阅读量多了,积累丰富了,就不再会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同样,名家作品中精彩、生动的语句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语感的培养也是大有裨益的。学生阅读不同作家的作品,接触各种写作风格和文字技巧,受到熏陶和影响,就会慢慢模仿,甚至能初步形成属于自己的写作风格,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师不仅要发展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还要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课外阅读是教师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作品中蕴涵的丰富人文内涵,可以启迪人生、熏陶品德、塑造和净化心灵。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比老师在课堂上千瘪空洞的说教更容易让学生信服。  
  十一、问题与思考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怎样更好地处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关系,让课内课外达到完美统一结合;部分学生阅读的内容有些单调,只爱看自己喜欢的,有生动情节的,不爱看富有哲理类、散文类的文章,在阅读时只读不思;写作欲望不强,不够积极主动。我们会在今后的教学研究过程中,努力地改善,提高阅读的有效性,让课外阅读与习作指导各有效结合起来。

  • 【发布时间】2016/8/14 16:23:23
  • 【点击频次】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