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指导小学生朗读之我见

 

【作者】 黄文练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指导小学生朗读之我见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革步乡蒙里村小学 黄文练


  【摘 要】 朗读能激发和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爱好,富有感情的朗读可以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教师要把指导学生朗读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教给学生正确地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舞台。
  【关键词】 指导;小学生;朗读

  朗读是记忆、积累和培养语感的基本方法,富有感情的朗读可以提高人的审美能力、陶冶人的情操,朗读还能激发和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爱好。语文是有声的艺术,朗读是将无声的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所以,语文教学应以“读”为先,重视朗读,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亨受语文的无限魅力。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要正确地指导学生朗读。
  一、充分进行朗读前的准备,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在进行朗读之前,首先对文章的内容作大概的了解,在没有完全认识课文的生字以及了解课文内容,学生不可能从文中读出感情来,即根本不可能有感情朗读课文。如果在学生没有扫清字词障碍,没有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就进行有感情的朗读,结果往往事倍功半。其次还应当对作者在写作品时的背景及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了解,这样才能真正地读出作品的所要表达的主题,再现作品的内在的思想内涵。
  首先,我们可以让学生预习课文,先对文章进行独立阅读,达到一个初步感知的阶段,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就是这个道理。
  再者,在教学第一教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认识生字词以及读通课文,然后便是初步感知文意。
  其三,就是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有感情,也需要使他们对朗读产生兴趣,去主动学习,把朗读当成一件乐事,就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挂图、录音和老师的体态语言等创设课堂情境,学生容易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二、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朗读的指导
  (一)合理安排停顿和正确处理轻、重音
  合理安排停顿的位置和停顿的时间,不但可以自然地调节朗读者的气息,恰切地显示原作的语气,生动地表现语言的节奏,从而清晰地提示出原作词、短语、句子、层次、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鲜明突出地表达原作思想内容,而且还能给听者留出思索和消化的时间,以便更好地接受和理解原作的思想内容。重音指示着节奏中或句子中最主要的内容。处理好重音,可准确地表达大小、强弱、轻重、褒贬等不同的语调和感情。比如课文《桂林山水》中有: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这里就是要突出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所以在朗读时这三个特点是要特别强调的,在读到这三个字时就要重音了。
  (二)注意语速适宜,并运用恰当的语调。
  朗读的具体形式,主要分为快速、中速、慢速三种,它们的运用取决于作品的体裁、内容气氛和人物个性特点。适当掌握朗读的速度,可以使语言节奏生动,形式丰富,表情达意准确,恰当运用语调的变化来朗读,可以表达不同语气,形成丰富多彩的语调变化,从而生动地表现人物个性,鲜明地区别内容实质,形象地烘托环境气氛,才能在朗读中感悟语文无穷的魅力。
  三、教师范读
  语文教师必须掌握范读这门技能。课堂教学中,在学生略知课文文字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恰到好处的高低、强弱、缓急的范读,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诱发,从而积极地去品语言文字的含义、情味和旨趣,化语言文字为语感的能力,发掘出其中美的深层矿藏,捕捉言外之意,认识语言文字表达的本质意义。
  老师的范读,也是一种指导,而且是更现实、更直接的指导。好的范读,不仅有指导作用,而且有启迪、激趣的作用。所以,备课首先备读。实践告诉我们,课文读懂了,读出味来了,教学方法往往也就随之有了。
  四、指导学生读
  (一)引导学生读出感情
  朗读课文,不仅要做到正确、流利,更重要的是要有感情。朗读时速度的快慢是由课文的内容和体裁决定的;声音的高低是依照思想内容的变化而调节的。一篇课文反映的总的感情倾向就是感情基调。朗读基调是由感情基调决定的。在教师范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基调。比如: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峰峦雄伟”“红叶似火”是对比性重音,“这一带”提示性重音。“奇”“秀”“险”为并列性重音。如果说上一段朗读时应语气轻柔的话,这一段应豪放一些。“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朗读时要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同样,“啊”的音变不能读错。
  (二)借助录像、音乐渲染指导学生朗读
  在朗读中,配上合适的音乐也是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一个重要方法。音乐虽然不像录相那样直观,不能造成视觉可见的图景,不能叙述事件的经过,但是它最易激发人的情感,唤起人的联想与想象。如,在学习《月光曲》这篇课文中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这部分内容时,文中有一段文字相当优美的描写,在短短的几句话中,描写了海面由平静平和到风卷浪涌的变化。在教学时,我播放了《月光曲》中描写这部分内容的音乐,学生从乐曲中很明显地感受到了音乐由先前的舒缓宁静,慢慢变成激越慷慨。他们仿佛亲眼看到了洒满月光的海面的这种变化,当我要求他们去朗读时,他们已经有了对这首乐曲的情感体验。知道如何去把握语音、语调、语速的转折变化,听着他们时而舒缓,时而紧张,时而柔和,时而高亢的朗读时,学生深深地陶醉了。
  总之,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而且还能加深学生学习的记忆力,提高学习情趣。学好语文,朗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是我们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思考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徐文元《小议小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与培养》(《青海教育》2010年第3期)
  [2]秦奎文《浅谈新课标下如何指导学生朗读》(《新课程(教研版)》2010年第9期)
  [3]郑会卿《如何指导小学生朗读》(《少年智力开发》2010年第25期)

  • 【发布时间】2016/8/14 16:24:22
  • 【点击频次】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