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语文教育三大弊端及破解策略

 

【作者】 王立霞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语文教育三大弊端及破解策略


贵州省思南县第六中学 王立霞


  语文像国旗国歌一样代表国家尊严,语文是民族心理、情感、思维、品格、智慧产生的基础和土壤。现代语文教育百年已去,因不能满足民族文化创新发展需要,备受国人诟病,皆因三大弊端困扰语文教育:
  一、教材粗糙浅薄不经典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育之本,要使国人在最佳读书时段读到最应该读最有价值的书,编好语文教材,最为便捷经济。学者李鼎在《光明日报》撰文呼吁:“我们当前的语文教育应适度“复古”,化繁为简,回归文言。其实,语文学习的秘诀就在于掌握汉语言的根。众所周知,所有的白话文字,皆始于文言文,故汉语言文字的根,在于文言文。文言文,以雅俗论,较白话文为雅;以简繁论,较白话文为简;以深浅论,较白话文为深。所以,若是掌握了文言文,就等于精通了现代文。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掌握了文字的根,我们才能真正地驾驭自己的语言,也才有可能推敲和锤炼文字。而这正是阅读和作文所必备的素质。”(光明日报《(古文观止)是最伟大的教材》)本文无意讨论文言白话之争,但李先生所讲确有道理在。文言也罢,白话也好,只有历史长河淘洗出的根,才配作语文教材。
  经典乃民族文化之根,文明通过经典阅读代代相传。各民族都有几部经典家喻户晓,渗透到每个人心灵深处。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常可从经典那里吸取精神养料,寻求解决办法,这就是经典,是民族精神源泉。据此看来,语文教材是多么粗糙浅薄不经典。
  二、教法舍本逐末害处多
  建国后,尤其改革开放以来,语文教育教学流派纷呈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语文教苑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也共同见证着语文教育教学的日渐没落。
  目前新课改《语文课程标准》吸纳西方“后现代课程论”、“多元智力理论”等现代教育思想,理论上将有效提高语文教育质量,强化语文课程建设。但新课程理念已充分展示并完成了创生使命,新课改业已实施多年,语文教育涛声依旧,并未出现预期的成果。
  语文教育无法完全抛弃传统而构筑出理想化的全新形态。各种语文教育的思考设计,必须融入民族扎根本土。“其他各科的教材教法,内容工具,似乎还有可借镜于他国先例的地方,特有国文,非有我们自己来探索不可。”教育家王森然这话确乎金玉良言。汉语在漫长历史中有发展变化,但血脉没变,学习汉语的基本规律没变。中国人最懂得语文教法,传统教学经验最有借鉴价值。
  众多语文教育流派教学方法,新颖的外国教育理念,不能解救语文教学,甚至正是这些理论舍本逐末误导语文教育。理论技巧愈繁荣发达,语文教育愈没落沉沦,现实不正如此吗?
  “中国语文教育的最大弊端是轻道重术,像数理化一样坠入题海战术。语文教育的花样不可谓不多,招式不可谓不繁,但却事倍功半,学生的语文能力特别是语文创新能力不如人意,国民的语文素养与文明古国的地位极不相称。”(光明日报《(古文观止)是最伟大的教材》)李鼎先生此言一语中的。语文教育陷入技术泥潭,教会学生解题能拿高分这绝不是真正的语文教育。沿着应试教育导向,做分数第一噩梦,把语文教育搞得支离破碎繁琐低效,养育出短视功利唯分数是从的小家孩童;把生命艺术工作做成拉大锯式的机械工作;所谓的科学新理念冷落一隅:现实不正如此吗?
  三、学习时间被剥夺挤占
  现行教育,语文与数学英语一样分配课时,有些学校还少一些。学生课外时间几乎没有语文的份儿。没有时间,神仙也无法保证语文学习质量。正如任继愈老先生所说:“我觉得现在中学和大学都有一个问题,课程排得太满,没有学生自己的时间,不能发挥自己的爱好,跟蒸包子一样一屉一屉的,出来一个模样,这样不会出人才,有人才也埋没掉了。我的孙子就是这样。在念中学,他没有自学的时间,课外看书的机会几乎没有,一天到晚做题做题。”
  看学生们语文课堂上有多少时间读书,课外有多少时间读书,从小学到大学读过多少书,就会真切感到语文教育问题多么严重。知书达礼,腹有诗书气自华。不读书何以知礼?满腹草莽何来才华?使学生没时间读该读的书,让学生不喜欢读该读的书,这教育是祸国殃民的教育。
  语文教育要走出困境,须有相应策略破解弊端:
  一、教材内容要强根固本
  根是中华文化之根,本是修身成人之本。强根就是要让学生从文化源头上了解我们民族,热爱我们民族。民族文化根在文字,作为中华文化最主要的载体,汉字永不可废;民族文化精华在经典,经典闪烁着永恒的光芒,给我们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强根固本就是强调语文教材要打牢汉字基础和经典基础。
  汉字基础如何打牢?识字,明字理,规范书写艺术书写。基础教育阶段,汉字认读书写是语文教育最基本最重要的任务。“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所以能够在数千年的历史风云中绵延不绝、傲立于世,并在世界特别是亚洲形成长久而广泛的影响,首先是因为我们的文字能够代代流传、会读会写。汉字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是从未间断的龙脉。”(北京晚报《保护汉字弘扬书法是件大事》作者赵长青)赵先生此话振聋发聩,打牢汉字书写基础,语文教育义不容辞。这是把字好,更是培养孩子对民族语言、民族文化的感情,是具体的渗透在个人生命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汉字是表意文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汉字直接书写的优点是其他任何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祖先创造汉字就是让人来书写的。只有在动手书写的过程中,学生才能感受到汉字的美:间架结构美、音形义结合美、线条流动美、和谐美、布局美,等等。同时,汉字书写也是认同祖国的最有效方式之一。”(中国教育报《母语教育:构建和谐的文化人格》作者 程翔)牢牢记住汉字,即使亡了国当了奴隶,依然可以打开枷锁,重建中华文明。
  民族经典是我们文化的根,我们最不该丢失。阅读经典使学生经历文化濡染,气质潜移默化,这是语文教育的核心本质。当然,究竟何为中华文明源泉的经典;何为世界文明经典,需深思慎取。据此看来,语文教材应是每年若干经典文本,值得学生熟读成诵。 
  强根固本,打牢汉字基础、经典基础,在基础教育阶段练好童子功,为后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这是奠基工程,舍此,语文教育的所有美好设想都只能是空想。
  二、教法应尊重汉语规律
  语文教育教学理念方法,当摒弃浮华形式和作秀套路,求简约图高效。弃花里胡哨,要实实在在;弃标新立异,要尊重规律;弃急功近利,要着眼长远。从语文学习基本规律来看,写、读、背三字足矣。
  写:扎实打好书写基础,认识汉字会写汉字,写一笔好字。传统语文教学最基本的经验是注重识字写字。汉字承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体现中华民族大智慧。传统教学让学生在识字写字过程中,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同步和谐发展,这是智育开窍,是德育和美育陶冶,更是全面提高后代素质的途径。写是语文教育的基本途径,是语文学习最有效的方法。汉字书写水准和写作能力急剧下降,更说明写十分重要。
  读:饱读经典。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都传递着传统教学诵读为本的有效经验。汉语一字一音一形一义,独立性很强,其含义得从上下文中体味,眼观其文口诵其声心唯其意的诵读对语文学习极为重要。
  背:熟背经典。古代教师开讲前,学生要对学习内容熟读成诵倒背如流。从三字经百家姓到四书五经,都要背诵,教师甚至用板子强制学生完成。这种笨办法使儿童在基础教育阶段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随着阅历增加这种涵养积淀慢慢发酵,最终闪射出创新创造的火花。 “厚积”是“薄发”的物质基础,是独到见解新颖思想产生的土壤。背是手段是中间环节而不是终极目标。死记硬背是形成语文能力的必要步骤。舍此,语文能力形成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如今学生记忆中有用东西实在太少。这是当前语文教学的软肋,是学生语文能力低下的根本原因。古代塾师理论学习有限,教研活动很少,教学方法手段原始,就是把时间给学生,让学生多读多记,在语文学习实践中获取语文能力。
  纵观当今语文教育,各学段都有完备的教育教学方法理念,技术技巧,但真正尊重语文学习规律高效实用的尚不多见,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弃巧守拙返璞归真,从传统教学方法中吸取营养,简简单单抓好写、读、背三字,从根本上改变语文教育现状,让下一代喜欢民族语文,帮助下一代学好语文呢。
  三、确保语文课时的优先投入
  立身先立学,立学先读书,这是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优良传统。多读书,读好书,对诗书传统悠久却走进阅读荒漠时代的当代中国,十分重要而迫切。语文教育承担着唤醒下一代读书欲望的责任。犹太人只占世界总人口0.3%,可是获得诺贝尔奖的比例却是其他民族的一百倍,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基辛格、格林斯潘这些思想、科学、经济等领域的领袖人物比比皆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调查,阅读量排名世界第一的正是犹太人。能否享受读书快乐,正是文明和落后、高雅和粗俗的分界。这种快乐,是语文教学的任务,更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把值得读的书推荐给学生,确保学生自主阅读探索时间,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品尝读书之乐,才是语文教育的理想境界。
  总而言之:语文是无用之学是文化之学是心灵涵养之学是形而上之学,而不是功利之学不是技术之学不是琐碎细事之学不是形而下之学。当语文沦为科学主义的工具性学科,沦落为解题得分的应试技术,语文就不再是语文了。
  语文教育教学要抓住学科根本,着眼长远,就要注重形而上的东西,培养我们民族的精神贵族,培养大器通才,培养能够笼天地人生社会于胸中的哲人思想家。孔子主张“君子不器”,他要培养诚意正心修齐治平的君子,而不是囿于某方面雕虫小技的“器”,正是抓住了语文教育的根本。只有从根本上澄清认识,拨乱反正,重视传统,养君子浩气,育贵族精神,挽救文化颓势,重振人文雄风,语文教育才有可能给民族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 【发布时间】2016/9/6 16:26:27
  • 【点击频次】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