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语文中的探究性学习

 

【作者】 古力米娜·克里木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浅谈小学语文中的探究性学习


新疆库尔勒市第五小学 古力米娜·克里木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日益加快,知识的学习已经成为一个终身的过程。现在教师的工作是“教育学生如何学习”,而学习本身就是一种探究。我国古代教育家非常重视探究性学习方法,并有许多精辟的论述。提出“读书要有疑问”的宋代学者朱熹先生就主张治学要有穷根究底的精神。①这些深刻精辟的论述对我们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是很有意义的。那么,如何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的开展探究性学习呢?
  一、探索性学习的主要途径
  奥苏伯尔一直强调学生原有知识系统对新知学习所产生的重要影响。语文课堂中,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需要已有认知基础的支撑。因此,教师在设计探究性学习活动时,应剖析学生的认知背景,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找准最佳起点。主要途径有以下几条:①从已有知识背景入手,寻求探究起点。语文知识是呈链式分布的,分字、词、句、段、篇。它们之间有自己的独立性,又是不可分割的。有些新知往往是旧知的重组、拓展或延伸。这里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便是新知探究的最佳起点。例如小学语文低段识字教学中生字的字形记忆,有的可以是将学过的字加一加,有的是减一减,有的是将学过的字换偏旁等。这样就能帮助学生更快地记住生字。②从已有生活经验入手,寻求探究起点。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有助于学生结合生活经验、配以生活原型来实现新知的探究。这里学生相关的生活经验,便是新知探究的最佳起点。例如,学生借阅班级的图书,这就涉及到“如何写借条和收条”这一新知的探究起点;小朋友之间可以通过电话联系,这又涉及到口语交际“打电话”这一新知的探究起点。③从已有思维方式入手,寻求探究起点。不同语文问题之间的相似性,决定了思维方式的可迁移性。这里相似的思维方式,便是新知探究的最佳起点。例如可以将学总分段落的方法,看作“如何学习总分结构课文”这一新知探究的起点。④在丰富的生活中,寻求探究起点。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一本教科书,里面有许多的学问等待我们去研究、阅读。教师要鼓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大自然中的一些有趣现象,日常生活中一些感兴趣的事物,身边人们议论的一些话题等,都可以作为探究性学习的课题。一个学生看了“世界杯”后,对足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足球发源于哪个国家?最初的比赛是怎样进行的?中国足球的出路在哪儿?一系列的问题萦绕着他,便确立了《足球之路》研究课题。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关注的问题,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报刊、杂志上面的内容,国内国外的一些重大时事,从古到今的一些名人轶事等都可以从中选择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研究性的学习。
  二、品尝主动参与的成果
  平时我们总用“失败是成功之母”来教育学生,而我却觉得“成功更是成功之母”。每个人都渴望成功,成功能激励人不断前进,对于学生,这更是如此。所以我经常把学生活动的结果展示出来,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品尝到胜利的喜悦。例如:在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等环保的课文以后,我让学生利用双休日时间,对本地的环境污染情况进行调查,对调查的情况进行分析,寻找原因,讨论对策,并写成调查报告,最后将全班同学的调查报告整理成较完整的一份,投递给有关部门,而有关部门也采用了其中的某些建议,看到社会承认大家的活动成果,学生的自豪感与成功感是不言而喻的。再如:在“手抄报”比赛中,学生独立或合作办报,既当“作家”又当“编辑”,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结果也是令人振奋的:《小溪流》《蒲公英》《金色少年》等一份份充满童趣的手抄报涌现了出来,我把这一份份报纸贴在教室的四周,让学生们置身于自己的活动成果之中,亲身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而这种成功感又将激励他们在以后的活动中更加主动地参与。语文活动是学生学习的乐园,实践证明,每位学生都喜欢上语文活动课,有位学生曾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如果每门课都能像语文活动课那样有趣、那样轻松的话,学习真是件快乐、幸福的事。”的确,语文活动课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多主动实践的机会,学生在这些实践中,灵活地运用各种活动技能,手、口、脑同时运转,培养了机智、敏捷等品质,发展了判断、记忆、想象的创造能力,拥有了积极、愉快的情绪,形成了开朗、乐观的性格,具有了果断、沉着、勇敢和团结互助的优良品质。当然,作为教师我们更要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使他们“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双手来做”,使他们享受做学习主人的权利和快乐。
  三、赏识探究结果
  曾经盛行的成功教育的主旨就是让学生充分享受的成功的喜悦,从而对学习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和更持久的动力。探究性学习更是如此。首先,学生探究学习的结果,要形成结论,要用书面、口头、图表等形式展示,要通过表达使探究结果外显化;其次,教师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要十分关注,要让学生觉得他们所干的事情是十分受老师重视的,从而热情的投入;再次,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不能太高,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智力特点,体力特征,果子挂的太高,其味道再诱人,学习上力不能及,也会放弃;最后,对学生的探究结果哪怕是一丁点,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让其享受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再探索的欲望。

  • 【发布时间】2016/9/6 16:51:46
  • 【点击频次】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