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谈原初体验下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

 

【作者】 张长亮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谈原初体验下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    


四川省凉山州会东县姜州镇中心校 张长亮


  【摘 要】 本文从人们记忆中的对各种事物第一次经历的原初体验出发,以此探讨小学教育中的汉字教育。认为原初体验及由此产生的原初诗性是一种宝贵的人生体验。我们如果在汉字教学中,善于设置各种具体情景,激发、加深学生的原初体验,这样就会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 原初体验;原初诗性识字

  一、原初体验与心灵震动
  记忆中的第一次经历是人生最难忘的,这是我们大家共有的人生体验,这就是我们本文所说的原初体验。每个人在受教育时也会有着同样的体验,但是,由于我们的偏见:总认为第一学习印象,不成熟、不完善,所以我们往往会轻易地抛弃这一原初学习体验。其实,这种原初体验,对我们来说却是最真实的体验,会在人们的心灵上引起前所没有的反响,会刷新人们对生活、对世界的感觉。对儿童来说更是如此,比如说,第一次记忆中的过生日、第一次读一本好书。所以,这种原初体验往往会沉淀在记忆的底层,成为永久的特有人生体验,历经岁月却历久弥新。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教师们常常忽视学生的这一重要的主体人生体验,往往人为地隔离生活与知识的联系,从知识的自身特有逻辑层面展开教学,从抽象到抽象,迫使学生被动死记知识点,结果造成学生接受慢而忘却快的不良教育后果,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
  但是,换个角度,在教学中,我们如果以儿童们的原初体验为依据,善于设置各种具体情景,激发、加深学生的原初体验,这样就会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我们以小学生的识字教学为例,加以探讨。
  二、原初体验下的识字教学
  当前的小学识字教学,虽有很大改观,但仍不容乐观。因为,众多教师们仍以直接灌输知识为主,学生们在痛苦的学习中,对汉字日渐生畏,甚至出现厌学汉字趋势。但是我们若从学生的原初体验出发,循循善诱,调动他们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原初亲身体验中快乐地学习,情况就会大大改观。
  比如,我们讲汉字“火”字,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准备一支蜡烛,点燃后让同学观察其火焰形态,色泽,让他们用手靠近火苗,感受火焰的温度之高,经过这样的亲身体验,同学们就会牢牢记住这个字;且认识到“火”字字形与火焰形状相似,学生们也会轻易学会写此字。教师也可乘机讲解与“火”字相关的一些字,比如“烛”、“炬”等字,这样举一反三,既燃起学生的学习激情,又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且加深其学习印象,提高学习效率。
  人们的原初体验中常常是以感性为主体,以情感为引导,常常与事物的真实本质相悖,这样往往会造成错误。但如果我们在后来的学习中,能够及时纠正这种原初体验,那么我们对正确的知识仍然能够牢固掌握。比如,笔者以前见到“驾驭”这个词,想当然把后一个字地念为nu,这一下竟然持续了多年,直到有一次偶然机会,才发现应该是yu,才如梦方醒。笔者自叹,以后再也不会弄错了这个字的读音了,因为之前多年的误读让我终身难忘。再比如,儿童刚学字时,往往弄混“已”、“己”、“巳”,会把他们读为常见的“已”。在他们多次误读后,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专题把三个字列出,然后从字形、字义、字音上区分,那么学生们会很快记住它们的。这是因为,之前的多次原初错误体验让他们对这些字的印象加深了。
  三、原初诗性中的识字教学
  儿童识字时,面对生字时,会充满了好奇心,一旦他们理解了字的形象与含义,就会给他们带来无限美好的诗意感,我们把这种审美情趣称为原初诗性。因为,此时世界以词语为载体,展现在儿童的面前,会为他们开启了一扇心灵的窗户。卡西尔在《人论》一书中,曾引用失明的海伦·凯勒认字的故事,真实地再现了语言的巨大光照性给儿童带来的生命的诗意体验。海伦想要知道“水”的名字,“我(指老师)拼了‘W-a-t-e-r'水,……我们走出去到了井房,我让海伦拿杯子接在水管喷口下,然后由我来压水。当凉水喷出来注满杯子时,我在海伦空着的那只手上拼写了‘W-a-t-e-r'。这个词与凉水涌到她手上的感觉是如此紧密相联,看来使她大吃一惊。她失手跌落了杯子,站在那里呆若木鸡,脸上开始显出一种新的生气。她拼了好几次‘Water'。然后她跌坐在地上问地板的名称,又指着问水泵和井房棚架,突然她转过脸来问我的名字,我拼了‘teacher'教师一词。在回家时她一路上都处在高度的兴奋状态中,并且学着她碰到的每样东西的名称,这样在短短的时间内她的词汇量增加到三十个。第二天早晨起床后她象个快乐的小仙女,轻快地一会儿走到这件东西旁,一会儿走到那件东西旁,问着每件东西的名称,并且高兴得连连吻我。”
  不难看出,那些事物的名字,使海伦处于极度的兴奋状态之中,“词语的活动则给她以新生般的喜悦”,原初体验中的原初诗性在这里对海伦识字起来巨大的促进作用。
  再比如,我们给学生讲解“燕”字。如果我们溯本求源,给学生讲清楚其演化过程:甲骨文图形像一个简略的燕子形状物,是象形字。小篆图形更为丰富,图像繁密,逼真。其中上像头、嘴,“口”像身体,“北”像两翅,“火”像尾巴。本义为燕子。课堂上,若教师把图形与文字解说结合起来,再让学生想象生活中飞翔的燕子的情形,且幻想着自己像小燕子一样在空中飞行,双手张开,头伸着,在行动中体验汉字。这样,在学生的诗性体验中,在课堂的欢声笑语中,就会轻易地记住这个笔画复杂的字了。
  原初体验是我们每一个人心灵中的神圣情景,如果我们在汉字教学中适当利用学生的这一体验,多方激励、加深学生的这一体验,那么我们的诗性教学也会随之到来。
  参考文献:
  [1]潘庆玉:《富有想象力的课堂教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2]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 【发布时间】2016/9/6 16:52:38
  • 【点击频次】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