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让农村的孩子也爱上阅读

 

【作者】 丘红梅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让农村的孩子也爱上阅读


广西玉林市陆川县温泉镇官田小学 丘红梅


  【摘 要】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农村小学课外阅读进行现状分析,并针对问题采取有效的策略。
  【关键词】 农村孩子;课外阅读;现状与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要学好语文就要广泛读书,只读几本薄薄的语文教科书是远远不够的,要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开阔他们的视野,活跃他们的思维,陶冶他们的情操,为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们应遵循儿童发展的心理和读书规律,注重读书方法的指导,达到课内悟方法,课外求发展的效果。
  然而在农村小学中,由于受办学条件、社会家庭的影响,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少,导致作文能力低,极大影响了教学效果。
  一、现状分析 
  1.图书资源匮乏。农村孩子家庭与城市孩子家庭相比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现在图书普遍较贵,大多数农村家庭没有能力购买课外读物。
  2.思想认识不够。农村家长由于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对于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难以形成,家长不能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榜样,家长认为凡是与考试无关的课外书都不需要读,认为这样会耽误孩子的学习时间,不让孩子阅读课外书籍。
  3.阅读氛围差。首先,受应试教育倾向的影响,教师、家长、学生都或多或少带有急功近利的思想,他们或许能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但是为了应付中考、高考,课外阅读也只好把它放在一边了。其次,农村教师的自身阅读状况也不足以承担起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重任,其中主要原因是教师本身阅读量少,知识面狭窄,有一半以上的农村学生反映语文老师从来没有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也没有强调他们进行课外阅读。最后,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学生忙于完成老师的作业,没有时间阅读。
  二、实施策略 
  (一)转变观念促阅读。
  “把每个学生都领进书籍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灯,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学生读书的兴趣与水平直接受老师的读书兴趣与水平的影响。因此,转变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近些年随着新课程的推行,考试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侧重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及能力的考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校应认真贯彻素质教育,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真正给孩子减负,留出时间让他们看书。针对一些农村孩子的家长对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的现状,老师要利用家访,家长会等机会,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让家长提高认识。
  (二)广开书源促阅读。
  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明的信》中对读书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必须如蜜蜂采蜜,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只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且枯燥。学校、家庭、社会都要积极为学生创设阅读条件,保证孩子们有书读,有“许多花”来“酿蜜”。那么,首先是要创造条件,广开门路,保书报的数量。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农村经济基础相对较差,可以提供给孩子阅读的书很少,这就要求老师要多动脑筋,广开书源。
  1.现在各校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都配备图书室,但是据我了解图书室能正常开放的不多,许多学校图书室形同虚设,一方面学生没书读,一方面图书躺在那里睡大觉。学校领导一定要重视图书室的正常开放问题,作为老师也要积极配合,要求学生走进图书室,让尘封已久的藏书重新焕发迷人的光彩。
  2.互相交换,互通有无。我每年春季开学都让每个孩子利用好压岁钱,购买一两本书,互相交换着看,这样相当于每人有几十本书可看,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书源不足的问题。
  3.号召学生自愿捐书。很多人都有“书非借不能读也”的心态,因此,老师要号召学生自愿、踊跃为学校、为班级捐赠书报,充实学校的图书室,组建班级的图书角,建立书报交流、轮阅制度,实行资源共享,营造读书氛围。
  4.变旧物废物为宝物。学校、家长看完的旧书、过时的报纸杂志,师生自己动手,剪、贴、描、画,制成自制课外书,变废为宝。
  (三)兴趣引路促阅读。
  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巨大动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首先要充分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才能真正达到有效阅读的目的。在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每天上课前我都会让一两名学生讲所读到的笑话,故事等,并且让其他同学评价。为了得到同学的肯定,他们便会主动找书读,这样久而久之便产生了阅读的兴趣。另外,阅读的内容不能脱离孩子的实际,要让孩子从浅显的读物读起,循序渐进,逐渐提高。
  (四)营造氛围促阅读。
  (1)营造书香氛围
  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本身具有的难度,使得理解力正处于发展阶段的小学生的阅读常常是在半懂不懂甚至完全不懂的状态下进行。而教师也不可能逆学生发展规律而做到使他们在完全理解的基础上阅读。这时候,单纯的阅读感召力就显得苍白。如何创设一个氛围,让学生觉得新鲜有趣,乐于阅读呢?我组织学生们成立读书小组,举办读书比赛活动,在班级内形成一种氛围,依靠环境的熏陶、榜样的引领,让学生成长在浓郁的诗词文化氛围中,耳濡目染,亲近阅读,激起阅读兴趣。我倡议:从班级“营造书香氛围、建设班级文化”入手,全方位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创造“人人是教师,处处皆课堂”的阅读环境,让书香弥漫学生身边的每一寸空间,使学生浸润在书海之中。
  (2)创设书香班级
  教室环境体现班级特色,每个学生都可自定读书口号,如?“读经典诗文,做书香少年”、“最是书香能怡人??更有名篇可醉心”等等,体现了班级的文化特色。教室里都贴着各种各样的名人名言,学习园地展示学生阅读的活动成果,包括古诗读后感、诗配画、手抄报、好文章书法等。利用开展“好书推荐”活动,根据制定的读书计划,组建班级图书角,实现班级学生书籍资源共享,保证学生有充足的书籍阅读。鼓励学生开设自己的阅读专栏,每周抄上一段或一篇好文章,让学生读、悟、吟、背。使教室充满浓浓的书香气息,营造阅读氛围,使学生走进经典,耳濡目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评选书香名星
  “书声朗朗,文墨溢香”的班级文化可以引导学生与书为友,悟读书之法,品读书之趣。定期评出书香名星激发、鼓励学生读书,让书浸润学生心灵,从而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
  (五)指导得法促阅读。
  “授人以鱼,不如教人以渔”。要让学生爱上阅读,正确的读书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可以要求是学生在平时读书看报的时候,遇到精彩之处或对自己有用的词句,就用符号标出来,这是最常用的读书笔记;可以指导学生在阅读时进行眉批、旁注,记录阅读时灵光一现时的偶然随想;也可以组织学生将读书过程中自己喜欢的优美词句摘录下来;还可以引导学生在看完一篇精彩的文章后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悟写下来,形成读后感,进一步提高写作运用能力。在课外阅读之前,我上了阅读指导课,激发学生了兴趣,交给了他们方法,在课外阅读之后,我又上了阅读交流课,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读书所得,首尾呼应,学生阅读兴趣十分盎然。
  “天道酬勤”“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过一长段时间的摸索与探讨,我班学生的课外阅读收到较好的效果,现在人人爱上阅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作文能力在很大的程度也提高了。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为了让我们农村的孩子也像城镇的孩子一样在书的海洋中畅游,为了让他们在知识的滋润下健康成长,让我们把孩子们的眼光引向校园外那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给农村孩子撑起一片多彩的生活空间!
  参考文献:
  [1]许明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艺术的研究,[D] 新课堂版,2013(5)。
  [2]李思海,让学生享受课外阅读的快乐,[J]小学版,2015(6)。
  [3]谢宇,帮助孩子打开阅读之门,百度文库,2015.08

  • 【发布时间】2016/10/12 12:37:01
  • 【点击频次】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