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感悟略谈

 

【作者】 林 英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感悟略谈


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国华镇中心小学校 林 英


  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探求未知事物的能力,促进科学思维的形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也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研读文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应用有关的知识去探求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是既以课题研究为载体的学习方式,也有课文学习过程的研究性学习,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开展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和知识结构等特点,尤其是生理、心理,学习活动变化的梯度,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应该是灵活的,方法也是多样的,确保学生也通过一定的努力,获得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笔者粗略谈谈一些体会和做法。
  一、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提出新的问题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启发学生对一些司空见惯的或已成定论的东西从新的角度提出新的问题,然后指导学生对这样的问题进行研究讨论,从而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创造能力。。例如,学习《将心比心》一课,可在肯定阿姨和母亲的做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启发学生:要是你是那位阿姨,你会怎么做?如果你是文中的那位被扎针的母亲,你会这么做吗?如果不会,又将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呢?然后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放手让学生思考、讨论、发言。这样,在学习目的的引导下,通过初步感知课文,提出下一步需要研究的问题。这里我们提出的研究性问题,是和课堂教学内容结合在一起的,因此,我们提倡提出的问题必须是同教学目标结合在一起的问题。同样,在学习《称象》一课时,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你有没有比曹冲更好的称象方法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方案首先要积极支持,然后指导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对通过实验证明不合理的方法要指导学生进行改进;对经实验证明合理的方法,要进行表扬肯定。这样,不仅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拓展思维,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更广阔的空间,使其在享受成功喜悦的同时,提高了创新能力。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就得引导学生去研究、去探索,在研究和探索中发现知识、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二、指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进行研究性学习
  要利用教材中丰富多彩的内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指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鼓励学生在应用中大胆创新。在学习了《乡下人家》一课后,提出了科研小课题:开展一次“走进田园”的研究性学习。想想我们家乡值得自豪的景物是什么,自己和身边人的生活是怎样的。然后进行深入的了解,比如:观察田园风光,了解不同季节里庄家、瓜果蔬菜的生长,调查当地人生活的变化,回忆和小伙伴之间的趣事。让学生针对这一课题进行课外调查研究。在掌握了大量的资料后,我进一步启发学生进行筛选,看看哪些材料最适合,然后指导学生进行训练练习。同样,在《高大的皂荚树》课文中,在学习课文内容后,我启发学生总结本课的写作方法,提出了科研小课题:我们学校的大榕树有什么特点呢?让学生针对这一课题进行课外调查研究。有的学生对大榕树为什么要倒着种进行综合调查和访问,有的学生专门对大榕树四季生长状况进行调查研究,也有的学生大榕树的叶子和果实特点进行了调查研究。自始至终,学生非常乐于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很高,研究的欲望极强。
  三、引导学生质疑来培养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科学上的实验技巧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以及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教育的首要目标,应是不断地唤醒和弘扬人的天性中蕴藏着的探索的冲动,养成敢于质疑的个性。可以说,“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教师若能经常注重启发和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假以时日,学生不仅能有效地学得知识,还能潜移默化地形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和批判性思维,培养自身的问题意识。
  我们提倡提出的问题必须是同教学目标结合在一起的问题。开始时可以由教师提问,由学生阅读、研究和解决问题。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研读《称象》一课时,开始先出示大象图,指导学生观察,并简要介绍大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为提出称象问题作铺垫。随后引出问题:象到底有多重?这么大的象该怎样称?官员们和曹冲分别想出了怎样的称象的办法?两种办法哪一种好?为什么?曹冲为什么能想出这个称象的办法?现在科学技术发展很快,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来称象?前面的几个问题是引导学生阅读、研究课文,后面的两个问题则是引导学生拓展思维,从而把学生带人了一个新的思考空间。
  随着一段时间的引导,教学要逐渐过渡到在教师启发下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阶段。因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标志。例如,在教学生学习《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下面几个方面去提出问题:(l)紧扣课题提问;(2)紧扣中心提问;(3)紧扣课文重点内容提问;(4)紧扣文章写作思路提问。结果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什么叫“壮士”?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为什么称他们为“壮士”?课文是怎样体现五壮士的“壮举”?最后几个自然段起什么作用?等等。有了问题就可以促使学生去分析、解决问题,这就会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深人研究。再比如在教学《苦柚》一文,有学生提出:伯父明知柚子是苦的,为什么还要全买下?为什么说苦柚也会变甜?教师抓住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对所提出的问题穷源究尾。围绕伯父与小姑娘之间的对话一步步地理出了阅读思路。这样的过程使学生感受到主动研究的乐趣,以研究者的身份学习语文,将问题置于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全过程。总之,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怎样解决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途径的方法,也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更要提出创新问题。
  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思维空间更加开阔,看问题的角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了,对一些金科玉律般的东西也有能力和勇气提出自己的看法。记得有一次给学生讲“水滴石穿”的故事,本意当然是让学生明白只要坚持不懈,细微之力也能做出很难办的事的道理,不料一个学生就发问:“老师,为什么要水滴石穿?那不是浪费时间吗?”即使这个学生没能领会“水滴石穿”这个故事本来的教育目的,但是他能够提出这样的问题,也许比我们所希望得到的还要好。
  总之,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提倡学生自由探索、自由创造,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以及表现、发展的机会,鼓励学生自由开放和充满新意的想象,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发挥和释放;研究性学习能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因为学生只有在努力探索新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主体性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适时地、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独立地思考,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亲身参与和体验由不知到知或由浅知到深知的过程,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研究问题的习惯。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才会在教学中得到培养和发展。

  • 【发布时间】2016/10/12 12:46:58
  • 【点击频次】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