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如何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构建和谐

 

【作者】 曾业芸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如何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构建和谐


广西陆川县第一小学 曾业芸


  【摘 要】 和谐的课堂教学,在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知识掌握和能力提高的同时,为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用自身的和谐发展去创造和谐的数学课堂教学,以达到促使每个学生和谐发展的目的。那我们应该从研究教学过程中师生、知识、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几个因素开始,构建和谐课堂。数学课堂在“人文”中、在预设生成中,在环境与气氛的渲染中,依托教材,依托教师和学生构建和谐。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构建和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这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是完全统一的,可见这是大势所趋,作为教师应致力于“构建和谐的课堂”,和谐的课堂教学,在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知识掌握和能力提高的同时,为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用自身的和谐发展去构建和谐的数学课堂教学,以达到促使每个学生和谐发展的目的。那我们应该从研究教学过程中师生、知识、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几个因素开始,构建和谐课堂。
  一、数学课堂在“人文”中构建和谐。
  “挖掘人文价值,让数学教育在传授科学的同时起到人格教化的作用”。有学者认为:和谐社会是一种有层次的和谐,其核心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即人与人的和睦相处,是保证社会机体均衡发展的基础。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关系如何,就能构成了课堂这个“小社会”的和谐,学生就能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的主体。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人与人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数学课堂教学的基础。
  (一)营造“人情味”的和谐课堂。人文教育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此挖掘人文价值,首先要求师生间要有一种民主、平等、相互协调、和谐发展的互动关系,促进“和谐师生关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组织引导中,带领学生逐步建构和完善数学知识。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善待学生的错误,在尊重、沟通、宽容、欣赏的氛围中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更有“人情味儿”。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既使学生答错了,我们也要让学生很“体面”地坐下,尊重他们想法中合理的部分,“扬弃式”地处理会让我们的课堂更加和谐。
  (二)构建尊师爱生互动的和谐课堂。尊师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美德,是对长者的尊敬,也是尊重教师的劳动。只有教师爱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尊敬,同样,只有学生尊敬教师,才能虚心地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帮助。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针对数学学科的特点,把师生关系的和谐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例如,我在教学“相差应用题”时,先按题意进行教学之后,笔者巧妙地提一个问题:同学们,刚才这道题是男生23人,女生24人,你们研究了女生比男生多几人?男生比女生少几人?可把老师扔在一边了,老师也想当你们的朋友,也把“我”当作学生,你们同意吗?得到了学生一致认可后,学生分组进行重新编题,一道扩展的题目产生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出来,整堂数学课教学有了师生共同平等的参与而显得更加和谐了。
  二、数学课堂依托教材构建和谐。
  在课改教材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情感因素,应该认真去挖掘。从一组数据,一幅美丽的图画等,让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教师在依托教材从事教学活动的同时,还需对教材进行“深度加工”——积极选择,有效重组及完善整合。如在“长方体的认识”教学中,可以设计以下教学环节:l、师生谈话。出示粉笔盒、红砖等物体,学生指出他们是什么形体。2、师生问答。学生举出一些属于长方体物体的例子。3、师生共同操作演示。教师和学生用刀削萝卜,认识面、棱、顶点。4、小组讨论。长方体的特征。在以上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呈现采取了不同的方式,有文本呈现、直观演示、实验操作、触摸感受、媒体展示等,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使用教材,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数学、用数学。
  三、数学课堂依托教师和学生构建和谐。
  教师和学生是共同构成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教材为脚本,师生共谱新乐章。学生不仅仅局限于对书本上的知识探索、研究,而要把知识延伸到现实中、生活中。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个鲜活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让学生用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实践证明也如此,如有一节数学课,关于分母不能为零的讨论,学生们积极去探索、研究,除了常规的回答之外,有一名学生举手交流,她说:“因为分数中的分母是把单位‘1’平均分的份数,如果分母为零,它没有平均分,这个分数也就不存在了。”更有趣的说:“分母好比母亲,母亲也没有,哪来的儿子(分子)呢?”这样的回答,引起了全班学生的一致掌声。学生的智慧正是像点燃的火把,永远燃烧不尽。好的“文本”还需要“人本”来充实丰富。所以,执行课程标准的过程就是开发、创生课程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材仅仅是达成课程标准的中介,它起着参照物的作用。即使是十分完善的教材,也需要因时、因地、因人的不同而实施教育学再加工,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有效。
  四、数学课堂在预设生成中构建和谐。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需要教师给予引导和帮助。要想引导出色、帮助到位,和教师自身的研究是分不开的,也就是教学的“预设”,出色的预设是课堂教学和谐的必经之路。
  (一)预设为中实现“教”与“学”的和谐。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教学“生成”的起点,对教学的展开和推进有促进作用。
  1、给学生思维的机会。新课程引领下的课堂,注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就要求教师要多给学生“思维的机会”:凡是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的教师决不“包办代替”,凡是学生自己能探索的,教师决不“心存担忧”,应多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多方位、多角度进行思维训练。
  2、从学生的已知出发。《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基础之上”。其中强调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改变过去的数学教育从尖子生教育转向全体学生的均衡教育,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自主探究式学习转化,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的角色转化,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强调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整合。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可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知识迁移的原理,通过动手操作,采用画、剪、折、拼等手段来实现新知的获取。可让学生制作一个长方形,然后,放手让学生任意地等分两个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如采用沿长方形的对角线对折便得到了两个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那么其中的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整个长方形面积的一半,根据S =ab,那么:S△=ah(h=b) ÷2。也可让学生逆向思维来推导。先制作两个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用拼接的方法,可以得出一个长方形,而其中的一个三角形面积便是这个长方形面积的一半。这样,三角形的面积就是底(长)×高(宽)÷2(一半)。这样,学生在课堂中人人参与,获得了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教师的“教”使学生“学”到有价值的数学,体现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和谐统一;使课堂教学成了一个和谐的教学共同体。教师“教”的过程是交给学生一把“钥匙”,学生学的过程是探索如何去打开知识“锁”,“钥匙”打开了“锁”,便达到了“教”与“学”的和谐了。
  (二)生成促进了课堂的和谐。如今的课堂正呈现出“刚性向弹性转变”的趋势,更关注过程的体验,关注过程体验中即时生成的东西,在“动”的过程中涌现新思想,新创意。如果说更好的“预设”是为了“生成”,那么“生成”的精彩与否则取决于教师个人的教学艺术,也就是“课堂和谐的教学艺术”。学生是灵动的生命体,在丰富而又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常会有许多预料不到的现象产生。面对这些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如何及时捕捉,需要教师一双敏锐的眼睛,并随时进行价值引导。例如在教学七册《量角器的认识》时,先引导学生研究“不借助量角器(事实上他们还不会用)如何比较两个相近大小的角”,学生的研究成果超出了我的想象:用尺子在两边取相同的距离,然后量边的长短、用直尺去摆的办法,在三角尺上做标记、还讲到了重叠法、还讲到了用手指去摆的方法,自然引出量角器的认识,使知识的学习成为一需要。
  五、数学课堂在环境与气氛的渲染中构建和谐。
  人们说:环境造就人,气氛熏陶人。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生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助推器。数学学科由于其本身具有的抽象性,学生往往感觉到乏味、单调、枯燥,远不如语文等学科富有情感的学科那么有吸引力。所以,教师要针对数学学科和小学生好奇、好问的特点,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富有挑战性的氛围,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精心安排好教学过程,创设好每个教学环节的环境,把知识的探究学习置于好奇的气氛中。例如,设疑激趣、趣题引路、猜谜语、讲故事、做游戏、比一比、表演、过关斩将等学生感兴趣的,寓教于乐,寓学于动之中。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例多媒体演示,实物投影等,又如:动手操作,分组合作,自由组合等形式,把知识的探究与能力的培养渗透到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活动之中。如在教学“质数与合数”内容时,采用全班学生每人拿一张数字卡(1-50),教师也参与学生的活动,且拿了序号为“1”的卡。教师宣布:请只有约数1和你自己外,没有别的约数的同学到老师“1”这边来;如果你的数字除了“1”和你本身外,还有其他约数的,请自己任意找你的朋友。随着“活动开始”命令下达,全班学生纷纷找自己的朋友。有的学生跑向了老师“1”,有的学生朋友找得多。最后,老师让大家共同观察一下,现在分为几大类?学生一看分成了两大类,一是跑向了老师“1”的一类,二是其他都是除了“1”和本身外还有其他朋友的。这时,老师说:可是老师“1”有几个约数啊?(学生都说:“只有你一个啊!”)那么,我们分成三大类好吗?(好),然后,进行知识整理,凡是跑向了老师“1”的数,给你取个名叫“质数”,(只有2个约数:1和本身);除了1和本身外还有其它的约也给你们取个名字叫“合数”。老师“1”只有1个约数,就不给它取名了,所以“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再按1-50序号按序自己说,如:“我是‘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我是2,我是质数(是最小的质数)。”“我是3……”然后大家一起来编个顺口溜:质数合数看约数,只有2个约数是质数,超过2个约数是合数,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这样,把枯燥的抽象的知识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学得高兴,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总之,要构建和谐的数学课堂,必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从研究学生、探究教材、研究新课标,改变教学方式入手,步步为营,一步步地走近和谐的数学课堂,最终真正实现和谐的数学课堂。只有创设和谐的数学课堂,才能让学生和谐、均衡、个性、持续地发展,我们的教育才有可能得到均衡地发展。

  • 【发布时间】2016/10/12 12:48:43
  • 【点击频次】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