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探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张德贤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浅谈探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广西博白县东平镇文江村小学 张德贤


  【摘 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凡是学生能够探究得出的知识,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的问题,教师不要暗示;学生能够独立操作的探究活动,教师不要代替。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究,使小学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天空。
  【关键词】 兴趣;热情;探究;自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但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相当一部分教师教学手段比较陈旧,只注重对学生进行“容器式”的知识灌输,不会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深入,探究性学习也愈来愈被教师和学生所接受,并且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下面结合多年的实践和研究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谈几点看法。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心理基础,更是注意的重要源泉。生动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情绪体验,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有意设计学生认知的矛盾冲突,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如在教学《认识钟表》一课时,教师从一年级小学生的认识经验和生活背景出发,拍摄了本班一位同学星期六一天的生活情景。由小闹钟的铃声巧妙地引入新课的学习,唤起学生对时间概念的亲切,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新知的欲望。因此,课堂气氛活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激励学生动手实践,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学生对数学体验的获取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动手操作是一种有多个感官参与的以感知形式为主的认知活动。《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很重要的理念就是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美国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我听见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能真正理解。”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励学生动脑、动手、主动探究是多么重要。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功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最终达到教学的目的。如在讲授《圆柱的认识》一节时,由于学生在生活上对圆柱形就有接触,学生对圆柱的形状已经初步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准备了一些硬纸张、剪刀等材料,将全班学生分成10个小组,合作动手做圆柱,并引导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要了解圆柱的相关特点。这时的学生个个精神抖擞,兴趣盎然,迅速行动合作做起了圆柱形。大概过了15分钟,各小组都已经完成了圆柱形的制作,我让各小组汇报情况,各小组在制作圆柱形的过程时都能将圆柱的两个底面相等、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等特点说出来。同时还发现当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长或宽和底面周长相等时才能做到这个圆柱的侧面。通过动手实践操作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机会,也使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实践过程中充分展示了各自的才能,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究者、创造者,最终让学生在边实践边探究的过程中轻松接受、掌握新知识,增强新能力。 
  3.指导学生拓展探究方法,开启探究性学习的大门 
  探究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去发现规律的过程。然而我们在实际授课中认识到:小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还很稚嫩,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还很薄弱。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掌握探究方法尤为重要。 
  3.1 在操作中探究。这种探究方式是:问题——操作——发现——结论。如:在教学退位减法45-9时我是这样引导的:(1)“45-3”你会用小棒摆吗?从4捆5根拿走3根。(2)“45-9”你也用小棒摆摆看会发现什么?45减9不够减怎么办?四人一小组先自摆后交流摆,也可以看看别人摆的。 
  3.2 在实验中探究。这种探究方式是:问题——实验——对比——结论。如在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时,师提示学过圆柱体体积公式,让学生进行削铅笔比赛、说变化,然后进行实验:拿出制作好的圆柱和圆锥进行装沙实验,从中找出圆柱体和圆锥体体积之间的关系。学生边实验边记录通过分析得出圆柱体积是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的3倍。这样学生通过实验在探究中得出结论。 
  3.3 在游戏中探究。这种探究方式是:问题——游戏活动——解决问题——结论。如一年级教材中的20以内退位减法教材所设内容是通过投球比赛来进行的。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经验少、领悟力差,对“投中”、“没中”理解不透。因此教学时教师先进行投球示范,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游戏活动,通过活动理解“投中”、“没中”的意思,然后让学生观看课本情境图选出优胜者画上笑脸,从而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3.4 在猜想中探究。 
  这种探究方式是:问题——猜想——探究——验证。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时先让学生猜一猜:“能被3整除的数”会有什么特征?”有些学生可能会受“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影响,会猜“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个位数是3、6、9的数”。接着出示一组数:13、23、26、29、49、46?6?7?6?7学生发现这些数都不能被3整除而另一组数:12、15、36、39、42、45?6?7?6?7反而能被3整除。这样通过猜想揭示矛盾造成学生认知不平衡,从而激发起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为什么后面这一组数都能被3整除呢?学生又带着这个问题进行猜测探究。 
  4.创设多维思考空间,给学生充分探究的时间 
  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平台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通过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而现在的数学教材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呈现内容的方式是单一的、静态的。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和熟悉教材把蕴涵在教材中的那些可以让学生开展探究学习的资源挖掘出来精心设计探究活动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开放的探究学习材料让学生进入—个自由选择、自主发现的学习活动平台。同时,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自己进行“再创造”。教学时不应把答案或结论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而是要把“学数学”变为“做数学”,把“书本的数学”变为“活动的数学”,让学生在“创造” 数学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在共同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思考、讨论、探究,在尝试对比中发现规律,有效地实现知识的内化。 
  5.注重合作探究在合作中达成共识 
  合作探究是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通过小组合作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并进行交流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在合作探究中,学生的不同智力水平、不同思维方式,经过交流整合有的得到修正,有的得到提升。小组讨论合作时,教师不是一个旁观者,而应积极参与到学生中间,这样既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还可以密切师生关系,真正做到学生的合作者。另外,我在实践中还总结出:一节课小组合作的次数不应出现太多,时间长了会使学生厌倦,不利于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小组合作要限时限地从实际出发让学生真正地乐于合作。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凡是学生能够探究得出的知识,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的问题,教师不要暗示;学生能够独立操作的探究活动,教师不要代替。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究,使小学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天空。 

  • 【发布时间】2016/10/12 12:50:47
  • 【点击频次】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