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习作有效教学新思考

 

【作者】 曾正云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习作有效教学新思考

 

贵州省都匀经济开发区大坪中心校 曾正云

 

  【摘 要】 一提起写作文,孩子们就有“看到题目直摇头,提笔作文皱眉头”的感觉,而交上来的习作更是他们经过“痛苦挣扎”、挤牙膏似的敷衍而成的。如何把作文从“苦事”变为“乐事”?要有效解决这一难题,就得必须增强作文教学的开放意识,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乐写的文章。只有让学生在无拘无束中重现生活、畅谈生活、感悟生活、表达生活,让作文走一条回归儿童生活的道路,才能让习作别样精彩。
  【关键词】 新课改;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有效教学;思考探究

  由于我们传统的作文教学,大都是命题作文,很难调动学生写作兴趣,如果是教师要求写的,学生总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久而久之,造成了学生应付作文,被动作文的现象。古人云“言为心声”,学生情动于中而言于外,并郑重地把它写在纸上,作文这种直抒胸臆的特点,决定了它必须是与真心相通、真情相牵的一种心灵的自我感受。因此,最好的办法是领着学生回归到儿童的世界里寻找“灵感”,放飞心灵,放开思维,放手表达,引导学生“动”起来,带着其特有的童眼、童心、童真去品味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抒写多姿多彩的生活和真我的体验,从而真正让作文教学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去享受作文的乐趣。
  一、倡导“回归童趣”,善于捕捉生活亮点
  “作文源于生活”,正如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样的文字。”没有实际生活经验,写出来的作文也只能是不切实际,干巴巴的,甚至言之无物。
  记得有一个单元布置写《难忘的一个人》,凭借以往的经验,无非就是先让学生在熟悉的人中选择作文对象,再有意识让孩子发现其身上特点任意发挥。如此一来学生像无头苍蝇,在茫茫人海中乱“撞”,不是写生病中妈妈如何照顾让人感动,便是不约而同都写“放学了,突然下雨,××同学雪中送炭和我齐撑伞……”作文中的人物更是千人一面,而人云亦云的内容比比皆是,假话、空话满天飞,这样的巨大反差怎能不令语文老师伤透脑筋?正在迷茫如何改变习作教学“想说爱你不容易”的现象,刚巧这天生病没上幼儿园的侄女来到班上的“无心插柳”,居然得到“柳成荫”的效果。年幼的侄女一进班瞧见有这么多的哥哥姐姐,可兴奋了。好奇心驱使下,时而摸摸这桌的笔盒,时而拿起那桌的课本不知所云……侄女的一举一动牵动了每个学生的视线,同学们哪管得上讲台桌还站着他们的老师,有的拉长脖子张望,有的甚至和她说起悄悄话,惹得一旁学生情不自禁发出笑声……被冷落在一旁的我也忍不住被侄女的天真逗乐了,我灵机一动:侄女不是很好的人物素材吗?这正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得充分利用呀!于是我向学生提议:“看来这个小公主比老师更有魅力,假如你手上有摄像机,刚才你会拍下哪些最有趣的镜头?”班级像炸开了锅,孩子们一下子活跃起来,争先恐后站起来描述,有的甚至还模仿侄女奶声奶气地说话,一个个生动的镜头不断“回放”着……接着《班里来了“小客人” 》、《瞧,可爱的小天使》、《特殊的“学生”》……一篇篇鲜活的习作轻松出炉,就连那些望文生畏的孩子也能参与到这个话题中。望着奋笔疾书的孩子脸上仍挂着丝丝笑意,不能不感叹:只有让作文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把作文题目命到孩子的心坎上,学生才会“爱你没商量”,我们的作文课堂才会童心闪烁,焕发生命的活力。
  生活是万花筒,而作文源于生活,它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生活中的见闻,听了写;好看的书报,读了写……让学生自由自在地想、无拘无束地说、挥洒自如地写,只要教师善于捕捉生活亮点,稍加点拨,不愁孩子笔下没有清泉流淌。
  二、倡导“回归童真”,善于放大生活乐趣
  爱玩是所有孩子的天性,玩耍中的孩子会尽情展露出无限的灵性。因此作为老师若能收起“居高临下”的威严,唤回久违的童心,俯下身子和孩子平等交流,尝试着和孩子一起“放大”生活的乐趣,设计出富有童真的习作题目,相信学生在五彩缤纷的画卷中一定能抒写出真情实感的作文来。
  一次作文课上讨论“健康”的话题,学生提到练太极拳可以健身,一下子给了我灵感,于是提出建议:“我们为何不自创一套健身操?也给它安个好听的名字……”此言一出,学生个个兴趣盎然,创造新鲜事物可是他们的绝活,有的摇头晃脑,有的手舞足蹈……他们都徜徉在浓厚的童真中,全方位调动了手、脑、口,或舞或写,不亦乐乎。接着一个个尽显创意的“广告”闪亮登场:“想拥有一个迷人的笑容吗?请试试‘哈哈功’”,“实现奥运梦想,展现中国人魅力,‘呼气功’会让你实现中国人的梦想”……听着孩子们一阵高过一阵的笑声,我真切体会到孩子们进入了“玩”作文的境界,作文给他们的快乐,绝不亚于其他游戏,它仿佛给他们注入一股兴奋剂,大有不吐不快之感。
  三、倡导“回归童心”,善于聚焦生活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习作要做到“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要想让孩子做到“易”与“乐”,教师就要尝试给学生松绑,给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自由表达。学生的灵性往往是在丰富的体验中产生,有了真实的感受,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就会情动辞发,产生表达的欲望,此时若能趁热打铁,学生写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一次劳动课上,经验不足的学生缝制沙包,面对大小不一的沙包,学生竟然傻了眼——不会玩。当我领着孩子走出教室,似乎手中沙包一下子有了灵气,或扔或踢,或丢或抛,浓厚的欢乐气息和童趣迎面扑来,让人身临其境般地感染了其中的趣。这样的活动给学生一个宽松快乐的环境,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开心地玩,展示聪明的创意,于是我就此设计《沙包变变变》的习作,学生毫无怨言,因为所写的是孩子熟悉并感兴趣的,从而能轻松地写,在无痕的学习中完成写作。这样的习作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老师给学生展示自我个性的大好机会,谁又会自我贬低去抄袭他人作品呢?
  小学生的习作应该回归“儿童”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用眼睛去观察周围的世界,用心灵去感受身边的喜怒哀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内心。这样他们会从平凡生活中悟出新鲜素材,会从枯燥的人、事、物中感受到一种情趣,面对这么多的“米”,学生个个成了“巧妇”,还用愁“无话可说,无从下手”写作文了吗?如果说回归“儿童”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那么童真、童趣、童心就能唤醒、激活学生的习作之泉,只有让学生的习作之泉充满活力,学生的笔就能谱写出动人的诗篇,习作也能做到别样的精彩。
  参考文献:
  [1]林珊.活用教材,让语文课本成为习作的素材[J].语文天地,2015(08).
  [2]方婷.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习作的教学策略[J].江西教育,2016(06).

 

  • 【发布时间】2016/12/7 11:59:10
  • 【点击频次】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