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试谈语文课堂中的提问

 

【作者】 吴建华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试谈语文课堂中的提问


新疆库尔勒市培训中心 吴建华


  【摘 要】 新课标强调的是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但教师的提问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有价值的提问。
  【关键词】 语文课堂;提问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和《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上摒弃“满堂灌”,代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对话”式教学。但是当人们否定了语文课堂教学“满堂灌”之后,便对“问”字情有独钟了。于是“问”字取代“讲”,“满堂问”取代了“满堂灌”。我认为“满堂问”并不比“满堂灌”高明。显然,“满堂灌”无益于学生问题意识的萌芽,“满堂问”也不利问题意识的滋长。
  “满堂问”之被批评不在于问而在“满”,一些老师为了充实课堂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从上课一直到下课是常有的事,老师备课不备学生,只备“问题”。授课时,一个个“问题”连珠炮似的问着学生劈头盖脸地砸下去,学生只有招架之功,绝无“读书”之时了。“满堂问”的教学行为,说到底仍是一种不露痕迹的强加,老师将学生视为一列火车,让他们在自己预设的轨道上滑行,然后丝毫不差地到达目的地。新课标强调的是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但教师的提问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有价值的提问。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那么怎样提问才有价值呢?
  一、教师要善于发问,引导学生思维
  发问是阅读教学中一种重要的对话方式,它的实质是教师用自己的文本对话中产生的思维火花去点燃学生思维火种的过程。通过对问题给学生提供某些线索,启发引导,使之注意利用文本中有价值的信息,寻找并打开进入作者心灵世界的通道,在与作者心灵对话中交流感情,碰撞思想,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篇课文很长,如果老师眉毛胡子一把抓,那么学生肯定无所适从。我在都这篇课文提出两个问题:一是鲁达为什么要打郑屠?二是鲁达是怎样打死郑屠的?由这两个问题作为课堂讨论的向标,学生围绕它自由发挥提出问题。如果每一个细节问题都要由老师来设计,那么不但体现不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而且还会压制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可见,教师发问的主旨是引导学生发展思维过程,促使学生对文本产生动态的深刻理解。
  二、教师要善于捕捉信息,开拓学生思维
  苏联教育家达尼洛夫提出了建立某种问题情境进行教学的方法,主讲把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积极思维结合起来,主动探究知识,设计了“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积极独立活动——教师把学生引入下一个新的问题”的教学模式。这要求教师在设计时,一定要明察秋毫,善于从学生积极思维活动中捕捉有效信息,并及时延伸引导,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谁是最可爱的人》课后有这样一个问题:“作者选用了哪些典型事例说明中国人民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这个问题针对性强,但问得平凡,启发性不强。钱梦龙老师改从另一角度提问:“作者在本文只举了三个例子,他认为‘用不着多举例’,有人认为多举一些例子更好。你认为哪种意见对?”为什么两个问题要达到的目的是一样的,但后一问法更富有启发性,因为角度新,并设置了一个矛盾,能起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三、教师要创设“大问题”背景,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提出的问题不能小而碎,不能直白得学生一看就懂,一读就会。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全课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把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层层深入,逐步引导学生向纵深度发展。如问题难度过大,学生一时无法回答,势必导致思维“卡壳”和课堂“冷场”,一定程度上抑制学生的积极性。故教师要适当进行“课题浅出”处理。如鲁迅的《风筝》一文中蕴含的对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麻木状况的思考,学生是难以把握和理解的。处理教材时,教师先从浅处提出问题:“我们看见风筝都会感到快乐,但作者从小就不喜欢风筝,在他成年后看见风筝,内心涌起的情感和我们有什么不一样?”学生略做思考就会回答“我们高兴,快乐,他却是惊异和悲哀。”教师接着问:“他为什么会惊异呢?他的悲哀又是什么呢?”教师由浅入深地一步步追问,学生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在故乡的风筝的时节,我“虐杀”兄弟精神的事,在那个封建教育思想占统治者地位的年代,精神“虐杀”者到处都有。被“虐杀”的绝不是小弟一人的精神,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这种连续提问,意在化难为易。
  四、教师应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因此,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应放手让学生质疑,提问,培植学生的问题意识。无论是老师的“满堂灌”,还是老师的“满堂问”,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都只能被动地听或答,老师始终是被行星围绕的太阳。然而,从提问学生,到学生提问,这问题的主体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学生终于可以回归到课堂教育的中心位置上。这是教学探索实践中的一小步,但却是教学思想转变的一大步。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能够提出问题,等于解决问题的一半。”学生主动的提问,不但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理顺教学关系,优化教学过程。所以,把提问权还给学生,才是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关键!
  总之,课堂提问是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目的、要求设置问题进行回答的一种形式,它既是一种手段,又是一门艺术。我们教师只有不断探索,灵活运用各种方式进行提问,通过巧妙设问紧紧抓住学生心理,让学生心中制造疑窦,腾起疑云;给学生创设主体性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发问,在发问中学会探究,才能帮助学生在学习与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新知,培养能力,激发情感。

  • 【发布时间】2016/12/27 21:16:39
  • 【点击频次】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