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革步乡中心校 韦 燕
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的培养又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本人认为,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致力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宏观而言,阅读和写作一样是没有“定法”的;但从微观来讲,学生阅读课文也和作文起步一样,又确实有“法”可依。力求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上下功夫,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能收到比较满意的效果的。下面就优化方法,提高能力培养,结合教学的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思考性求解阅读
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向学生明确提出若干个带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以自读的形式循文求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一教学环节,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大致了解文章的内容,课文的结构,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认识。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划出要点,以便在课堂中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个整体认识决定了在部分理解过程中的思维方向、思维方式和思维的准确度。这是阅读的起点,也是一种近乎直觉感知的体验,要让学生自己去感知。这种求解性阅读方法,关键在于教师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1、阅读课文提示、注释的提问方法是否得体。2、应用查阅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的方面不能忽视。3、一边读一边做记号的方法。可用“线条、圈、点”的方法,就是在阅读时,用不同的符号标出文中关键的字、词、句、段,然后,再把标出的字、词、句、段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分析。最好的方法是: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似有所悟,跃跃欲试,甚至自发展开讨论,这种方法就是要学生在反复时,注意思考分析,经过思考再动笔,通过动笔再思考,从而较为迅速、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段落层次、主题思想等,使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不断地得以提高。因此,一定要掌握难易程度。如果课文确实较难理解,则可以提出几个阶梯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寻求正确的答案。在教《白杨》时,可以先板书出几道思考题让学生自读:(1)父亲为什么要对白杨成长的艰苦环境作解释,而后面又说白杨迎着风沙成长,是否前后矛盾?(2)你读了父亲所说的话后有什么启发?学生根据思考题,认真阅读课文,就知道父亲的良心苦用。为此,应把有意识地教给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作为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内容。
二、理解性比较阅读
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各个方面,也就是指导学生对课文钻进去。记得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此较是一切理解法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又如毛泽东同志指出:“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从语文教学方面看,要使学生在初读阶段所获得的感性认识产生质的飞跃,上升到理性认识,就需要理解性比较法阅读。这是整个学习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方法。在指导学生精读课文时,必须做到以下面几个方面:1、提出一定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再引导学生如何迅速捕捉文中关键的词、句、段;2、如何结合语境理解关键的语句、语段对表达主题的重要作用,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方面的别有匠心;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主题思想,领会作者在立意方面的精辟和妙用。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新课时实现学习过程的迁移,开阔视野,启发思路的特效。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理解性比较阅读,部分深究,扎实训练。这种阅读旨在通过培养一定的阅读技能,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各方面的知识营养。当然体裁相同而主题不同的文章,主题相同而体裁不同的文章,同一体裁、主题而选材不同的文章,都可以通过理解性比较阅读来了解其内容。如六年级的《小英雄雨来》和《少年闰土》,二者的体裁都是小说,但却反映不同的主题。又如《鲁班学艺》与《景阳冈》,同写人,都是表现了“技艺高超”这一主题;但体裁不同。再如《小音乐家扬科》和《凡卡》都是小说,都是通过描写旧时代儿童的悲惨遭遇来揭露旧制度的罪恶,但选材不同。上述阅读,扎实的训练可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能,为学生自学创造有利的条件,在比较中学会辨别,在比较中抓住特点,在比较中培养了能力。
三、质疑性评价阅读。这种阅读的目的,在于通过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课文内容、形式、风格等方面进行评价、欣赏,肯定和吸收正确的、美的、好的东西,批判和摒弃错误的、丑的、坏的东西。弄清字、词的确切意思,用法以大至篇章结构,人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由教师选择归纳成若干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这个教学基本环节就是指导学生从课文中跳出来。在课堂上可以训练学生评述课文的思想内容,分析写作特点,评价作者的写作目的及蕴藏于语言文字中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的欣赏水平得以提高;思想情感得以升华,较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如阅读完《小音乐家扬科》之后,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小扬科生活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他的结局会是怎样呢?学生联系课文,通过合理的想象和推理,展开创造性思维:有的会说他会自学成才;有的说会读音乐学院;有的说他会成为一个伟大的音乐家……。在这基础上,教师再发问一句:为什么小扬科生活在他那时代的结局和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的结局会不同呢?学生据此再次阅读课文并进行对比联想,不难得出新时代好过旧时代,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剥削制度的结论。这样的培养,既重视了对课文内容和形式的研讨、理解,又重视了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它该变教师对课文的繁琐分析为学生对课文的钻研、理解,学生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这不仅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水平,而且大大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学生在理解的逐层深化中学有所依,学有所得。
这种教学方式,体现了阅读教学的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原则。所以,需要教师通过启发、诱导,使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来取最佳的读法,专心致志地边读边议,质疑解难,努力创新,从而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以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
- 【发布时间】2017/3/21 20:44:07
- 【点击频次】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