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利用校外教育拓展教学探索
利用校外教育拓展教学探索
甘肃省临夏市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 任小龙
【摘 要】 美术教育在现时代下,充分运用资源配置来激发学生兴趣提升技能和审美认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做社会的有用人才,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理想。
【关键词】 校外教育;拓展教学;观念;环境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各种教育观念也在不断的更新,作为素质教育的美育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学校教育越来越不满足与人们对教育的要求,作为补充教育的校外教育的办学绩效也成为学生家长关注的焦点。校外活动中心也就应任而出,承担起培养学生校外专长、增长和知识拓展的有效阵地。审美教育,借助于社会和学校、家庭,培养人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青少年从小就能在马克思主义审美观的教育下,进行审美活动与审美创造的健康发展。全面贯彻《大纲》精神,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思想更新、观念创新。以全新的视角分析、认识这方面的资源,然后才能理清开发利用资源的思路。利用社会资源加强审美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重要作用。
一、创造舒适的教学环境,诱发学生的兴趣
创造宽松的教学氛围,?激励、指导学生大胆创造,启发、引导学生联想、想象,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抓兴趣点,教师应根据学生好奇、易兴奋、好探求的心理特征,凭借一定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获得知识、表现艺术情感的欲望,从而主动自觉地进入想象氛围。一堂成功的美术课,首要的一点应该使孩子们对所处环境和接受的新知识具有浓厚的兴趣、极大的热情和好奇。因为兴趣和好奇对学生来说是学习的主要动力。实践证明,孩子们对所参与的事物和环境,如果没有积极的感情参与认识活动,不可能表现出兴趣的特点来。兴趣与好奇紧密联系着,好奇是兴趣的先导,没有好奇的心理活动就不会产生兴趣。只有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能积极参与。教师善于诱发学生在优美的教学环境中诱导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在所处环境的氛围中找出能提起兴趣特点变化的闪光点,从而帮助孩子掌握观察方法,按正确顺序从多种角度观察事物,充分发展孩子的感知功能,使孩子认识世界、感知世界?。
二、利用网络及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丰富教学方式
美术教育是一种图式化的视觉艺术范畴,直观可感知的形象让学生获得体验更为直接有效。在美术传统教育中,教师的理论讲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最多加上教师的示范演示就是教学活动的全部了。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当代的艺术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要做课程的实施者,更要做课程的开发者、利用者和设计者,多媒体的介入使优秀艺术作品图片全方位展示,和一位或多位画家的作画方法及步骤的视频进入课堂,学生在直接欣赏绘画、多角度认识作品的同时,还可以观看不同画家的作画方法和作画步骤,并在课堂上体验一些行为艺术家的艺术作品的视频影像和国内外优秀艺术家的新媒体艺术作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上同步传输世界各大博物馆的绘画、雕塑、装置、声光视频艺术作品的数字技术也变成可能,坐在家里或课堂欣赏世界名画,感受不同媒介的艺术作品的梦想得以实现。
三、在生活中发掘乡土素材,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绘画创作素材需要在生活中积累,培养学生挖掘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现有资源的效益,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类乡土文化教育摆在应有的位置。悠久而独特并被承传下来的乡土资源,如人、物、风、俗、史等。便是现存的乡土美术教育资源,有幸保存下来的祠堂、神庙、村堡、里弄、牌楼,乃至生产工具、生活器用,是现代的但却保持着地方民俗文化的特色,像民居陈设、服饰、玩具、灯彩,直至图案装饰等,都会以一定的人文内涵与文化形态产生教育的作用。鼓励学生去观察生活,在生活中搜集素材,引导学生了解认识民族和乡土文化,使学生受到教育。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创作充满自信,使学生在观察、感受、创作中得到乐趣和满足。乡土美术教育,承传性的乡土文化资源认识,促使学生视野的开阔,增进学生对乡土文化的感情及发展传承。
四、欣赏优秀美术作品,明确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优秀的艺术作品,蕴藏在人类现实生活一切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的美,反过来对人进行教育,使人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发展。
引导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美术作品,并且强调说明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使欣赏与生活联系起来以引发学生联想,通过成功的美术作品学习,感悟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理解和评价。产生与作者生活的共鸣,领悟生活的幸福。由读懂到联想就是创造性的想象活动,诱发了学生从观察作品到联想设计的欲望,从不同角度表达了美好的生活情趣。启发学生通过欣赏美术作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无论风景、静物、人物,一盘水果、几棵蔬菜……只要是美的、动人的,都可以做为表现主题的绘画题材,来激发学生进行绘画创作的积极性。体会知识和技能进行创作活动,表现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五、挖掘优美的形式语言,陶冶心灵
美术教师不仅担负着文化知识技能、技巧传播的任务,而且肩负着对学生实施高尚的审美意识、运用审美语言思想深刻,富于哲理,充实而含蓄语言,常常具有令人豁然开朗的启迪。而审美教育的方式只能通过丰富的视觉艺术形象、美的情感等向学生展示一个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世界,达到陶冶学生心灵的目的。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优秀教师语言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化平淡为神奇,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优秀教师的语言还可以使德育显示出极大的艺术性,从而对学生产生强大而神奇的感召力。教师要充分酝酿情绪,利用自己的语言、声调、速度、动作、姿势和脸部表情的变化,诱发学生与授课内容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以真善美去净化人们的心灵。可以使学生提高正确判断人类社会中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能力,使学生的品格纯洁化、高尚化,进而身心得以美化。启迪人类智慧,传播人类文明。
六、生活实践,给学生丰富广阔的天地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表现出了良好的个性品质,他们积极进取,有创新精神。大自然是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也是人类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利用假日多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或山村、古城,或老树、石屋……让真实的自然和感情激励学生,通过启发和鼓励,让学生表现自己身边的生活,进一步感受生活的美,感受大自然的美,提高对生活的认识能力、表现能力,学生创作的积极性就会更高,绘画表现的欲望就会更强烈。
总之,只要教师潜心挖掘教材,运用身边丰富的资源,恰到好处地为学生大胆想象提供催化与导向,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绘画潜力。因地制宜地对身边的资源进行开发,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深刻体会家乡自然环境的优美、祖国山河的壮丽,优秀传统文化的魔力,增强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发挥审美教育功能,改革美术教学方法,利用自然环境、社会资源,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有利于学生审美心理结构的形成和艺术创造个性的发展。美术教师都应做个有心人,善于在纷繁的社会生活中去粗取精,提炼适合学生的美术资源,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和能力,让他们更加热爱美术、热爱生活。引导学生踏遍家乡这块热土,摄取身边的画面,来展现绚丽多彩的自然风光及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
[2]尹少淳.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版.
[3]张法.中国艺术_历程与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何军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象.当代教育科学.
[5]王伯敏.中国绘画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 【发布时间】2017/3/22 9:47:19
- 【点击频次】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