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课堂调控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课堂调控
广西陆川县马坡镇初级中学 黄小虎
教学调控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确保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有效手段。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促进学生有效学习,要求语文教师能够对语文课堂进行有效的调控。
一、难易相谐,调控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的实质是认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各种手段把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通过学生的内化过程,达到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难易度的把握和调控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的难度太大,超出大纲要求,脱离教学实际或难度太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率便低。因此,教学内容的难易度要适中。
这就要求我们根据量力性原则,对自己的教学对象做实事求是的分析。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对教学内容的难易度进行有效调控,如果教学内容太浅,停留在学生的现有水平上,达不到一定的教学高度,那么,会极大地降低学生求知的积极性,相反,教学内容太难太深,远远超出学生的实际,学生通过努力仍不能克服障碍,同样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做也是不符合语文教学规律,不符合优化语文课堂教学适度性原则的。例如,有位教师教学《岳阳楼记》,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位教师只解释了这一句话的意思,没有达到一定的教学难度和深度。因为这是个互文句,不讲这一点,学生是很难对句子有完整的准确的理解,失之于肤浅;同样,超出应有的难度和深度也是不恰当的。教学的难易度,深浅度应尽量适中,恰到好处,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讲”“学”相权,调控教学程序
一堂课,从某种意义上说,有如一台戏、一部电影、一篇小说。有开端、有发展、有高潮、有结局,即有一定的程序。一个适当的教学程序是一个完美和谐的整体;而不适当的教学程序,哪怕是一个不适时的步骤,都会破坏整个课堂教学的完美和效果。困此,要努力把每堂课的教学程序安排得既科学合理、又富有变化,以追求教学程序的和谐美。
教学程序的安排,重要的一点,是要摆正“讲”与“学”的关系。一堂课四十五分钟,应合理安排,合理分配,教师讲什么,讲多少,什么时间讲,用多少时间讲;学生怎么学,什么时间安排什么学习活动,安排多少学习时间,教师应慎重、全面地权衡。有的教师为了讲透、讲深、讲细、讲得精彩,不惜花费大量的教学时间,滔滔不绝,讲个不停,留给学生的时间少之又少。这样的课,虽然能完成教学任务,但很难实现发展学生的教学目标。因此,对于教学程序的调控,我们应注重对“讲”与“学”的时间安排,权衡得失利弊。如,一位老师在教《紫藤萝瀑布》时,他让学生读课文自己去发现作者描写紫藤萝的美,自己去感悟藤萝的生机,自己通过作者的生活经历去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态度。他讲得很少,而是安排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走进作品,走进作者,进而联想到今天的时代甚至联想到自己”。而他的“讲”,只是随机引导,适当点拨,用极经济的时间去收获更丰硕的教学成果。
如何有效调控教学程序,李镇西老师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他认为“所有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程序都应该以学生的心灵为起点”,教师应尽量少讲,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去感知、去领悟、去体验,让学生学得更多一点、更好一点。
三、快慢相宜,调控教学速度
教育心理学认为,讲课速度过快,容易使学生思维受阻,造成“消化不良”,速度过慢,容易使学生思维松弛,注意力分散。因此,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恰当地调控教学速度。简单知识点,速度宜快,复杂的不易接受的知识点,速度宜慢。具体地说,第一,就一篇课文而言,难懂的地方宜慢、好懂的地方宜快。第二,重点难点的宜慢、非重点的宜快。比如教学文言文,如果一字一句地讲,那得讲到何时?抓住几个难字、难句,重点讲解,其他内容让学生借助课文注释,自己翻译就行了。第三,深课文宜慢,浅课文宜快。鲁迅的杂文从文字到思想内容都比较深奥,学习时就应该细嚼慢咽。第四,详写处宜慢,略写处宜快。但不是详写的地方肯定要慢讲,也不是略写的地方一定要略读,视学生和课文具体情况,也许应该反其道而行之。另外,还要合理使用教学时间,防止前紧后松或前松后紧。因此,教学速度的快慢要以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为前提,做到节奏紧凑快慢相宜,错落有致。
四、张弛相济,调控教学气氛
课堂教学的气氛,不能像纹丝不动的一潭死水,令人感到沉闷和窒息;但也不能像波涛汹涌的大海,老叫人提心吊胆。课堂教学应有张有弛,张弛结合,使学生精神振奋,思维集中。
如,有位教师教《走一步,再走一步》时,他利用了问题和文本研读的方式巧妙安排课程结构,合理控制张弛转换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开始,他在预习的基础上提问:用简洁语言概括本文的事情。这是一“张”。然后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利用记叙文要素找出答案,这是一“驰”。紧接着,老师又问:作者是怎样遇到困难的?他是如何解决的?又是一“张”。学生通过比较详细的研读后找到了答案,是通过“走一步,再走一步”逐步化解困难,走出困境的。这时学生心情一放松,是又一“驰”。然后,老师又问:课文给我们什么启示?如何面对人生中的困难?这又是一“张”。学生经过讨论发言讲出了自己的看法,也完成了课堂内容。实际上,这问题解决完这对学生来讲又是一“驰”。这节课的内容含量不小,但由于张弛相济,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下课后还在互相争论,各抒己见。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一堂课应避免单一化,力求有张有弛,张弛结合,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既张弛相间又环环相扣的生动整体。
- 【发布时间】2017/4/9 10:25:08
- 【点击频次】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