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语文教学中“小练笔”的教学方法

 

【作者】 张锐兰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语文教学中“小练笔”的教学方法


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坦溪小学 张锐兰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认为除了让学生感情朗读课文外,还要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使读与写有机的结合起来。但我们一些老师认为,在课堂上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会打断教学的思路,影响课堂教学结构的完整性和严密性,降低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增加了学生的压力。我想,如果我们能处理好“讲”与“练”的关系,抓住练笔的恰当时机,使课堂练笔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那效果肯定是非常理想的。我们可针对课文内容的可挖掘性,抓准训练点,设计“随文小练笔”。
  1.典型处仿写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因此,要指导学生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大至宇宙世界,小到学校家庭,许多事情都会拨动他们的心弦。要让学生把目光延伸到家庭、社会、日常生活中,告诉学生处处留心皆学问,生活中处处都有可写的内容。有了丰富的生活积累,表达时就信手拈来,涉笔成趣。
  小学语文课本中很多课文比较接近生活,内容通俗易懂,段落层次清晰,对训练学生的习作有一定的启发和帮助。如《赵州桥》一文,其中第二自然段采用了“总——分”的形式,围绕“雄伟”这个特点介绍了赵州桥的长度、宽度、建筑材料、形状特点等,形象生动地展示了赵州桥的雄伟,令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因此,在这个典型处,让学生运用此段的方式写写自己家乡的某个建筑物的特点。学生兴趣盎然,仿写片段一定能获得成功。
  还有很多的课文都是名家名篇,这些文章文质兼美,有清晰的段落、优美的语言、丰富的词语,以及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这都是学生学习写作、练习语言的最好范文。如《秋天的雨》第二自然段的句子:“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学完后,老师让学生自由选择秋天的一样事物,仿照课文写句子。有的学生写白云,有的学生写松柏,有的学生写稻谷。可见,学生对典型的句式进行仿写,不仅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而且在举一反三的练笔中,牢固掌握范文的写作技巧,学生的习作语言同样也得到了锤炼。
  2.概括处拓写
  我们的教材中,编者选了不少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的范文。范文的详写部分用来启发学生怎样把文章写具体;而略写部分,却是学生练笔的好材料。如《孔子拜师》中有这样一句话:“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讲孔子怎样走到洛阳的,文中只用了“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来描述,到底经历了什么样的艰难,就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了。可以提供一些句式:累了,孔子____;渴了,孔子____;天已黑了,孔子____;不管是炎炎酷暑还是寒冬腊月,孔子____。这不仅深化了文章主旨,读厚了课文,还丰富了学生的习作内容,文道结合,何乐而不为呢?
  3.情境处激写
  教材中许多课文图文并茂,其中有些插图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情趣。如《燕子专列》中,文章对贝蒂如何找寻燕子的内容不是很详细,贝蒂的动作、表情、内心活动根本没有涉及,教师可让学生根据插图想象贝蒂寻找燕子的范围、动作、内心活动,然后进行练笔。这样,学生就会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争论处辩写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有因“一词、一句、一段”的理解不同而产生的讨论、探究活动。这是一个活泼、生动又精彩纷呈的过程。如学完《小摄影师》一文后,我问:“小男孩还会再来吗?”有的立刻说:“会!”话音还没结束,就有学生反对说:“小男孩不会再来了!”于是我把学生分成“赞成”派和“反对”派,展开激烈的辩论。一时间,学生纷纷各抒已见,还摆明自己认为很充分、充足的理由。辩论一结束,我就趁热打铁让学生写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样做,不但深化了学生对文本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了阅读质量,而且也创造了学生与文本再次“亲近”的机会和倾诉心里话的机会,可谓一举两得。
  5.空白处扩写
  课文中的文学作品往往留有许多空白,这些地方写得很含蓄,或很简练,给读者的思维留下了想象的空间,需要读者去填补,去丰富情景,使人物形象更丰满。如《西门豹》第10~12自然段,写西门豹用计惩治巫婆和官绅头子的经过。其中惩治的场面在学生的头脑里是空白的,教学时可以设计写话训练:①西门豹接着会怎样惩治其他巫婆和官绅?②那些巫婆和官绅会怎样求饶?③岸上观看的老百姓会有什么神情、举动和议论?通过问题让学生练笔。在教学《掌声》一课时,当讲到受到掌声鼓励后的小英,“她不再忧郁,开始和同学们一起交谈、游戏,甚至还走进了学校的舞蹈房??”开朗起来的小英还会做些什么呢?让学生展开想象,从而深化他们对主题的理解: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帮助。用爱去温暖别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的爱。通过填补,学生的语言得以运用,情感得以表达。
  6.结尾处续写
  教材中的不少课文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余地。文章所写的事情虽然完结了,但事态还可能继续或有新的发展。课堂上可以让学生以原文的终点为续写的起点,展开联想,构思新情节,这也是学生练笔的好机会。如《风筝》一课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的情景。文章最后说: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我们有没有找到“幸福鸟”呢?激发学生想象,让学生续写文章。
  7.童话古诗改写
  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织,重新表达,既可以帮助小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以为学生创造练笔的机会,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古诗教学中,可经常采用这种方法来提供学生练笔的机会。小学语文教材每册都有选编古诗,这些古诗的内容浅显易懂。写景的将景物描绘得细腻生动,叙事的情感表达真挚感人。在学生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可以将这些古诗改成写景或叙事的现代文,也可引导他们把自己当作诗人,将这些古诗改写成自述式的现代文。如教学《枫桥夜泊》这首诗时,为了让学生能充分地感受到诗人张继当时内心的孤独、忧愁,老师设计了这样的一段导语:在秋风萧瑟的夜晚,诗人张继只身坐船来到江南,将船停泊在枫桥边,漫天霜华,寒气袭人,他看着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点点灯火,听着乌鸦凄惨的叫声和寒山寺悠扬回荡的钟声,肯定是愁绪万千、难以入眠,相信此时此刻的张继一定有许多话想说,你能帮他把心里话说出来吗?这样,让学生通过角色体验走入诗人的心灵世界,他们的感受一定会不同寻常,有话可说可写。
  读写结合,抓住关键,把练笔有机地引入课堂。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可写的东西会越来越多,他们不再害怕习作,反而把习作当成快乐的事,作文水平也一定会逐步提高。

  • 【发布时间】2017/4/9 10:37:24
  • 【点击频次】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