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高中历史课堂分组讨论教学

 

【作者】 李 捷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浅谈高中历史课堂分组讨论教学


广西博白县水鸣中学 李 捷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广,新的教育理念也不断深入。分组讨论法是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分组讨论教学法是教师指导学生合作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有效补充。随着新课程的全面推广应用,许多教师在自己的学科教学中在尝试运用分组讨论教学法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了贯彻课改精神,本人尝试将分组讨论法引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一)讨论的问题要精选
  设计讨论问题的前提是一定要紧紧扣《历史课程标准》和《教学指导意见》,从三维目标入手。在此基础上设计围绕教学重点和突破难点的问题。相关经验证明,设计讨论的问题,一要设计具有启发学生思维且有价值性的问题,二要设计步步深入,有一定层次性的问题。
  1.设计的问题要有启发性,即具启发学生思维和有价值性的问题
  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不能设计过于简单,不假思索就能解决的问题。尽可能把具有开放性、探究性、规律性的问题,作为讨论学习的载体。例如:在历史必修1(人教版)专题六“卓尔不群的雅典”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将“雅典的民主政治”和专题一中的“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互相对比,寻找异同,并回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作适当引导,通过讨论,学生的智慧得到充分发挥和展示,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更增强了学生探求的欲望。
  2.问题的设计要步步深入,有一定的层次性
  人们认识问题时往往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由表象到本质,由已知到未知,因此在设计问题时,问题要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使学生对某个历史问题能够做到全面把握。但如果问题难度过大,就不可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还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特别要注意:
  (1)要作一定的引导。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对合作学习的监控。帮助学生掌握相互合作、交流的方法。
  (2)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和交流探讨的时间。问题提出后,学生经过一段时间思考,或出现思考障碍,或出现答案不一,此时是开展分组讨论的最好时机。如果不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问题情境,更谈不上设计独立方案,容易造成讨论流于形式,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例如在讲历史必修2专题六第二节罗斯福新政时,就可以这样来设计问题:①在经济大危机来临的时候,美国总统胡佛采用了什么政策导致美国经济病入膏肓?(属于旧知识复习)②如果你作为临危受命的美国总统罗斯福,你准备分几个阶段来医治美国经济的顽疾?每一阶段你的工作重点是什么?③作为罗斯福总统的你,为医治美国经济顽疾,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颁布过哪些法令?(②③属于立足书本的新知识自主归纳)④你的措施虽然对美国度过经济危机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能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美国的经济危机,为什么?⑤请你总结一下你所采取的政策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所采取的政策的最大不同点在哪里。⑥你认为你身上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④⑤⑥属于立足于教材的自主探究,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来完成,特别是问题⑤,教师要引导和留给学生充足的探讨时间)。
  (二)分组方式要灵活
  可以根据不同的情景、问题使用不同的分组方式。具体有以下几种:
  1.两人互助式
  同桌的两个人就是一个自然的互助学习小组。这种方式能迅速覆盖到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学习的机会。在历史教学中,如果采取同桌互助,既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能达到共同参与的目的。
  2.小组竞争式
  对于几个平行并列的教学内容,按班级座位分成几个小组,让各组负责一项内容开展,然后派代表在课堂上交流汇报,达到全班学习的目的。如:在学习“伟大的抗日战争”中的“1931~1937年抗日活动”这一知识点时,以班级中的四个小组分别代表中国共产党、国民党爱国将领、普通的中国工人农民学生、爱国民主人士。面临当时的形势,会做出什么样的行动?各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角色,提出自己的行动计划,然后教师选择各组代表发表自己的意见,其他组就行动计划的完整性进行打分。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竞争意识,提高了课堂效率。
  3.自由组合式(辩论式分组)
  这种分组方式主要根据不同的观点,对学生自由分组,小组可以课前搜集资料,课堂上进行辩论。如在教学活动讨论课“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时,这时可以采取全班分为两个大组进行辩论,教师不提供任何观点,只印发有关辛亥革命的一些史料和参考书,给学生提供搜集资料的网站,叫同学们去收集资料。引导学生通过收集阅读这些史料、参考书和资料,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在课堂上积极讨论,并举具体史实论证自己的观点,批判与己不同的观点,甚至唇枪舌剑。通过辩论既培养了学生收集、阅读、分析、提炼史料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不断提高,同时学生就在这种情境中促进了他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效果很好。
  (三)讨论的形式要多样
  灵活运用分组讨论的不同方式是吸引学生参与讨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
  1.相互协商法
  讨论时,小组成员可以先独立思考,产生自己的见解或把想法写下来,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这样可保证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有思考的机会和时间。如中国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中,我先提出了问题:请从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习俗风尚、交通工具、通信手段、传播媒介等方面考虑,我国近现代社会生活有了怎样的变迁?以及造成这些变迁的原因是什么?而后各小组成员自己思考、协商,汇总形成小组观点,再拿出来进行集体讨论,最终全体达成共识。这样的过程,既发挥了每一个同学的主观能动性,又汇集了同学们的共同智慧,起到了提升对祖国悠久文化和多元文化的热爱之情。
  2.相互补充法
  在小组中每个成员独立思考后,随机决定一位成员陈述自己的意见,其他成员以他的意见为参照,发表见解,最终形成集体意见。这种方法也可以应用于全班组与组之间的探讨,在这种具有团体性质的争论中,学生们更容易发现差异,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
  3.相互提问法
  可小组内提问,也可小组间提问,可学生之间点名提问,也可男女生相互提问等。这样的方法增强了趣味性,如加入一些竞争机制,则使学生产生较高的积极性,也培养了集体荣誉感。本人在必修2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教学中就采用了此种方法,同学们先自己设计问题,然后相互提问和回答,这样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锻炼了学生们的思维能力。

  • 【发布时间】2017/4/9 13:04:09
  • 【点击频次】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