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地理课堂教学中怎样有效激发学生提出问题
地理课堂教学中怎样有效激发学生提出问题
陕西省长武县冉店九年制学校 王勤瑞
随着地理新课程理念不断深入教学实际,如何激发学生提出有效的、针对性强的地理问题,成为地理教师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正确引导学生地理思维,贯彻教育教学目标,实施有效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依据数十年教学工作的经验和学生实际,粗略探讨,简要总结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一、学生提出有效问题必须以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为前提。
特别作为初中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往往好奇心极强,常常“异想天开”,时时容易豪情满怀。这成为提出问题的基础。但是要提出有效的问题则不容易。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好这一点。课堂上尽可能“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主体,引导激发他们提出有效的、针对性强的问题。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举例说明,在进行七年级上册“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教学时,要求学生阅读探索内容“倒淌河”,结合地形图,学生易于掌握河流流向与地形地势的关系(水往低处流)。必定有善于思考问题的学生提出“为什么说这条河叫做倒淌河?”。以此为线索,学生根据展现的中国地形图中黄河、长江流向就不难判断出中国地形西部高、东部低的总趋势。再引导学生阅读36°N 横剖面图认识中国地势有三个大阶梯的特征。这节课的目标实现就顺理成章,学生感到轻松、高兴、易于掌握。必定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
二、学生提出问题,必须自身想问、乐问。
地理课堂中教师怎样调动学生“乐问、想问”,这要依据学生层次的不同,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进行备课时的设想准备,才能进行上课时的适时点拨、激发。地理学科特征显著,有各学科知识的整合优化。教师个人知识的储备有限,课本知识的覆盖面有限。绝不能把课堂教学局限于书本而“照本宣科”,受制于地理教材。教师在课堂上要敞开思维空间,给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再举一例,在进行七年级下册?台湾?一节课教学时,学生阅读台湾省地图提问题时,有多名学生提出了我从来没有想到的问题。一时气氛活跃、情绪高涨。围绕“钓鱼岛主权”之争,学生各显神通,讨论问题深度增大深入。不失时机我总结:钓鱼岛是台湾的一部分,是中国领土不容争论,至于其历史渊源,我有一篇“钓鱼诸岛是中国领土”的论文,欢迎同学们课后阅读。把课堂教学延伸,不局限于课本,使学生乐问、想问。
三、学生提出问题是学生学习活动不可缺少的细节。
往往说要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其实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学生的水平有限,势必课堂上解决的问题不但数量有限,而且深度、广度有限。于是又提出了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还要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诚然一节课解决几个问题,给出明确的答案。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识,学会应用,有成就感而兴奋满足这还不够。地理课堂必须还要使学生通过这节课能够提出新的更有深度的问题,并且是有价值的通过努力能够独立完成的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课内兴趣延伸,从而引向课外,使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善于解决问题。推动学习不断深入进步。就是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新的更深的问题走出课堂。仍然举个例子,七年级上册“众多的人口”一节教学时,课堂上使学生掌握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丰富的人口是祖国建设的基础。但是,人口过多又成为限制经济高速发展的制约因素。解决了这些问题还不够。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还必须对许多人口问题有一定了解。比如,人口过少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素质问题等。于是,地理教师就必须启发学生提出深刻问题并回答之。有必要使课堂上的问题向课外延伸。通过一些特例,比如日本人口的老龄化、匈牙利人口的负增长、非洲一些国家人口素质低等,来回答“经济与人口”的密切联系,进而去探讨我国、甚至世界各国人口政策的制定。这样才能把学习引向高层次,使学生学习进步、能力提高。
总之,地理教师在课堂上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并且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必须是教师个人要有丰富的专业地理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储备,还要有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支撑。结合现代教育新理念,针对现代不同层次学生实际来完成。还必须构建和谐、宽松的课堂,针对具体的学生,从而使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把学生敢问、想问和乐问融入他们的学习活动,推动学习不断深入。
- 【发布时间】2017/4/20 16:14:25
- 【点击频次】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