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语文教学要重视语言艺术 用问答活跃课堂气氛

 

【作者】 于立裙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语文教学要重视语言艺术 用问答活跃课堂气氛


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三合街道苗龙小学 于立裙


  语文教育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标”中对语文素养又作了明确的解释: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于平时课内外不断积累语言,不断熟悉语言,真正把古今语言的精华据为己有。
  一、充分利用教材 用语言艺术创造课堂气氛
  语言积累是基础。苏教版语文教材不仅题材广泛富有现代意识,而且内容贴近儿童生活,语言文字规范、生动,有利于激发儿童的兴趣,让他们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中受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教材中有许多琅琅上口的词串,有带有比喻的对偶句,生活中所见的对联,珍惜时间的谚治,贴近生活实际、跟历史有关的歇后语,描写大自然风光等词语,课文中还有许多优美的段落。如读读背背:高堂广厦、玉宇琼楼、错落有致、曲径通幽、干岩竞秀、万壑争流、目不暇接、美不胜收。如课文中《做一片美的叶子》将“美的叶子”与大树、太阳、土地、人物有机交融起来,使它的“美”折射出哲理的光辉。通过朗读,欣赏叶子的外形之美,
  用语言艺术创造轻松、和谐、风趣、愉快的课堂气氛,课堂气氛十分必要,可以让学生在这种愉快的氛围中努力学习和探求,形成一种教学情境。教师要尊重学生,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样,学生才敢于大胆发言,才敢于自由争辩。当学生认识到自已的探索成果,那种焕发出来的自信心,以及由此诱发出来的智慧潜力,往往是超出教师意料的。
  在学习过程中,我综合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特长、性别等因素,按照“互补互助、协调和谐”的原则把学生编排成小组,把个人自学、同桌商量、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了以个人自学为主、多种形式并存的“交往型”、“开放型”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给《一夜的工作》划分段落时,课堂上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是将全文划分为四段,一种划分为三段。课堂上双方据理力争,因为各有道理。孩子们各自带着胜利的喜悦,学得有滋有味。
  二、提问要引人入胜,分层次设计 化难为易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昧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出来。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因此,因势利导、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人,-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
  三、注重提问的艺术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创新源于“好奇″与“质疑”。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不愤不启,不排不发 干呼万唤始出来”,使学生始终感觉到知识的”活水”源源不断。
  课堂民主气氛浓了,学生们的胆子大了,思考问题有了深度。他们不但敢于与同学、老师辩论,而且对作家的文章也敢提出异议。在讲述《鸟的天堂》一课时,学生提出:“老师,我给巴金爷爷提点意见。课文中写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作者拍手后,不光看见三只鸟,而是陆续地看到了许多只鸟,可是,巴金爷爷却在‘第三只’后面用了句号,我想应改为省略号。”学生的意见不无道理。他们这种学习自信心的产生。是一种意识别“我有能力”的自我评价,是一种“自我发现”的心理表现。有了轻松、利谐、风趣、愉快的课堂气氛,加之学生这种自我发现的心理,孩子们一定会学得更加主动,更加生动活泼。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徊伺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是不止一种划分的,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他标准,又该如何划分照?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我们如果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甩价值。通过提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并把“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的发展,有些还对学生加强了人文精神的教育。

  • 【发布时间】2017/4/20 16:15:20
  • 【点击频次】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