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提升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作者】 何玲沨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浅谈提升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广西博白县文地镇三江中心小学 何玲沨


  【摘 要】 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对于学生以后思维方式的形成以及知识的积累都有很重要的作用,是使学生发现新的知识,通向成功之路不可?缺少的桥梁。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提升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学生敢于思考的环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善于提问;重视揭示思考问题的思路;结合教学内容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考方法;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 提升;独立思考;环境;引导;探索;创新精神

  独立思考能力是指独立地、深入地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的提升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前提,是学生能力提升的重要内容,是学生诸项能力中最为可贵的一项,只有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才能进而成长为具有完整人格的社会公民。那么,怎样提升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呢,下面我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学生敢于思考的环境。
  教师要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其前提是要相信和尊重每个学生,看到他们都有在某一方面成材的潜能。著名特级教师孙双全与孩子心灵相通的教学情景就使我们很受启发:“教学中,他不断地鼓励大家:‘谁来说一说,说对了表扬,说错了也表扬,表扬你的勇气。’而对孩子的错误解释,也给予肯定的评价:‘因为你的错误才使我们全班都能正确,失败乃成功之母。’而对孩子出色的回答,他更是毫不吝啬对学生给予夸奖和赞美:‘真好,你有发现的眼睛。’当孩子不够自信而不敢举手时,他鼓励学生:‘举起手来就是英雄,就是高手!’学生在他的鼓励下,越来越多的小手举了起来。”在课堂上学生是“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这是一种多么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二、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善于提问。
  学生在读书过程中,会遇到一些不懂、难懂的问题,教师在指导阅读中要加以引导,让学生发现问题,尝试提问。具体方法有:围绕课题提问启疑;课文难点处设疑,课文重点处引疑;找矛盾、提问题;定范围、提问题(教师在课文中定一个范围,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调动情感因素,暗示有疑等等。?如学习《金色的细雨》一课,有学生问:“课文‘金色的细雨已经从空中洒落。哦,原来是飞机在撒播树种。’为什么第一句用‘洒’,第二句用‘撒’?”通过认真阅读、对比,联系课文内容,学生悟出第一句写雨洒下来,第二句是写撒树种,两个“sǎ”的用法不一样。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从仔细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问,进而独立思考,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亲身感受到了质疑和独立思维的乐趣,进而培养了独立思维能力。?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自己的提问,吸引学生积极思考,热烈讨论,并诱发学生产生一种想要自己提问供大家讨论的欲望。教师自己首先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问,在发现问题的方法方面为学生起示范作用。在每一堂课中,教师的提问要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感到有方法可循。?例如:《燕子》一课最后一节有一句话“嫩蓝的天空,几痕细线连于电杆之间……”提问前,教师先把句子读一遍,接着说:“细线一般用‘几根’、‘几条’,这儿怎么写‘几痕’细线呢?”这一提问,向学生展示了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认真读句,咬文嚼字、类比探究等等),学生通过教师的启发和示范,自己提问的欲望和兴趣往往会油然而生。
  三、教师要重视揭示思考问题的思路。
  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在“过程”中掌握科学思考的方法,必须将思考问题的过程揭示出来,便于分析和研究。为了对学生起示范作用,教师不仅自己要弄清教材的思路,还应将教材的思路适当地揭示给学生,便于学生从教材编写者思考问题的思路来认识和把握教材。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还应介绍自己所运用的思考方法,尤其在解题教学中,更应注意将自己的思路揭示给学生。对于素质较高的教师来说,最好搞“现场直播”,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思考,现场分析,现场推演,让学生直接看到教师在解题过程中的思考过程。教师还应注意了解和研究学生思考问题时的方式和过程。为此,一方面要教会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的思路讲出来;另一方面,还要通过提问、对话、练习、做作业、测验和个别辅导等途径,获得有关反馈信息,从中观察和掌握学生的思路。在这三个思路中,教材的思路是依据,教师的思路是桥梁,学生的思路是中心。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把教材的思路通过教师的教学思路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思路,训练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最终实现三维目标。
  四、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考方法。
  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考训练,使之逐步掌握科学的思考方法。从宏观上来讲,就是要让学生懂得一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学会联系地、发展地、辩证地思考问题。具体的思考方法主要包括分析思考法、综合思考法、发散思考法、聚合思考法、逆向思考法、联想思考法、形象思考法,演绎思考法、归纳思考法和推理思考法等。如何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考方法的训练呢?归纳起来就是“渗透、领会、运用”,具体地说就是教师在渗透中让学生领会意义,在领会中试着应用,在应用中逐步形成能力。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和交流运用科学方法思考问题的经验。 
  五、教师要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敢于向权威挑战是创新型人才的可贵品质,可以从破除教师的权威开始:课堂上如果遇到了学生的“节外生枝”或提出了挑战性的问题时,教师应该热情地欢迎,冷静地倾听,认真地分析。如果是确有价值的意见,就应随机应变地将其转化为课程资源,如果学生的主张不对时,教师应引导他们继续深入探究,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其乐于思考的欲望,形成一种处处遇问题,时时想问题,人人提问题的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局面。另外,教师还有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在课堂内外更多地为他们开辟讨论、争论和辩论的“战场”,搭设更多的思维碰撞的平台,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不断探索、创新。 
  总之,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对于学生以后思维方式的形成以及知识的积累都有很重要的作用,是使学生发现新的知识,通向成功之路不可?缺少的桥梁。我们广大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适时地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 【发布时间】2017/4/20 16:19:28
  • 【点击频次】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