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六法

 

【作者】 米江荣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六法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第一中学 米江荣


  【摘 要】 这篇文章针对农村初中学生语文学习情况,主要阐述了对他们阅读兴趣培养的问题。从融洽关系关系、以身示范、创设情境、实践感知、故事感染、鼓励学生与文本对话这六个方面浅谈我的一点体会。
  【关键词】 农村;语文;阅读;兴趣;激发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自身对文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去阅读,去感知事物,去欣赏美景。那怎样才能培养农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一、融洽关系,让学生接受语文
  在农村,一部分孩子问家长问题时,家长要么不知道;要么没时间去思考;要么没那么多耐心去辅导。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了,认为会与不会根本没有任何影响。因此,在学校也不主动参与问题的讨论。另外,农村的留守儿童,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家庭教育几乎为零,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使他们在成长中出现了许多缺陷。他们进入初中后,这就要求农村初中的教师必须先了解这些孩子,通过平等的对话,真诚的沟通,和学生成为知心朋友。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试着采用多种方法去了解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去说服他们。用自己的行动、细腻的心去感化他们,与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慢慢地,这些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表现活泼了,积极主动了,从他们的眼神中能看到渴求知识的欲望,在多次与他们的交谈中,得知这些学生已对语文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兴趣。
  二、以身示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农村学生绝大多数的读本就是手中的语文课本和《课外阅读》,同时又受到好多客观因素的影响,他们不喜欢读语文课本也没多少喜欢的书籍可读。要改变这种情况,在教学中,我常采用以下两点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首先,早读时,教师可和学生一起读书,但教师所读内容是一些中外名著、优秀文学作品,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读,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用名著的相关内容和精彩语段启发和诱导学生。如在教学杜牧的《赤壁》一诗之后,我推荐学生读《三国演义》中“智击周瑜”一节,学生就会明白如果“东风不与周郎便”,二乔会被锁在铜雀台的原因。这样课堂内容不仅丰富多彩,同时还拓展了学生的阅读空间,让学生在自我阅读中感受到文章所创设的情境美和语言美,让学生感觉到阅读是一种美的享受。教师以自身的行动和人格魅力要帮助农村初中学生尽快地驶向读书的轨道,就应让他们品味人类文明的精髓,让其间优美的形象刺激学生的情绪,影响学生的情感活动,让这种情绪、情感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及语言表达。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语文课教学之初,教师可利用模型、图片、幻灯片、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发他们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光未然的作品《黄河颂》一文时,我先放一曲《黄河大合唱》的录音,创造意境,使学生在铿锵有力、气势磅礴、雄伟壮阔的乐曲中进入对课文的学习。由此可见,在引入新知识时,营造一定的教学氛围,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争相提问,并让学生们积极探究各自提出的问题。这样,学生思维处于最佳状态,阅读起来就特别有兴趣。为此,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转变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引导他们点燃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们不断前进,从而让其成为课堂的主体,在浓厚的课堂氛围中愉快地学习知识。
  四、实践感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语文的动态特征使学生的参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尤显重要,教师要充分创设条件,刺激学生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读、动笔写的能力。如教学著名文学家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中“望父买橘”这部分内容时,我借助道具,学生参与的方式完成文中父亲的一系列动作。讲台当铁道,课桌当月台,学生的学习用具当橘子,选几名体胖的学生分别扮演文中的父亲,背对学生表演。通过这种真实具体的演出,学生的感情被激荡,和作者在情感上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样也创造性地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那种父疼子、子爱父,父子情深的感情油然而生。学生读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了,同时也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
  五、故事感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同样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而扭曲变形,“满堂灌”和“题海战术”已经严重挫伤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使探求新知识的认知态度变成学习的心里需求。比如在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可先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给学生讲讲长妈妈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讲讲阿长本人的故事,让学生在特定的气氛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到作品的意境。
  六、鼓励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好语文的关键就是要善于读书。语文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文字”世界,让学生在文字酿造的美中真正感悟文字的内涵。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自己要与文本对话,还要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与文本对话。如讲《孔乙己》时,学生初悟时简单地把孔乙己的悲剧归结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我没有否认,只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孔乙己生活在今天,他的人生结局将如何呢?文中的孔乙己生活在一个怎么样的社会中?这样,学生对文章的感悟上升到“环境杀死人”这一理性高度上,更接近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的初衷。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则在学生和文本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他在拥有个体差异的同时,又能科学地、理性地研读“文本”,与“文本”对话。尊重“文本”中体现出的客观规律,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唯有重视“读”这一“源头活水”,才能加深学生对文本思想感情的理解,为概括、探究、质疑文本内容创造条件,才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才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语文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 程翔 大象出版社 1999、6
  [2]《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型创新》余映潮 语文教学通讯2001、9

  • 【发布时间】2017/4/20 16:20:24
  • 【点击频次】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