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能力
广西博白县双旺镇那青村小学 蒋木英
【摘 要】 质疑问难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金钥匙,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教师应善于引导,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能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问”;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激发学生想质疑;鼓励质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阅读理解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创造质疑条件,拓宽思维能力;养成良好习惯,促使学生乐于质疑。
【关键词】 培养;质疑问难;和谐 引导;探究;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任何思都是从疑开始的,疑问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有了疑问,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要,也才可能获得新知。可见质疑问难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能力呢?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问”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造成了学生对书本深信不疑,甚至对老师的答案也毫无疑问,有些教师总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自己预先准备好的“圈子”当中。有些学生与教师的意见不一致,就遭到教师的训斥,学生只有无条件地接受老师的意见,不敢向老师质疑。因此,我认为要创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学生才敢向教师质疑。最初,我发现,有些学生上课不回答问题,也不提出问题,主要是他们存在心理障碍,怕回答不好,提不出像样的问题,遭到同学们的讥笑,老师的指责。因此,教学时,我经常送给学生真诚的微笑和激励的话语,特别是后进生,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既给他们创造发言的机会,又肯定他们在发言中的点滴优点。如:“你越来越聪明了。”“你真了不起,想得如此周到。”“哟,老师听了你的发言,茅塞顿开!”等等。我还经常教育学生,学习是个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的过程。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意见,而这些意见有的正确,有的不正确,这是很正常的事。积极思考、积极发言的同学即使错了,他们也是真正的学习的主人,经过自己思考了总是好的,使学生逐渐消除了心理障碍。我特别注意与学生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任何时候,既要让学生知道自己是一名老师,又要让学生把教师看成是学生中的一员,是他们的好朋友。在课堂中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使每一位学生感受到上课就像在茶馆里聊天一样,每个人都可以谈自己的想法,谈自己的见解。
二、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激发学生想质疑
质疑能促进学生智力才能的发展,所以我们要尽量使自己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得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我们平时要注意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灵活运用各种生动有趣、行之有效的办法,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激发学生潜在的质疑需要。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要想让学生质疑,必须是学生的思维跟着问题的情境发展,让学生现在思维的困境中,迫切地想去寻求问题的答案。在教学《半截蜡烛》时,我由题入手,设计了这样一个引语:“看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有什么疑问?”话音刚落,同学们就纷纷迫不及待地举手提出问题: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为题?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围绕“半截蜡烛”写了哪些内容?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通过自己阅读,从书中找到答案。再如,学习?《将相和》这篇课文,初读课文后,我引导学生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有的学生问:“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还有的学生问:作为一名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大将军为什么亲自背着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呢?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再去读书,事情的前因后果就一目了然了,课文的重点也就此突破了。每学一篇课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预习时,对不懂的地方提问,有疑问的或有不同看法的也可以提出来,在讲解过程中教师也应不断启发他们主动地提出问题。
三、鼓励质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丰富多变的,它应该成为学生阅读、思考、观察、操作、想象、质疑、创新的过程。高明的教师能针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各具特色的表现进行及时、准确,符合个性的评价、引导,既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同时体现人文关怀,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如在教学语文第一册《爷爷与小树》时,因为对学生来说是第一次接触自然段这个概念。因此,在上课刚开始时,我就先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并问学生:“你们发现这篇课文在编排上和我们学的前几篇有什么不一样吗?”不一会儿,一个学生就举手回答:“老师,为什么这课文是一组一组分开的呀?”“老师,我也发现了”……这时,很多学生都坐在座位上频频点头称是。因此,我灵机一动,顺着学生的问题,请学生说说从哪儿看出课文是分成一段一段的。学生们通过观察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我们发现有几个地方开头空了两格。”有的说:“我们还发现课文把讲冬天的句子分在一起,把讲夏天的句子分在一起……”这时,我让孩子们为这“分了的”一组句子取名字,孩子们取的名字有“一节”“一段”“一组”等等。我在充分肯定和鼓励孩子们的想法后,告诉孩子们它已经有了一个大家都叫惯了的名字“自然段”。我从学生的提问质疑中挖掘教学契机,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不但发现了自然段的形式,还发现了自然段的本质。
四、在阅读理解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学生深入探究课文时,会不断地产生新的认知冲突,这是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探究课文的好机会。教师在阅读中要指导学生抓住文章中重点词语,句子或段落质疑,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长此以往,学生读书必疑从而培养了他们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启迪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如学习《林海)一课,“亲切与舒服”在文中一共出现了三次,学生问:为什么这儿要写三次?它们有什么不同?《凡卡》中,学生读了凡卡写的信封“乡下,爷爷收”“康司坦丁·玛卡里奇”问:信封这样写,爷爷能收到信来接他回乡下吗?……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认知经验产生的疑问,对理解文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提出后,探究的兴趣高涨,积极思考讨论,很快就能更深入理解这些内容。
五、创造质疑条件,拓宽思维能力
这一环节,是学生对课文的再思考,再质疑,这种思考、这种质疑一般已超出课文要求理解的层次,带有非常明显的创造性质。如教学《狼和小羊》,在教学总结时,学生举手发言,又提出了以下的疑问:“狼向小羊身上扑去,是不是把小羊吃掉了呢?”老师根据这个同学的疑问展开讨论,一部分同学的回答是,可一部分学生的看法则相反,理由有:“狼向前扑的时候,由于用力过猛,一头撞在前面的树上昏倒了”;“狼向前扑的时候,掉到前面的陷阱里去了”;“狼向前扑的时候,前腿碰在石头上撞伤了”等等。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这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思维。
六、养成良好习惯,促使学生乐于质疑
经验告诉我们,只要放开手让学生去质疑,学生就能够创造性地提出许多很有价值的问题。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特别注意使用问题教学法,让学生们以“能提问、善提问、会提问”为荣。这样,使学生逐渐形成了爱提问的良好习惯。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学生读到写小女孩美丽的外貌:“那金黄色的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有学生问:文章写小女孩那样可怜,这儿为什么要写她这么美丽呢?又如在及教学《凡卡》一文时,当学生在读到凡卡写信过程中穿插了两次往事回忆时,不禁提出问题:凡卡的命运是那么悲惨,作者为什么还要穿插凡卡那美好的回忆呢?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对每一个有思维价值的疑问给予奖励,对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生予以鼓励,这样,学生就在“习惯“中养成了”质疑问难的习惯”。
综上所述,质疑问难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金钥匙,对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而,我们教师应善于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通过引导,教给质疑方法,提高探究学习的效率,从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学习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 【发布时间】2017/4/20 16:22:27
- 【点击频次】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