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语文“学困生”的类型特征及成因

 

【作者】 李媛珺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浅谈小学语文“学困生”的类型特征及成因


广西玉林市博白县新田镇新塘村小学 李媛珺


  一、“学困生”的主要类型
  把“学困生”的类型归到成因这部分来讲,主要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一下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分析“学困生”的现状,依据他们的困难程度、形成原因及外在表现,具体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基础薄弱型。学习基础差是这类学生学习上的主要障碍。据我们调查测试,发现学困生在基础知识的掌握方面,不同项目内容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并不是所有的方面基础都差。随着教育环境的改变、教学内容的扩展与加深,以及课业负担的逐步加重,这些学生难以适应新的要求,日积月累厌学情绪有增无减。从而成为稳定性“学困生”。
  2、动力缺失型。这类学生在学习动机、态度、意志及自我意识等方面处于弱势。他们在学习上动力不足,常常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目过。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有意注意的稳定性为例,观察表明。“学困生”课内大多数时间未进人学习角色。其中相当一部分甚至根本无意于学习活动。数字划消法的调研结果表明,“学困生”的有意注意稳定性水平过低于普通学生的平均发展水平,相差两个标准差。
  3、能力低下型。这类学生的动机、意志、自我意识水平都不低,但学习能力有限,基本的学习技能没有掌握,制约了他们的学习活动,尽管百般努力,然而收效甚微。转变这种类型的困难学生,往往要花较大的力气。
  4、行为情绪型。这类学生由于行为或情绪方面的问题而造成学业不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品行问题。由于成绩较差,经常受到教师、家长指责、训斥,同学们的嘲笑、歧视,因而产生与班集体、教师对抗的情绪,常常表现出敌意、挑衅或破坏性行为,有较强的攻击性。②不适应或不成熟行为。如学习懒散,不爱动脑筋,对学习缺乏兴趣和自觉性;贪玩,活动过多,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怕困难”;受教育后虽能改过自新,但用不了多久,一旦受到诱惑,又动摇、退缩,依然故我。
  5、暂时困难型。这类学生在能力和个性特征上并无偏差,主要问题在于学习行为不良、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学习困难,一旦其不良行为得到矫正。困难局面也将随之改观。因此,他们所面临的困难只是阶段性、暂时性的困难。以上的分类只是相对而言的,有的学生可能身兼多种类型。我们研究“学困生”的分类。目的只是为了更好地区别不同对象。以采取具有针对性、实效性意义的教育措施。
  二、语文学困生的特征
  语文学困生除具有一般学生的共性外,还有其特有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缺乏学习语文的兴趣。表现在学习有困难,看书不懂,答题不会,这样就使毅力欠缺的学生产生了畏难感,怕语文,烦语文。越不想学,成绩就越差,越差就越不想学,导致恶性循环。从而产生了自卑和应付心理,抄袭作业,考试作弊,涂改分数,欺骗教师和家长的行为也时有发生。
  2、学习品质差。学习品质一般指学习认真、踏实、勤奋、自觉的创造过程。学习品质是决定学习成绩好坏的一个重要因素。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出现不稳定的倾向。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情绪波动大,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上起伏不定。其结果是态度消极,敷衍应付,学习成绩直线下降。
  3、参与意识不强。这些学生一般只对结论感兴趣,但对通过观察、推导,找出数量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他们的共同属性,抽象概括出语文规律、概念等一系列思维过程不重视,不愿参与探讨过程。这种心理防碍了学生知识形成的系统性。同时,没有通过自己努力而获得的结论终究不会形成牢固的知识概念。因而在使用知识时往往会出现“知识断层”现象。
  三、“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找准成因是学困生研究的关键。在小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影响其学习的有内因和外因两个因素,内因是制约人的思想行为的内在心理因素,制约学习的内因有学习动机、学习目的、学习态度或学习兴趣;外因是制约人的思想行为的外在环境因素,诸如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当内外因素对学生发生积极影响时,学习就有动力,就会自觉,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反之,产生消极影响,且长久不能排除,就会使学生学习滑坡,成绩下降,直至厌学,形成学习困难。我从多方位、多角度对学困生成因进行深刻的分析,认为应该从家庭、学校、社会和自身四个方面归因。
  1、家庭教育有严重缺陷。家庭是教育的第一个源泉,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是有的家长严重忽视家庭教育,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推给学校和老师,完全忘记了“养不教,父之过”的古训;有的家庭教育方法不当,不是过分溺爱、百般呵护,就是严加管教,大声训斥,稍有过错,便是责骂甚至体罚,严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还有的家长品行不端,父母沾有酗酒、赌博等恶习,或夫妻不和闹离婚,致使孩子得不到正常的教育和应有的家庭温暖,心灵受到巨大的创伤。
  2、不良社会环境影响。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社会环境起着重要的影响。在当今改革开放的时代,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变革,思想意识处于发生深刻的变化,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消极因素,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读书无用论等社会思潮和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必然会影响一部分学生,致使他们偏离健康成长的道路。许多事例还证明,一个厌学、逃学的学生背后往往有几个或一伙不三不四的小伙伴。这都说明了净化社会空气、优化教育外部环境的重要性。
  3、学校教育方法不当。在教学中以至整个学校生活中,如果对学生采取的教育方法不当,常常给学生造成意想不到的伤害和无法忍受的刺激,导致严重的损失或后果。方法不当一般表现为教师的教育不公正,批评不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或教师态度冷漠,缺乏应有的同情心;或态度粗暴,经常训斥、辱骂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使学生惊慌失措,良知变得迟钝麻木,丧失了对情感、对知识的感受性。
  4、自身内因障碍。学困生在逐渐形成的过程中,除了受到来自外部的消极因素的影响外,自身内在因素出现障碍也是不可否认的。大量学困生不仅学习成绩落后,往往在学习动机上缺乏明确认识、学习态度马马虎虎、学习行为懒懒散散、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存在着严重缺陷。

  • 【发布时间】2017/4/20 16:50:41
  • 【点击频次】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