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重视学法指导,提高学习效率

 

【作者】 陈 泽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重视学法指导,提高学习效率


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玉井乡中心小学 陈 泽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教是为了不教”和“授人以渔”。学生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目标主体,学生的学习方法是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学习方法的优劣,而学生学习方法的优劣又在于教师的指导。学生学法指导是探索教法与学法整合规律,解决教法与学法有机结合,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必须从课堂教学入手,在课堂教学中探索规律,寻求质量。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让其理解学习过程, 使其知道怎样学习,可以使学生终生受益。
  一、指导学习方法应注意的几点:
  1.教与学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教学”就是教学生学,好的教法能促进和形成好的学法。因此,教法与学法必须相辅相成,同步协调发展。教师必须经常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特别要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运用的学习方法有所了解。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针对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进行学法指导, 要针对不同的课型特点进行学法指导,特别要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学习情况确立指导层次, 采取不同方法分类指导。
  2.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体系, 成为他们知识总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这样才有助于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首先,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学习的知识条件化, 让学生将知识与该知识应用的条件结合起来, 形成条件化知识, 以避免知识的僵化。其次,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学习的知识结构化,当知识以一种层次网络的方式进行排列时, 就可以大大提高知识的检查效率, 结构化的知识有助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最后,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掌握的知识熟练化, 熟练化的知识能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有效地与其他知识发生联系, 结合起来促成眼前问题的解决。
  3.实现教师的角色转换,由教教材转换到用教材教;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变“教书”为“育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学生的内部因素, 要使学生学得得法、省力、高效, 就必须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般来说,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愈大, 求知欲、自信心、刻苦性、探索性愈大, 学习效果也愈好。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得怎样, 直接影响并最终决定着他个人的学习效果。
  二、根据我校学生的特点,切实有效的指导学习方法主要有三个方面:
  1. 教材阅读法。教材, 即学生手头的课本,这是前人的劳动成果,智慧的结晶,是学生成材的营养, 攀登的阶梯。可教学中许多教师课前不布置学生预习教材,上课不要求学生阅读教材, 课后也不布置学生复习教材, 学生普遍对教师存有依赖心理, 缺乏学习的主动钻研和创造精神, 期望教师对所教问题一一讲述, 而学生则习惯于模仿硬套。长此以往, 学生的钻研精神被压抑, 创造潜能遭扼杀, 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丧失。正因为此, 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教材。
  首先, 教师要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课前预习。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熟悉课文的大体内容, 寻找疑点、难点, 带着问题听讲, 听起课来容易抓住重点, 对解决疑难问题有好处。预习应放在疑点多, 难度大, 进度快的课文内容上, 立足点应放在用心寻找疑点、难点上。不必强调面面俱到的预习,否则, 势必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进行讲课, 教师就可以讲思路、讲方法、讲重点、讲难点, 节约教学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创造条件。
  其次, 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课上教材阅读。教师要指导学生上课时把听讲和教师的提问、启发, 以及参与讨论、课堂练习与看教材结合起来, 教育学生不要轻视教材, 只知听讲, 盲目练习。
  第三, 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课后教材阅读。有些学生一下课, 书一合, 就把教材丢到脑后去了, 不到下一节课, 不到考试, 很难去看课本, 这是一种不好的习惯, 教师要让学生懂得, 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 及时复习,方能强化记忆, 学习效果最好。
  为此, 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当天的学习内容当天复习, 而且要指导学生在一单元或一章的内容学完后系统复习, 复习的范围首先是阅读当天、本单元或本章学过的教材, 目的是温故知新、理清关系, 增强理解,、加强记忆、训练思维。
  2. 课堂学习法。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进行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在课堂, 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教育质量的主要环节也在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一点上。为此, 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课堂学法的指导。
  (1)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到有备无患。要上好一堂课, 学生需要从两个方面做准备: 物质与精神。物质准备包括教科书、笔记本、练习本及其他与学科有关学习用具的准备。精神准备, 也称“心理准备”。该法的主要环节是要求学生抓住课前几分钟的预备时间, 想一想前一次课讲的内容, 以“温故”为“知新”做准备; 查一查前一次课老师布置的任务, 自己完成得怎么样; 再看一看物质准备落实情况, 这样就可以为上好新课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2)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探索、发问。常言道:问则疑, 疑则思。没有探索, 没有问题, 就不会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探索问题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和新知识的种子, 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础。因此, 教师上课要引导学生具有问题意识, 使学生善疑、善问、善探索、善释疑。
  (3)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学生掌握知识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 懂了不一定会做, 会做了还不一定有创造性。所以, 教师上课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勤于动手, 将知识创造性地用于实际, 引导学生经常开展讨论、交流与合作学习,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 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4)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课堂笔记。在课堂学习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会记课堂笔记。上课做笔记要有所选择, 不是有言必记, 而是记重点、规律、疑难问题,教师补充的内容和师生要讨论的问题。也要记容易写错、算错、记错的细节, 这样才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做笔记时, 要学会手脑并用, 一边记一边思索教师所讲的系统性, 条理性, 不断分析归纳。这样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 也培养学生做笔记的能力。
  3.直接指导法
  (1)预习指导。课前预习可以发现疑惑点和难点,引起兴趣,激发求知欲,从而有学习的冲动,有听课的欲望。提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找到答案;有不能得到答案的,学生就会思考、寻找,上课时,就会集中精神学习。随着训练时间的增长,学生就养成了预习的好习惯,学会看书,爱看书。
  (2)听课指导。听课是学习的重要环节。提出要求,专心听讲,勤于思考,积极发言,做好笔记,勤于动手做课堂练习。同时,教师还要注意监督和提醒,效果才会更好。
  (3)完成作业的指导。作业是对知识的巩固、提高。要求定时定量完成作业,注意讲抄袭作业的坏处,要求独立完成作业。
  (4)复习和小结的指导。复习和小结是对知识的熟练和巩固,要指导学生随着知识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找寻方法、得出答案。这样,既巩固了知识、积累了知识,又训练了思维。
  总之,要提高学习效率,抓好学习方法和良好的习惯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精神,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也可以使每位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要求,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便于因材施教。

  • 【发布时间】2017/4/20 16:52:08
  • 【点击频次】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