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向左向右,爱上层楼

 

【作者】 苏双琴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向左向右,爱上层楼


——浅谈多角度阅读


江苏省靖江市第一高级中学 苏双琴


  鲁迅在《<绛洞花主>小引》中这样说过:“《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显然是由于读者的社会身份和立场不同而形成不同“眼光”。大教育家杜威也表示过同样的意思。他说:“在马市上看到一匹马,不同的人看到的内容是不同的。动物学家、骨骼学家和马贩子分别看到的是它的进化程度、成熟程度和值多少钱。”
  提出多角度地观察,思考问题是语文课程标准的精华内容之一,其意义非同一般。它可导致从单一文化向多元文化发展;它是对真理只有一个的否定;它可引导人们从简单的思维活动走向复杂的思维活动。从作品的题材、体裁、结构、语言等不同方面着眼,这算是不同角度,但随着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可以不断形成看问题的新角度。
  一、转换读者的社会地位形成多角度
  可从作者、编者、教者和社会人士的视角去认识同一事物,还可以让作品中的人物从各自的立场去看同一事件。比如指导学生阅读《鸿门宴》,就不妨引导学生分别从刘邦、项羽、张良和范增各自的角度去看这同一事件。同样的,学生看过一部影视作品,除要求学生从观众的角度抒发感想外,还可引导学生分别从导演、演员、评论家乃至影视作品经营者的角度评论它。
  二、转换学科形成多角度
  普通高中语文“课标”的理念之一:“注意跨领域学习,拓宽语文学习范围。”比如我们学习《荷塘月色》可以有这四个方面的视角,《在美学层面上的<荷塘
  月色>》、《在价值层面上的<荷塘月色>》、《在意识层面上的<荷塘月色>》、《在结构层面上的<荷塘月色>》等。这不仅会扩展学生的感受和理解面,也会给学生一种思维方法的启示。再如阅读富有格律和立体感的古典诗词,可以有诗词、音乐、绘画等不同的欣赏角度。
  三、转换时空形成多角度
  时间和空间是一切物质存在的形式,因此,任何课文也就都体现出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而随着时间和空间的转换也就现出不同的视角。记叙文特别是文学作品,都会体现出时间的顺序性和持续性,因而可以依据时间的变换而导致观察的多角度。说明文和抒写景物的文章,都会体现出空间的广延性和伸展性,因而随着空间位置的变化而导致不同的视角。
  阅读《内蒙访古》,就可从古代和现代的两个角度表明对长城或对民族关系的不同认识,以及从散文、历史、地理、建筑和民俗等诸多角度来认识。
  转换空间视角则可更多地适用于写作。比如观察同一景物,可引导学生站在不同的空间位置,以获得不同的视觉效果。
  四、设置假定性问题形成多角度
  假定性思考是逻辑思维的重要方式之一,它可产生至少一个新视角,在教学和研究中都不可少。假设性思考往往以既有的事实为基础,进行种种设想。文学作品的阅读指导包括议论文的阅读指导,都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另一角度进行思考,导致得出另一结论。我们应充分利用语文科具备的条件,进行假设性问题的多角度思考。这类问题的表现形式可以是:假如某一事件的进程发生了某种变化,其结果将会如何,以及假如向课文内容相反的方向思考又会怎样。
  指导阅读《鸿门宴》,就不妨假设“如果项羽听了范增的话,那么后来的历史又将会是怎样”的问题。
  五、从怀疑形成的多角度
  怀疑是对既有事物或结论的不信任,是对肯定的否定。这就有了肯定和否定、正和反的两个角度。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很重要,即使值得怀疑的其他事物不说,仅学生可以接触的读物,其内容的真伪,值得从怀疑的角度去辨认好坏的就不少。
  日本学者比嘉佑典说:“我们应当学会从各个角度看问题。一样东西,从坐着、站着、蹲着、躺着、站在凳子上等各个不同角度去看,就会看到不同的样子。”的确,提倡多角度阅读能引导学生的思维从底层走向高层,从简单走向复杂。

  • 【发布时间】2017/5/8 14:04:26
  • 【点击频次】296